《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動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新課程改革倡導語文教學要走整合之路。
這一全新的理念是為使語文課程順應現代化社會和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而提出的?,F代科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各種知識的重組與整合,多種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從大語文教育觀來看,語文學科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然而整合不是簡單的疊加,整合的結果應該是一個無痕的新整體,而這個整體的密度(如知識的含量)要比未整合前高出,體積(如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卻幾乎沒增加。不然將導致教學目標不集中,教學內容龐大,教學結構松散,教學效率下降等現象,不但不能達到新課程改革“減負”的目標,還將更雪上加霜,讓教師、學生更是苦不堪言。因此,在語文教學多方整合的過程中,要樹立效率意識,追求整合的效率。
追求書本世界、生活世界和網絡世界整合的效率
學生作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一員,他們首先接觸到的、而且接觸最多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學世界。因此,學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脫節(jié),如果學校教育遠離了生活這個大課堂,就意味著失去了課程的另一半世界。語文學習更密切地和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從兒童學習語文的過程來看,只有將語文學習置于現實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讓他們真實的體驗語文學習的意義,激發(fā)起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強烈的學習愿望。
加強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途徑之一是把生活拉進語文課堂。教學時,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將日常生活簡單地搬進課堂。筆者見到大量的“口語交際”案例,許多老師在不同的年級重復地搞“打電話”“買文具”“招待客人”之類的活動,但教師到底“教什么”、學生到底“學什么”都帶有極大的隨意性。把生活拉進語文課堂首先要考慮它的語文教學價值,如果僅僅為“生活化而生活化”將弊大于利,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
途徑之二是讓語文課堂走向生活。課堂上再現生活的時間和空間總是有限的,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對問題的探究又是不斷深化的,同時由于教學過程的生成性,新的問題和新的學習需要將不斷產生,就需要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向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社區(qū))生活的相關領域開放拓展。值得注意的是拓展要基于課堂教學,要有意識地以語文課堂為軸心向課外生活輻射,使語文教學形成一個整體的網絡結構,從而避免拓展的漫無邊際,降低效率。
語文教學除了要將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整合,還得注重打通與網絡世界的界線。網絡是隨時可以打開的圖書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庫。只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搜索能力,就可以在網上找到所感興趣的信息,這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發(fā)現、自主探究,進行個性化學習。利用網絡還可使在線的所有學生最大限度地實現協(xié)作與交流活動,提高交往能力。學生在論壇上就某一話題開展討論交流,遇到困難也可在上面發(fā)表求助留言。
然而,網絡同樣是把雙刃劍,網上信息浩如云煙,良莠不齊,仍尚稚嫩的學生缺乏甄別能力,若缺少引領,耗費的時間精力不說,還很有可能受不良信息的毒害。所以教學中要加強篩選網絡信息的指導,搭建交流反饋的平臺,使網絡真正在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追求三維目標整合的效率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因此語文教學應該涉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假如把語文素養(yǎng)作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筑,基座穩(wěn)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筑”也才能發(fā)展得越高。沒有“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tài),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三個維度目標之間有著極為辯證的關系,它們同為人的素養(yǎng)的三個重要方面,在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均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可偏廢任何一面。因此,在學科教學中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然而課堂中三個維度三條孤線并進,互不關聯呼應,甚至于后兩個維度目標有時被有意無意地過分強調和放大將使得課堂看似飽滿而熱鬧,實則虛腫而浮華。后兩個維度目標是各科教學所共同承擔,而知識與能力是學科的主要特點所在,其在學科教學中的首要地位不能動搖,因而語文教學的主線只有一條,那就是知識與能力。三個維度的整合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為外殼,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蘊涵其中。
追求學科教學間整合的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學的配合”“讓語文同其他學科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梢娦乱惠喺n程改革針對原來課程門類多、條分縷析、界限分明、人為割裂知識之間聯系這一弊病,提出了淡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整合的理念。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它要求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要運用這一工具,語文學科也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它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語文教學與思品、歷史、社會等人文學科有著密切相關的“血緣關系”,把學語文與用語文滲透到其他人文學科,能綜合性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表現在對人、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深刻反映,因此,語文學科是不能脫離自然科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都與自然科學知識有緊密的聯系。語文學科還具有很強的審美性,教學與藝術的有機整合用藝術的力量也就是通過美的感受所進行的教育是使人難以忘懷的,將藝術融入語文教學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追求接受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效率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學習方式有接受和探究兩種:在接受性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研究性學習中, 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學生是知識的探究者、發(fā)現者。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備受重視,這本無可厚非。可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把接受性學習放在研究性學習的對立面作為批評的對象,這就不科學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研究表明,接受式學習與探究式學習并不是兩種絕對對立的學習,二者只是相對而言的。從接受學習到自由或完全獨立的探究學習, 其間還存在著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學習。學生探究能力形成與發(fā)展是漸進式的,不是突發(fā)式的。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獨立從事探究學習,而是仍需要教師的大量指導,它的開展有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而且從教育實際看,我國目前的教學組織形式還是班級授課制,班額在四十人以上的占多數,開展研究性學習尚存在很大限制。因此,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把兩種學習方式有效地整合起來。盡量從接受學習中挖掘探究因素,盡量利用傳統(tǒng)的講授、提問、討論、實驗等方法引導學生探究,以便為開展更高層次的探究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