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所著的《水經(jīng)注·三峽》,語言簡練生動,短短155字,卻寫出了七百里三峽的萬千氣象:山水草木,面面俱到;春夏秋冬,各有特色。不過,由于該書著于1500年前,一些詞句意思和用法已發(fā)生了變化。因此,要準確理解文意,對其中的一些詞句進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如該文中出現(xiàn)的三個“絕”字。
一、說文解字究其義
據(jù)《說文解字》記載:絕,斷絲也。從語言發(fā)展的歷史看,一個詞在最初產(chǎn)生時,大多是單義的,但隨著客觀事物的發(fā)展和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化,詞的多義性便成了一個必然的結(jié)果?!敖^”字后來就有了許多引申義和比喻義。如①特指斷交。《屈原列傳》:“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雹谕V?,消失?!妒纠簟罚骸耙咕谜Z聲絕。”③死亡。如“悲痛欲絕”。④盡,窮盡。如“斬盡殺絕”。⑤走不通的,沒有出路的。《游黃山記》:“至險絕處,澄源并肩手相接?!雹薜綐O點的,無與倫比的。《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雹邩O,非常。《核舟記》:“佛印絕類彌勒?!雹鄼M渡,越過?!秳駥W(xu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雹峤^句。如“七絕”,舊體詩的一種。
二、辨?zhèn)稳ネ笳嬷?/p>
《三峽》中的三個“絕”字,分別出現(xiàn)在下面三個句子中:“沿溯阻絕”,“絕巘多生怪柏”,“哀轉(zhuǎn)久絕”。對于后兩句中“絕”字的解釋,筆者沒有異議。即:“絕巘多生怪柏”中的“絕”可解釋為“極”,“哀轉(zhuǎn)久絕”中的“絕”可解釋為“消失”。但對于“沿溯阻絕”中的“絕”字的解釋,本人不敢茍同一些人的觀點。對于這一句的理解,不少書上都是這樣翻譯的:(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
誠然,“絕”有“斷絕”的意思,但此處這樣翻譯,筆者認為很是不妥。因為下文寫道:“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很顯然,從這句話可以推斷當時從上游到下游的航路是通暢的,并沒有被阻斷。不僅如此,航行的時間還大大縮短,航行的速度比以往也更快了。正如文中所說:“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p>
有人說,江水暴漲,航行非常危險,所以航路中斷了。其實,這種說法也是不正確的。江水暴漲,對航行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無非是洪峰的出現(xiàn)。但長江上并非每天都有洪峰,且并非每一段都同時有洪峰。恰恰相反,江水暴漲,水位升高,船只的航行有時會更加安全,因為原來影響航行的暗礁都深藏于水底了。同時,水位升高,淹沒了兩岸的山陵,水面也變得更加廣闊,這對下行船只的航行也應(yīng)該更加有利?,F(xiàn)在正在興建的三峽工程,在某些方面是與此相似的。據(jù)報道,三峽工程建成后,水位升高,水面更加開闊,長江三峽將變成真正的“黃金水道”,宜昌至重慶間將成為深水航道,一百零九處險灘全部被深水淹沒,萬噸級船隊從漢口可直達重慶。航行時間大為縮短,航運成本將降低百分之三十三至三十七。
筆者認為,江水暴漲,阻斷的只是從下游到上游的航路。因為江水暴漲,兩岸山陵被淹,在沒有機器動力的年代里,人力纖夫更是無用武之地。加上江水流速劇增,從下游逆流而上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沿溯阻絕”應(yīng)當這樣翻譯:下行的航路暢通無阻,上行的航路艱險難行。即這里的“絕”不應(yīng)譯為“斷絕”,而應(yīng)譯為“橫渡”。在文言文中,“絕”為“橫渡”之意的也并非僅此一處。荀子《勸學(xué)》中就有這樣一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p>
也許有人要問,你怎么可把其中的詞語分拆開來進行翻譯呢?其實,“沿溯阻絕”運用了古文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并提分承,也叫“合敘”。即先把兩件或幾件相關(guān)的事放在一起說,后面再承接。當然在翻譯的時候,理應(yīng)將它們分拆開來。如“沿溯阻絕”即為“沿絕溯阻”。(注:沿,順水而下。溯,逆流而上。阻,險阻。)相類似的用法如“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堅也)、否泰如天地(否如地,泰如天)等等。
三、標新立異讀書本
對待書本,我們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狈▏軐W(xué)家和數(shù)學(xué)家笛卡爾也早就提出“普遍懷疑原則”,即把一切事物放在理性面前加以審視,以辨真?zhèn)巍S民R克思的話來講,就是“懷疑一切”。
我們想想,如果伽利略迷信亞里士多德的權(quán)威理論,他怎么會發(fā)現(xiàn)自由落體定律?如果愛因斯坦不質(zhì)疑牛頓的經(jīng)典力學(xué),他怎么會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相對論?書本作為知識的載體,誠然具有很高的權(quán)威性。但“金無足赤”,其缺點或錯誤也在所難免。要通過書本學(xué)到真正的知識,必須有懷疑的精神。學(xué)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問,才會常思考、常探索,這樣才能學(xué)到真正的知識。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