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經(jīng)歷披文得意、緣意學文的過程,即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意旨,進而領(lǐng)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古詩詞表情達意的方式有其獨特性——以言造象,立象盡意,即用語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傳達詩情。古詩詞教學應有一條既不違背閱讀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又不失古詩詞特性的教學思路,如此才能獲得古詩詞教學的真諦,使它在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思路應包括以下幾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疏言
疏通語言障礙,了解大意,換言之,即“披文得意”之“披文”。它是“得意”的基礎(chǔ)和途徑,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本分,一切文體的閱讀教學概莫能外。由于閱讀古詩詞存在更大的語言障礙,疏言就更顯必要。
學生學習古詩的文字障礙主要源于:第一,詩歌語言的特殊性;第二,字詞的生疏;第三,古今詞語形式、意義、用法的差異。第一種障礙,學習現(xiàn)代詩有時也存在,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教學時可分別采用適當?shù)难a充或調(diào)序等手段加以疏通。第二種障礙,是學習任何文體課文的共性,疏通障礙的做法與一般的生字新詞教學沒有根本區(qū)別。第三種障礙才與“古”有關(guān),為學習古詩所特有。
長期以來,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接受的往往都是關(guān)于古今漢語差別的知識,因此形成求異的思維定勢,而這種定勢必然影響策略的運用。其實,古今相同、同異共存或同中有異的遠多于完全的相異。相異處,外在于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經(jīng)驗,學起來困難;相同相關(guān)處,往往內(nèi)在于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經(jīng)驗,學起來容易。但因低學段學生語言知識經(jīng)驗不多,缺乏對原有語言知識經(jīng)驗的自覺,因而,這種“內(nèi)在”又往往表現(xiàn)為“潛在”,即使古今相同相關(guān)處,他們也往往無從察覺。教學時若轉(zhuǎn)變思路,化隱為顯,喚醒學生潛在的語言知識經(jīng)驗,使之與學習目標對接,變求異為求同,以今鋪路,以今識古,便創(chuàng)造了難易轉(zhuǎn)化的條件,困難就會迎刃而解。如教學“曲項向天歌”中的“項”:
師(指著自己脖子上佩戴的項鏈):小朋友請看,老師脖子上戴的是什么?
生:項鏈!
師(指著自己手上佩戴的手鏈):老師手上戴的又是什么?
生:手鏈。
師:手鏈戴在手上,項鏈戴在脖子上。那么,小朋友知道“項鏈”中的“項”是什么意思了嗎?
生:脖子。
師:那么,“曲項向天歌”中的“項”應該是指鵝的身體的哪個部位呢?
生:脖子。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古詩詞在語言運用上,省略、跳躍、語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學時只要讓學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進行字字落實的翻譯,拘泥于后者,既難以做到,又耗費時間,勢必影響感悟詩情等方面的教學。第二,要針對學生的語言積累、認知水平、心理特點,因勢利導。以今識古,普遍適用于所有學段。高學段的學生因有比較豐富的語言知識積累,加強新舊聯(lián)系、以舊識新,是有效的疏通策略。低學段的學生,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有限,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可更多地借助直觀教學法。教學“離離原上草”,借助圖片、簡筆畫或課件等媒體,學生就能直觀了解“離離”是“茂盛”的意思。那種片面強調(diào)低年級學生接受能力有限,完全拋開字詞,直接用媒體解說大意乃至感悟詩情的做法,與閱讀的本質(zhì)相悖,不宜提倡。
二、顯象
將古詩詞的語言符號轉(zhuǎn)換成具體可感、立體靈動的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載體,是情思的物化形態(tài)。讀者正是憑借直觀可感的意象窺察詩人的情思。沒有意象,情思往往難以表達;不把語言符號轉(zhuǎn)化為鮮活的意象,情思常常無法讓人領(lǐng)會。請看一位老師教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遺民淚盡胡塵里”的片段:
師:這里的“胡塵”,寫的難道僅僅是金兵戰(zhàn)馬所揚起的塵土嗎?
師(播音響):在金兵戰(zhàn)馬啾啾的嘶鳴聲中,在金兵戰(zhàn)馬嗒嗒的踐踏聲中,你看到了一幕幕怎樣的場景?
(學生想象后言說)
師:哀聲遍野,生靈涂炭。老人在流淚,小孩在流淚,婦女在流淚,北宋的遺民在流淚啊?。ò鍟簻I)這滴滴流淌的是怎樣的淚啊?
(學生言說,歸納:痛失親人的淚、家破人亡的淚、流離失所的淚、充滿仇恨的淚、苦苦期盼的淚……)
師:金兵橫行,遺民淚盡,國破家亡,生靈涂炭,這是何等凄涼、何等悲慘的生活呀!當你面對這一切的時候,你的心情怎樣?
(學生言說)
師:請你懷著這樣的心情讀讀這首詩吧!
“顯象”的基本要求是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它是最能顯現(xiàn)古詩詞本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讓學生通過大腦的加工,將古詩詞的文字符號轉(zhuǎn)換為具體的場景和畫面,并用自己的言語加以描述。對那些僅憑再造想象難以完成轉(zhuǎn)換的詩詞,可借助現(xiàn)代教學媒體。
三、悟意
感受領(lǐng)悟詩詞意蘊。它既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目標。悟意,應在“顯象”的基礎(chǔ)上入境。入境即進入意境。意境是造象立意所達到的藝術(shù)境界,包括兩個部分:由意象直接構(gòu)成的較實部分是“實境”;由意象誘發(fā)和開拓的藝術(shù)氛圍和審美想象空間是“虛境”,又稱“詩意的空間”?!皩嵕场碧幱诒韺?,“虛境”處于深層,唯由淺入深進入“虛境”,才稱得上入境。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前兩句寫眼中所見,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后兩句寫游子心理感受,整首小令極其凝練地把一個天涯游子在秋日黃昏中茫然、孤獨、疲憊、感傷與無奈的情態(tài)真實動人地展現(xiàn)了出來。其中的“枯藤”“人家”“瘦馬”等三組意象構(gòu)成的是“實境”,而曲中渲染的悲傷蕭瑟的氛圍和令人回味無窮的審美空間則是“虛境”。進入“實境”,還只是“顯象”,進入“虛境”才能“悟意”。有位教師教學時隨手畫出曲句中出現(xiàn)的幾種景物,勾勒出一幅簡筆畫,這還只是讓學生進入“實境”,距離進入“虛境”或感悟詩意還為時甚遠。若在借助現(xiàn)代教學媒體展現(xiàn)三組意象的同時,再配上徐緩憂傷的古箏曲和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則有助于學生進入“虛境”。一般說來,促使學生進入“虛境”的常見做法是在“顯象”基礎(chǔ)上的切身體驗,而音樂渲染、教師激情描述,對于營造特定氛圍和審美空間,有立竿見影之效。
悟意具有不同層次的形態(tài)。一是感受意象,獲得情感體驗;二是在意象觸發(fā)下,領(lǐng)悟意蘊;三是在領(lǐng)悟詩情意蘊的基礎(chǔ)上進行理性的升華。后者都是前者的發(fā)展和提升,三者可以互動共生,但運用時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有所側(cè)重。一般說來,低學段應以第一種形態(tài)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豐富和理性思維能力的增強,在高學段可適當進行理性的升華。
悟意不等于還原本意。美國詩人龐德指出:“意象任何情況下都不只是一個思想,它是一團或一堆相互交融的思想。”寄寓于“象”的意蘊,往往是豐富、復雜、深邃甚至玄妙的,它的含義和所引起的美感具有豐富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不是通常的言語所能表達和抽象的概念所能窮盡的。學生因生活經(jīng)驗、思想情緒、性格氣質(zhì)、趣味愛好、文化素養(yǎng)諸方面的不同,對“象”中情感意蘊的感悟往往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所以,“悟意”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不應刻意追求標準答案。
此外,說“悟意”以“顯象”為中介,并不排除其他一些輔助性憑借,必要時,借助詩人的生平思想及寫作背景,亦可奏效。
四、化言
主要指內(nèi)化古詩詞的言語,并能化用于表達。疏言是“披文得意”之“披文”,化言是“緣意學文”之“學文”。古詩詞含蓄凝練、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集中展示了漢語言的獨特魅力,是漢語言的精華。內(nèi)化、化用古詩詞的言語,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繼承民族文化遺產(chǎn)都具有重要意義?!盎浴钡闹饕龇ㄊ牵?/p>
1.品味。抓住精當傳神的字眼,領(lǐng)會詩人遣詞造句的精妙。言語品味著眼于學習言語這一目標,而不忘同時獲取言語負載的信息,理解言語形式和言語內(nèi)容是融為一體的,它對領(lǐng)悟意蘊、積累語料、掌握表達技巧都具有重要價值。
2.積累。主要做法是熟讀、背誦、默寫。這不但是語料的積累,也是凝聚于詩句的風骨、氣韻、智慧的積累,因而也是文化的積淀。
3.運用。學古詩詞的目的是以古詩詞的言語去影響學生的言語,提升學生的言語品位和能力,運用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也是判斷這一目的是否達成的重要手段。這種訓練的主要方式有二:
其一,提供描繪所學詩詞意境的語境,把運用訓練與進入詩境、領(lǐng)悟詩情結(jié)合起來。這種方式可以在課中進行。如教學古詩《詠柳》,讓學生從本首詩歌或背誦過的其他詩歌中選擇詞句填空:
“伴隨第一聲春雷擊打的鼓點,春姑娘踏著輕盈的腳步,花枝招展地走來?!?/p>
“和暖的‘二月春風’,是她手中的剪刀,她裁出細長別致的‘柳葉’,裁出不甘寂寞的出墻‘紅杏’,裁出‘離離’的原上‘小草’,裁出千姿百態(tài)的蝴蝶,在萬花叢中翩翩飛舞?!?/p>
“‘潤物細無聲’(或者‘隨風潛入夜’)的綿綿春雨,是她神奇的畫筆,她描畫出大地繽紛的色彩。山青了,水綠了;梨花白了,桃花紅了。于是,江岸上的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p>
“草長鶯飛,萬紫千紅,春色滿人間?!?/p>
其二,設(shè)置與所學詩詞意境不同的語境,讓學生把學到的詩句遷移運用于新的語境中。這種方式一般適宜課后進行:
“來到浙江安吉天荒坪山,漫步山間小路,抬頭一看,在高高的山間散布著零零落落的房子,真有一種‘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的意境?!?/p>
“張老師年過花甲,但干起活來仍然生龍活虎,不亞于年輕小伙子,怪不得大家說他‘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兩種訓練,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古詩詞言語的自覺性,久之,所學的古詩詞就會不斷滲透到學生的言語之中,必將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疏言、顯象、悟意、化言是學生的主體性行為,是不同程度的個性化行為,也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上述教學活動中有體驗感悟、有思考和理解、有情感熏陶和審美享受,還有扎實有效的訓練,符合課程標準的精神,符合閱讀教學規(guī)律,符合語文學習規(guī)律。
上述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基本而不是全部環(huán)節(jié),把它們依序排列起來,就構(gòu)成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路或基本步驟。這一思路有其科學性、合理性,但教學時還應根據(jù)具體詩詞的特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所側(cè)重,交叉滲透,靈活組合。墨守成規(guī),是畫地為牢;因課制宜,才能煥發(fā)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