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是新課程實施以來的一種新課型,盡管在語文課堂上已經實施了3年多,但很多老師對它還是一知半解,有的還只站在它的邊緣或淺表,未深入其內核,未識得其真容。無論是認識層面還是課堂操作層面,還存在一些誤區(qū)。
誤區(qū)一:認識上存在偏差,口語交際處于單項活動,缺乏交互性
[案例]一位老師正在執(zhí)教一年級口語交際《借鉛筆》。“同學們,圖上畫了哪兩個小動物呀?”“小猴和熊貓?!薄皟蓚€動物之間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小猴向熊貓借鉛筆?!薄靶『飼f些什么?熊貓又會說些什么?”……就這樣,老師在拋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學生們就圖說圖,一個個神情淡漠,興味索然。
[思考與對策]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實現多重互動
很顯然,這位老師對什么是口語交際課,口語交際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操作還不甚了解,仍然把口語交際課當作看圖說話課上。這樣的情況在現實教學中并不鮮見。
口語交際課與說話課最本質的區(qū)別是突出語言的交際功能,是聽說雙方互動的過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由此可見,“雙向互動”在口語交際訓練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別要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決不是像上述案例中的教師問、學生答的問答式互動,而應該是教師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依據文本話題,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使學生在多樣的、符合生活實際的情境中,喚起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激發(fā)起濃厚的交際興趣,積極地參與到融情境性、生動性、實踐性于一體的師生、生生的雙邊或多邊的交際活動中,通過這樣的活動,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交際能力。為了使口語交際內容更具有直觀性或啟發(fā)性,教材為每一次的口語交際都配有精美的插圖,我們切不可將口語交際異化為看圖說話的訓練。比如教材《借鉛筆》,只不過是個“例子”、“引子”,以此來訓練學生在向別人借東西時,雙方如何進行準確、得體的應對和表達。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以“小猴”、“熊貓”的身份直接進行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互動對話,還可以此拓展、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模擬多種身份、設計多回合序列性的活動,從單一到綜合、從淺易到復雜,在一步一步逐漸深入的互動中,讓學生由交際得比較簡單、表面到交際得比較豐富、深入,最終練就在雙邊、多邊互動多變的交際條件下的靈活應對能力。比如有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四年級《學會安慰》一課時,深入研讀教材,結合班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精心創(chuàng)設了考試失手、競選失利、親人不和等多個交際情境。真實、具體的情景,喚起了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激發(fā)了學生交際的興趣和欲望,同學們沉浸在具體的情境中,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用準確、得體、婉轉的語言安慰他人。更可貴的是,執(zhí)教者能巧妙地抓住一個個典型情境,層層深入,讓學生們變換身份、變換角色,恰到好處地安慰他人,恰如其分地進行口語表達,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口語交際平臺。
誤區(qū)二:“死”教教材,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意識淡薄
[案例]一位鄉(xiāng)鎮(zhèn)學校老師正在執(zhí)教人教版三年級口語交際《介紹家鄉(xiāng)的景物》一課。由于生活環(huán)境狹小,家鄉(xiāng)的知名景物僅有一處,大家的話題自然都集中在介紹同一景物上。一‘兩個學生講后,學生已處于疲沓狀態(tài),一個個精神萎靡……
[思考與對策]活用教材,走向生活,讓口語交際教學活起來
“教教材”是傳統(tǒng)教書匠的特征,“活用教材”、自覺地開發(fā)課程資源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tài)。
雖然教材中的口語交際編排圖文并茂,自成一體,一練一得,但如果我們僅僅做教材的執(zhí)行者,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只會使口語交際教學走人死胡同。同樣是《介紹家鄉(xiāng)的景物》一課,另一位老師就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暑假快要到了,我的一個外甥女跟大家同齡,從美國回來過暑假,要到咱們這兒來游玩,誰能做小導游向她介紹介紹我們這兒好看好玩的景物?”由于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生活情境,具有了實際意義,又是向同齡人作介紹,大家興趣倍增,情緒高漲。于是各自扮演好角色,學生在小組內、大組內有聲有色地練習起來。
接著,老師進一步拓展教材,向外延伸:游覽了咱們的家鄉(xiāng)后,她還想到咱們祖國的其他地方游玩,你能向她再介紹一處嗎?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也打開了思路,結合課內外學到的有關內容,聲情并茂地向“外甥女”作起了介紹。
《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確實,五彩斑斕的生活中處處有口語交際,口語交際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要打破課內課外的壁壘,不拘泥于教材,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廣闊的天地之中。要結合閱讀課、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進行靈活的、形式多樣的口語交際活動。一年級有一則口語交際訓練內容:“今天是你的好朋友小亮的生日,打個電話,祝他生日快樂。”只有短短的一行字,有一位老師在教學時,沒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打開思路,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拓展和延伸,圍繞“學打電話”這個話題引入了祝福老師生日、祝賀同學生日,了解特殊性能的電話、模擬情境表演、撥打真實電話解決實際問題等多項學習活動,拓展了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增強了課堂的豐富性。同學們沉浸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中,徜徉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教者則巧妙地抓住一個個典型情境,層層深入,步步推進,讓學生變換身份,變換角色,恰到好處地祝福他人,恰如其分地進行口語表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語言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誠如毛主席所說,非下苦功夫不可,需要一個模仿歷練的過程。小學生閱歷淺,言語發(fā)展還處于起始階段,為提高訓練的實效,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典型實例的示范作用,以自己和優(yōu)等生規(guī)范的語言熏陶、感染學生,同時,交際時,鼓勵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多角度、深層次地思考問題,無拘無束地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讓學生互動練說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調動和維護每個孩子說的積極性,同時,自始至終要有敏銳的語言意識,發(fā)現和捕捉他們語言中的細微閃光點,及時糾正學生表達中的語病和問題,真正讓學生敢說、愛說、好說、說好。
(作者單位:常州市鐘樓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許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