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離不開花,人們也愿意欣賞花,由于花的存在,使我們的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我們也一直把孩子當作“花朵”倍加呵護。
花瓶的斷想:教育應關注細節(jié)
在生活中打碎個花瓶算不了什么,人們習慣的方式也就是把碎片一扔了之。然而,丹麥科學家雅各布·博爾在打碎了花瓶之后,卻是觀察這些碎片,他發(fā)現(xiàn)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以下的最多,并且還發(fā)現(xiàn)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有著嚴整的倍數(shù)關系,即最大碎片與次大碎片的重量比為16:1,次大碎片與中等碎片的重量比為16:1,中等碎片與較小碎片的重量比為16:1,較小碎片與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后來,這一發(fā)現(xiàn)被用于考古研究或天體研究,由已知文物,隕石的殘肢碎片推測它的原狀,并迅速恢復它們的原貌。
在教育中,我們也會經(jīng)常遇到一些我們看似遺憾的事件,更多的可能是就事論事地進行處理,似乎結(jié)果也很完整,但是,如果我們能細心一些,可能就會透過我們所謂遺憾的事件背后的感人情節(jié),引導學生健康地成長。記得曾經(jīng)有一個幼兒園的孩子,當老師拿著兩個蘋果讓孩子挑一個的時候,孩子卻把兩個蘋果都分別咬了一口,看到這種情景,我們肯定會覺得孩子不懂禮貌,要批評或者教育學生,然而,這位女教師并沒有生氣,而是問孩子為什么都要咬上一口?孩子告訴老師,他想嘗一嘗那個最甜,想把最甜的那個蘋果留給老師。僅僅是多問了個為什么,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心中那最善良,最動人的一面。孩子就像“花瓶”,無論我們怎么呵護,也總有被“打碎”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我們成人理解的“遺憾”,對此,我們所能做的不是武斷地評判,不是無端地指責,而是細心地觀察、了解,發(fā)現(xiàn)“遺憾”之中的人性之美?;ㄆ克榱瞬⒉豢膳拢膳碌木褪且徊涣羯癜盐覀兊哪托暮图毿拇蛩榱?;學生暫時達不到我們的期望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不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引導,使我們失去了發(fā)現(xiàn)的樂趣和教育的價值。
花壇的斷想:給學生以參與的責任
在某小學學校的西南角有個花壇,每到花開的時候,總會有學生放學后來偷花。學校不知說了多少遍,懲罰了多少學生都無濟于事。管花的事最后落在了新來的女老師身上。那天放學后,新老師正欣賞著姹紫嫣紅的鮮花,卻發(fā)現(xiàn)一個小男孩躲在墻角探頭探腦地朝這邊看,老師叫住了他:“你為什么不回家?有什么事嗎?”“我……我想……我想要枝花?!毙∧泻⒅е嵛岬卣f?!澳阆胍闹?”老師拉著小男孩的手,走近花壇。小男孩看了一會兒,指了指一枝很艷的玫瑰。“好,這朵花就屬于你的了!”老師說,“但是你準備怎么辦呢?如果你把花留在這里,它能開好幾天,別的同學也可以來看;如果我現(xiàn)在幫你摘下它,你就只能玩一會兒了?!毙∧泻⑾肓讼胝f:“我把它留在這里,明天我再來看它。老師,你要幫我看好呀!”教師接著問了孩子的名字,并把孩子的名字寫在紙上掛在花莖上。第二天放學后,有20多個孩子來找老師,等著要一朵屬于自己的鮮花。他們同那個小男孩一樣,都愿意把自己的花留在花壇。放學后,常有孩子來幫忙照看花兒,此后,再也沒有發(fā)生偷花的事。
面對學生的摘花行為,我們可能會生氣、可能會懲罰,但是在教育中,不是所有的堵截、所有的懲罰都是有效的,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心中的花留下,把集體的花變成屬于學生自己的花,就給了孩子一個管理的責任,是這份責任最終改變了學生摘花的不良行為。作為教師,需要的是能夠遵循孩子的心理要求,敢于給學生以承擔責任的機會,使他們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得以健康地成長。
花房的斷想:教師需要童心
蘇霍姆林斯基所在學校的花房里開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許多學生出于驚訝和喜愛來觀賞它。有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小女孩從花房里摘下了那朵最大的玫瑰花,從容地往外走。我們不妨看看蘇霍姆林斯基是怎么做的: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xiàn)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了我就把花送回來?!甭犃撕⒆犹煺娴幕卮穑K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牽著小女孩,從花房里又摘下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yǎng)育了你這樣的孩子。”
如果我們的教師遇到這件事,會如何做呢?我想,大多數(shù)教師會去教育小女孩不能損害公物,會為學生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憂心忡忡,甚至會依照校規(guī)對小女孩作出懲罰。對于教師來說,我們不缺乏知識,不缺乏責任,所缺乏的是對孩子的愛心和童心,結(jié)果使得我們的教育多了一份遺憾。用一顆童心去關注孩子的言行,就能夠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孩子、關注孩子的所作所為,以一顆寬容的心去維護一個幼小生命的尊嚴。
花園的斷想:用美塑造心靈
在威爾遜生活的那個城市里有一座公共花園。每當春天繁花盛開的時候,都會有大批的游客來此駐足欣賞。然而,令人難受的是游客中總有一些不自覺的摘花者。盡管公園的管理者在公園里寫了許多牌子,如:“摘花可恥”“禁止摘花”“摘了花朵,丟了修養(yǎng)”等等,然而,人們似乎對這樣的牌子視若無睹,照摘不誤。后來,公園的管理者找到心理學家威爾遜,向他訴說了這些苦衷。威爾遜說:“你們何不換一個角度來提醒人們呢?”于是,他親手為公園撰寫了一些警示語,如:“花朵的自然之笑,映射你的心靈之美”;“你欣賞花的美麗,花欣賞你的高貴”;“你給花朵一個花期,花朵給你一份微笑”;“把花朵留在枝頭,讓美麗留在心頭”;“上帝是花之美的締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護者”等。從此,這個公園里的情況發(fā)生了巨變,摘花的人驟然減少。
在教育中,要想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就應該不斷創(chuàng)造一種美的環(huán)境,大到學校的整體綠化、教學樓櫥窗布置,設施的安置,小到教室一角的布置都要求認真研究,巧妙布局,力求創(chuàng)新,都應努力為學生打造一個“書香校園、溫馨校園”,每一個學生都會像花朵一樣得到老師真心的贊賞和細心的關愛,不讓任何一位同學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花市的斷想:教育需要多元評價
前一階段帶著孩子逛花市,孩子在花市中停留了很長時間,一直不愿回家。期間,遇到不少購花者,細看他們所購花木,或著眼于花的美麗,或鐘情于葉的多姿,或欣賞于形的奇特,正因購花者的選花標準不同,或花、或形、或葉,才使得眾多花草都有著存在的價值,世界也因此變得多彩和美麗。
花市歸來,細品我們的教育,卻有不少感悟。長期以來,我們的家長、我們的老師在看待學生的過程中缺少的就是賞花者的標準和心態(tài),總是習慣于以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這唯一的標準去看待和評價學生,其結(jié)果不僅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也致使許多學生成為“差生”或“后進生”。正如僅以某一種花的顏色和造型作為標準去苛求所有的花木一樣,這樣的世界是極其單調(diào)的,人們也是難以忍受的。有人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蓖瑯?,我們的周圍不是沒有好學生、好孩子,而是在于我們也同樣缺少發(fā)現(xiàn),在于我們太習慣于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學生。正如一位教育者所說:“多一個評價學生的角度就能多一批好學生?!蔽覀兊睦蠋煛⑽覀兊募议L應以賞花者的心態(tài)去評價、看待學生。只要給學生多一點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就會多一次成長的機遇,世界上就會多出幾個比爾·蓋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