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新收進琦君的散文《淚珠與珍珠》,文章語言優(yōu)美清新,思想豐富深邃,確實值得一學。但不可否認,文中也明顯存在著一些語病,現略舉一二就教于大方。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歡的總是寫淚與愁的詩。有一次看到白居易新樂府中的詩句:“莫染紅絲線,徒夸好顏色。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爐火,炎氣徒相逼。我有兩鬢霜,知君銷不得?!贝蠹叶枷矚g得顛來倒去地背。老師說:“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卻不及杜甫有四句詩,既寫實,卻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既寫實,卻更深刻沉痛”一句,怎么說也不符合這里的語意?!凹取笔沁B詞,一般跟“且、又、也”等詞呼應,表示兩種情況兼而有之。這里“寫實”與“更深刻沉痛”相兼,可是卻用了“卻”與“既”相呼應?!皡s”是副詞,表轉折,而文中實在無轉折意味。因此,無論從語義層面看還是從語法層面看,在這里用“既、卻”都不合適。
文章第六段:
說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現象。一向自詡“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外子,現在也得向眼科醫(yī)生那兒借助于“人造淚”以滋潤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淚橫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這里的第二句也有語病。“于”表對象,“借助于‘人造淚’”是對的,但“向眼科醫(yī)生那兒借助于‘人造淚’”就顯得不倫不類了,這里的本意是:到眼科醫(yī)生那兒去求人造淚,靠人造淚幫助滋潤干燥的眼球。課文把兩個意思合成一句,變得雜糅了。“向眼科醫(yī)生那兒”作為“借助”的狀語不合語法規(guī)范,“向”是個介詞,表示動作的方向(對象),與后面的名詞組成介賓短語作狀語,用在動詞前,如“向你學習”“向東看”,“借助”不能帶由“向”組成的介賓短語。此句不如改為“到眼科醫(yī)生那兒求‘人造淚’以滋潤干燥的眼球”,或干脆不用“向眼科醫(yī)生那兒”,改成“現在也得借助于‘人造淚’以滋潤干燥的眼球”。
文章十三段:
基督徒在虔誠祈禱時,想到耶穌為背負人間罪惡,釘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們常常感激得涕淚交流。
這里的兩個“死”,互為矛盾,既然“釘死”,何來“流血而死”?當然“釘死”的“死”也可理解為“牢”,但那樣也總令人別扭,倒不如去掉前一“死”字。
類似上面的例子還可舉出一些。
問題是提出了,但是實際上,上面舉的有病的語句,語意還是明白的,人們也都能理解,筆者是否吹毛求疵,多此一舉呢?這里我想到目前普遍存在的語言不規(guī)范問題,對此,我們怎么看?高中語文教材的選文是否也應考慮語言的規(guī)范問題?如果說上面舉的句子不應當作問題,那么今后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文,怎么指導學生去面對語文高考呢?須知高考也考這樣的病句,而語言的規(guī)范正應該從學校教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