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已經(jīng)頒布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些地方業(yè)已或即將進入語文新課程的實施階段,但實際情況是:語文課堂教學卻正在遠離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遠離著語文課堂教學的宗旨。審視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反觀“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以為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決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問題。
首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最核心的概念,它體現(xiàn)了21世紀新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一是于學生要有民主平等意識。有了民主平等意識,師生間才會有零距離的對話,才會有自由的言語空間。魏書生課堂教學的最大秘訣就是與學生“商量著教”;與學生商量著教,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突出的是一個“學”字;突出了一個“學”字,學生就有了學習的自主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性,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二是要走近社會生活。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離不開社會生活,或孕育于社會生活,或應用于社會生活。語文教學尤為如此。語文教學是魚兒,離開了生活的活水,魚兒就會窒息;語文教學是秧苗,離開了陽光沐浴,秧苗就會枯萎。例如,學習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如果引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和伊拉克戰(zhàn)爭,學生對戰(zhàn)爭的真面目就會有活生生的理解;學習史懷哲《我的呼吁》,如果引進全球氣候變暖和印度洋海嘯,學生對善待大自然的重要性就會有切切實實的感受。生活的真實性,往往是學生憧憬的真實生活。因此,作為語文課堂教學,就應當盡量去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可能性的生活。三是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指師生在課堂對話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情境,良好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教師根據(jù)師生對話的具體情況把難以預設或沒有預設到的課堂活動細節(jié)在學生不知不覺的情境中作出巧妙變動而形成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過程中隨著師生心靈的和諧碰撞與精神的自由交往中而形成的。良好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促進課堂教學和諧對話的根本保證。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僅需要教師具有堅實的知識素養(yǎng)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還需要教師學會高超的教學調(diào)控藝術。要達到這些“需要”,教師就要多讀書、多探索,用書香去熏染自己熱愛學生、獻身教育的情感與精神;用探索來開闊自己的教育視野,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其次,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仍然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仍然沒有越過重結(jié)果輕過程的障礙?!爸R和能力、思維和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所提出的三維目標,而要真正去實現(xiàn)這個三維目標,還要落實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過程上?!爸R和能力”是在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構(gòu)建的,“思維的品質(zhì)”是在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提升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在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浸染的。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把著眼點放在優(yōu)化教學過程上。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應從四個方面去入手。一是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語文是人類思想精神的載體,而人是要靠思想精神來站立的;思維是精神思想的火把,而精神思想是要靠思維去點燃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也要注意用思維去垂釣思想精神。二是要關注學生的情感。人的精神生命,是由智慧和情感兩部分組成的,而在現(xiàn)實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學生的情感生命,往往僅把眼光盯在學生的智慧生命上。語文是工具的,更是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該特別放在關注學生的情感生命方面,即通過滲透在文本中的中華民族的情感精神,通過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來浸潤學生,以促進學生美好情感和高尚道德的生成和提升,使學生能真誠的去熱愛人類、擁抱自然、善待他人,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相處。三是要關注課堂教學時效。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也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結(jié)果,它要求我們以減輕負擔為標準,用最佳的形式、最經(jīng)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組織課堂教學,最大限度的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四是要關注課堂教學行為。這里所說的課堂教學行為有兩重含義:一重是針對教師而言的,主要指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的問題;另一重是針對學生而言的,主要指是“被動接受”還是“自主學習”的問題。立足于“教教材”,把學生當作盛放知識的容器,就必然會驅(qū)使學生消極被動的去接受知識;立足于“用教材”,把學生當作點燃的火把,就必然會調(diào)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知識。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用教材”,無疑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關鍵。
第三,要明晰“教什么”和“怎樣教”。課堂教學,第一要務就是應明晰“教什么”。教什么?大而言之,就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小而言之,就是“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就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讀書和寫作能力?!罢Z文新課程標準”設有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必修課共設有五個模塊,選修課共設有五個系列。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每一個模塊和系列內(nèi)容的安排,每一個文本的教學設計,都應立足于這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我們確立“教什么”的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我們確立課堂教學目標的最根本的依據(jù)。例如孫犁的《荷花淀》,在備課時,我們既要考慮如何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小說方面的知識;又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去感悟語言、提高鑒賞寫作能力;還要考慮如何與學生一道走進文本和作者,感悟人物美的情感和精神。確立了教什么,接下來就是怎樣教的問題。怎樣教?對這一問題,主要應從四個方面去考慮。一是要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所謂“三維目標”的整合,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把“三維目標”滲透在每一個文本中,貫穿在每一個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使三維目標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而不能把它們游離或割裂開來。二是要注意學習方式。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極為重要的關鍵詞,它昭示了一個嶄新學習時代的到來。應試教育,培養(yǎng)的是做題目的能力,強調(diào)的是知識,需要的主要是接受性學習;而新的教育,培養(yǎng)的是語文素養(yǎng),強調(diào)的是思維品質(zhì),需要的主要是自主性學習。接受性學習,是單向的接受,不需要合作探究;自主性學習,則是多維的思考,需要合作探究?!白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對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洗禮與革命,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所必須高揚的旗幟。三是要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是課堂教學的活力所在,機趣所在。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從哪里來?課堂教學的生成性來自于課堂教學預設,課堂教學預設是課堂教學生成的前提。一般來講,課堂教學預設越充分豐贍,課堂生成就越精彩靈動;課堂生成越精彩靈動,就越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激情,就越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鮮活的有用知識。課堂教學的生成性還來自于教師機智靈活的重組課堂教學的能力。機智靈活的重組課堂教學的能力需要教師的深厚學養(yǎng),需要教師對教材的深刻領悟,需要教師對學生思維的洞析觀察,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情景的審視判斷。這就要求我們要多讀書,多積累,多總結(jié);要求我們要多研究,多反思,多動筆;要求我們要走進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四是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初涉課堂教學,應有一定的模式;因為有了一定的模式,熟諳于一些模式,才能跳出模式,隨心所欲,從課堂教學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就像禪家悟道:先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接著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課堂教學也猶如那一座座山峰,也好似那一泓泓清泉,沒有對模式的構(gòu)建、熟習和禪悟,就沒有對模式的懷疑、否定與批判,就沒有精湛的超然于模式之外隨物賦形的課堂教學藝術。
新課程究竟需要怎樣的課堂教學?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本文僅就“學生的主體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教什么’和‘怎樣教’”三個方面談了點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方家不吝指正。
*作者系江蘇省豐縣中學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