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是目前教學中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國外的一些教育研究者對優(yōu)秀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做什么、怎樣做以及為什么做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總結(jié)出一些有效的操作方法,本文著重介紹幾種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閱讀和寫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地進行課堂行為管理的方法,并對其中隱含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作一分析,以供國內(nèi)同仁參考。
一、欣賞“美”——合理強化
課堂上充滿了富有挑戰(zhàn)性、令人興奮的人和事。有的學生讓你感到頭疼、厭倦,有的學生讓你振奮、歡喜。那么,面對學生中的種種行為問題和不良習慣,如調(diào)皮搗亂、與同學發(fā)生沖突等,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呢?
作為一名有經(jīng)驗的教師,Stewart從不關注那些不好的事情,如閑聊、抱怨、學習上的諸多壞習慣等,而是著眼于那些美好的事情。他經(jīng)常與學生談論一些積極的事,如努力工作,與同伴和諧相處,幫助有困難的人,創(chuàng)作有趣的故事,以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等,然后每天與學生一起主動去尋找這些美好的事情,并通過繪畫、寫作、談論、拍照等方式記錄下來。在他的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成為很自然的事情,這樣既有效管理了學生的行為,又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興趣。
以攝影為例。在Stewart的課上,攝影已成為有機組成部分。他提供許多機會讓學生通過拍照來捕捉同學做好事的情形,并一起討論如何才能捕捉到美好的事物。他們發(fā)現(xiàn),一是每天要有盡可能多的聰明人在努力學習,二是需要聰明的人能慧眼識珠并抓住這些好人好事。通過對拍照的人以及照片上的主題給予充分的關注,幫助學生把目光從關注錯誤轉(zhuǎn)向關注好人好事。拍照時要求學生只拍攝美好的事物。在拍攝完畢后,將照片掛在教室中供大家欣賞。這一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其他行為習慣也有很大改變。因照片太多,在學生的建議下教師將照片收入一本自己編輯的書中。在每張照片上寫下拍攝者的姓名,并附上有關照片內(nèi)容的說明。這種書不僅成為收集照片的冊子,也成為學生引以為榮的事物。學生輪流把書帶回家與父母、朋友分享,這一活動受到了學生家長等多方人士的高度評價。當有參觀者來訪時,學生們爭先恐后拿出這種書展示給來參觀的人,并給他們解釋班上發(fā)生的好人好事。
對許多學生來說,攝影是一項很有趣的活動,攝影師拍攝出效果不錯的照片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現(xiàn)在美好的情景中,更是一件愜意的事。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有效地激發(fā)起來,學習及其他行為習慣得以改善,學生開動腦筋為照片題字、作注解,無形中也鍛煉了寫作和閱讀水平。
上面的例子雖然看似平淡,卻蘊涵著許多大道理。從行為主義的學習觀來看,合理運用強化是學生行為塑造中十分有用的方法。對正面事物和希望出現(xiàn)的行為我們可以進行正強化,如關注、表揚、鼓勵、獎賞等,當然這種強化的使用方式要因人而異。如上例中老師和同學對希望出現(xiàn)的行為用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供同學、家長、參觀者欣賞,就是一種正強化。而有些行為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有時過分注意這些人和事,非但不能有效地防止這些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反而會在無形中強化這些負面的東西。有的學生認為,做出一些特別的舉動,如上課時搗亂、惡作劇會引起別人的關注,而這種關注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強化,達到了他們所期望的目的。如果我們采取淡化的方式,就有可能使不好的行為得以減少,同時也避免了懲罰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從人本主義的觀點來看,每個人都有積極發(fā)展的傾向和愿望,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因此,尊重每個學生,關注他們身上的閃光之處,是調(diào)動其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另外,讓學生為照片題字、編輯書籍,這種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而進行的學習活動,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建構(gòu)主義的主張,即學習活動應在實際活動中展開,在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中學習某種知識和技能。
二、兒童做“專家”——以學生為主導
每個孩子在課外都有一些情有獨鐘的物品,如新買的玩具、課外書、自己制作的物品等。有時他們特別喜歡帶到學校與同伴分享,或者在同學面前炫耀。有時他們可能會在課堂上玩弄這些東西,影響上課聽講。對此,有些老師就予以沒收,而這種做法對學生來說的確是一種挫傷。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呢?
當年幼兒童把自己在家中制作的一些東西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時,有位任課教師并未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而是決定邀請每一個孩子做“今日專家”,就他們所制作的物品進行交流。在做準備工作時,要求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圖書館人員、其他科目的教師寫一封信,講述那個兒童的可愛和特別之處,任課教師也給所有孩子寫一封信,描述為什么喜歡他們,肯定他們的強項。教師要求做“專家”的兒童去做一些相關的主題研究,并帶來制作的物品與班上同學分享。教師也就每個孩子選擇的主題準備許多相關的書籍。
在兒童成為“專家”的那一天,整個下午的活動都圍繞這個特殊的產(chǎn)品來開展,將社會研究、科學、健康、視覺藝術、語言藝術、數(shù)學等整合在一起?!皩<摇弊谝巫由?,其他兒童坐在他面前的地板上?!皩<摇闭故九c所選主題相關的作品,討論每一個項目,進行陳述,其他同學可以提問,也可以以其他形式參與其中。大家拍照、制作錄像,之后在課堂上的固定時間一起觀看,討論“專家”陳述中好的部分,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活動結(jié)束之后,任課教師邀請班上全體學生和嘉賓仔細檢查作品,然后給“專家”寫一封友好的信,告訴“專家”他們在課上學到了什么。在課后任課教師把所有的信匯編在一起,并附上照片,制作成一本孩子容易保存的書。這一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每個學生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同時也加強了有目的的討論,對自主寫作、相關主題領域知識的學習也有益處。
本例中,教師能夠合理地利用學生喜歡并熟悉的物品,在活動中將多種資源、多門學科、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讓學生真正體驗做主人的感覺,而且在有趣的活動中滲透了學習的內(nèi)容。這種做法正是新近的教育理念所倡導的。如人本主義主張的有意義學習,即學習不僅僅是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與每個人的經(jīng)驗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各種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氛圍,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建構(gòu)主義主張,學生本身擁有獨特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都可以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教師要注意從兒童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中引發(fā)出新的知識經(jīng)驗,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與學生共同探討某些問題。這些觀點在本例中都得到了體現(xiàn)。
三、關注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
有些學生在常規(guī)的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平平,甚至難以跟上正常的學習。個別人不僅學習上有困難,而且常常干擾課堂活動。對于這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有些老師經(jīng)常無所適從,甚至有放棄的念頭。那么,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有一個很讓老師頭疼的學生,在作文方面一直表現(xiàn)很差。一次,老師讓大家書面復述一段短文。老師在教室里來回走動,當他走到這個學生面前時,注意到他在紙上寫的字寥寥無幾。于是停下來向他詢問作文一直沒有進步的原因。令老師吃驚的是,這個學生提出讓老師做他的記錄者。老師同意了,坐在他的旁邊,并把錄音機放在他的桌上。結(jié)果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學生寫出了很好的文章。后來他提出,只要老師或其他成人坐在他旁邊,他就能寫出好東西。在得到他同意的情況下,老師當眾宣讀了他的文章,而且在大家面前表揚了他。從此,這個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還有個孩子特別愛動,課堂上經(jīng)常做小動作。他在閱讀方面甚至連最簡單的課文都不會讀。老師也在努力尋找他身上的優(yōu)點,但難以找到。有一次,輪到他給大家念書了。當時有攝像機攝像。在他朗讀的時候,老師幾乎聽不懂他在念什么。但當老師在課后反復地觀看錄像時,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竟然能閱讀。他的根本原因是有發(fā)音缺陷,而且在25分鐘內(nèi)身體從大到小的動作有56個。這一發(fā)現(xiàn)改變了老師的態(tài)度,從此老師認為他是個能閱讀的人,而且如果材料有足夠趣味的話,就能讓他維持較長的注意。教師態(tài)度的改變也改變了學生對自己、對學習的態(tài)度。這個學生也開始認識到自己是個有讀寫能力的人。
教師在教學中用心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用心去觀察他們的行為,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愿望,了解他們的困惑和疑問,并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nèi)及時滿足他們的愿望,根據(jù)他們的需求、反饋來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做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學習風格、生理條件。面對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習任務,他們會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如果按照單一的標準來考核,那么有些學生就可能成為困難的學生。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一直是教學中所倡導的。
教學中傾聽學生,有助于了解他們是如何加工信息、獲得對事物的觀點的。讓學生解釋他們?nèi)绾纬晒Φ赝瓿赡承┤蝿?,為我們提供了理解他們的思維和學習的窗口。如果教師不能先傾聽兒童在說什么,就不可能與他們進行有效的交流。Graves說,如果我們要從自己的學生身上學,當我們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時,應牢記以下幾條原則:傾聽前不要預先設定假設,不要判斷答案的對與錯;了解談話者是如何評價事件的;重復學生的話,并詢問是否正確解釋了他說的內(nèi)容;詢問學習者下一步會做什么。另外,要注意孩子傳遞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尊重他們,創(chuàng)造交流的氛圍。
總之,課堂上學生的許多看似細小的言行常常隱含著不少問題。國內(nèi)許多經(jīng)驗豐富的、有責任心的教師,也總是能夠從小處著手,用心思考,去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從而創(chuàng)造出奇跡。對那些所謂的問題學生,如果教師能改變關注的視野,改變自己固有的成見,積極地去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學會尊重他們,讓他們做主人,傾聽他們的心聲,那么我們的課堂也許就會因他們的改變而呈現(xiàn)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