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設計
一、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幾篇短小易懂的文言文,其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很適合初一學生閱讀。各篇選文記事、記人、狀物各有側重,既與本冊教材的現(xiàn)代文部分相呼應,又是第六單元古詩文學習的繼續(xù),前后照應,體現(xiàn)了教材結構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運用第六單元所學的古詩文閱讀法和積累的文言字詞、句法知識,在反復誦讀中把握課文的內(nèi)容及主旨,逐步感受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
二、單元設計思路
本單元考慮到了七年級學生的生活閱歷及知識積累,編排了一些篇幅短小、文字淺顯之作,易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散文和詩歌的興趣。教學時,可指導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和已經(jīng)積累的文言詞匯初步嘗試自主閱讀,也可采用分角色朗讀、講故事、表演等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內(nèi)容、積累文辭。
三、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及有關的古代文學、文化常識。
2.通過誦讀,增強文言語感,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化。
四、課時分配
《賣油翁》《三峽》《古文二則》各2課時,《陌上?!?.5課時,《詩五首》2.5課時。
(河北省鹿泉市教研室 楊紅櫻)
《賣油翁》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賣油翁》借助生活中的小故事,說明了“熟能生巧”的哲理。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課下注釋自主閱讀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述之事,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疏通文意,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解決閱讀中的文字障礙。
2.品味課文簡練生動的語言特點,利用文中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優(yōu)缺點。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可從學生觀看過的一些雜技節(jié)目,如頂碗、高空疊椅子,或一些電視娛樂節(jié)目表演,如蒙著眼睛穿針、拉出細如發(fā)絲的面條等導入,引出“熟能生巧”的話題,導入課文。
(2)可從學生掌握的一些小技巧,如自行車慢騎、籃球投籃、輪滑技術等話題導入。
2.教學切入點
(1)從人物形象切入。
短文刻畫了幾個人物形象?賣油翁在整個事件中有哪些表現(xiàn)?你是如何理解這一人物形象的?陳堯咨對賣油翁的態(tài)度前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你怎樣評價他?
(2)從品味課文精練、傳神的語言切入。
通過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思考以下問題,把握課文的主旨:賣油翁觀看陳堯咨射箭時有哪些反應?賣油翁對陳堯咨的射箭本領是怎么評價的?賣油翁憑什么這樣評價陳堯咨的射箭本領?賣油翁的高明之處在哪里?
3.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對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和動作的描寫,并由此把握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這種描寫的好處,并在日常作文中模仿使用。如課文第一段對賣油翁“睨之”“但微頷之”的神態(tài)和動作描寫,把賣油翁對陳堯咨的“自矜”不以為然的心態(tài)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第二段中陳堯咨的“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這兩問,大有威逼之勢,言語之間,不乏輕蔑和質(zhì)問之意。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小組表演、討論等形式,深入體會其簡潔精當?shù)恼Z言魅力。
4.學法指導
(1)自學法。自讀課文,參考課下注釋及工具書來理解故事內(nèi)容,并采用講故事或表演的形式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人物形象。
(2)討論法。說一說文中哪些字、詞、句用得好,它們是如何凸顯課文的語言特點的,并說說哪些詞句可以積累下來,在日后文言閱讀及作文中使用。
四、拓展延伸
1.陳堯咨和賣油翁都可算身懷絕技,他們成功的經(jīng)驗是什么?你在學習、生活中有類似的體會嗎?
2.學了本文之后,你認為一個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的長處?由此你能想到哪些相關的名言警句?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學 姜亞寧)
《三峽》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三峽》描寫了三峽四季的壯麗景色。語言精練,富有節(jié)奏,適合朗讀。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嘗試自主閱讀。教師須對文中的疑難詞句給以指導,然后在學生互相答疑的基礎上,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課文內(nèi)容。教學時,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過誦讀提高對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做到讀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
3.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三峽的景物特征。
4.學習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三峽風光片,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2)古往今來,三峽壯麗的風光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歌詠它,可由贊美三峽的古詩文導入,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示例: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神州大地上孕育了眾多為世人所稱道的奇山異水,三峽便是其中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少關于三峽的詩文,如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酈道元筆下的《三峽》。
2.簡介作者及作品(略)
3.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把字音讀準,語句讀順。
(2)各抒己見:談談你今天所讀的課文與以往學過的寫景散文有什么不同,體會課文語言優(yōu)美凝練的特點;說說本文可積累的文言詞句有哪些。
(3)疏通全文大意,同桌兩人一組,參考課下注釋并查閱工具書,疏通課文大意。解決不了的內(nèi)容可以勾畫出來,待全班集體討論時解決。
(4)集體解決疑難問題:學生提出疏通文意時遇到的問題,同學幫助解答。學生解答不了時,教師適時點撥或給與解答。
4.分析課文,揣摩妙處,體會感情
文中描寫了三峽的哪些景物?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具體描寫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寫的??纯茨男┚渥訉懙米蠲?,體會課文寫景的特點。
3.課文最后引用的詩句有什么作用?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寓情于景的?
四、拓展延伸
1.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學習本文的寫景手法,試著寫一段描寫性的文字。
2.課外收集描寫三峽的詩文,開一個賽詩會或賽文會,評選出最優(yōu)者。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學 劉艷霞)
《古文二則》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這兩篇散文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掌握了一些翻譯的方法。教學時可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已有知識理解課文大意,再采用交流討論、辯論等方法,深入理解課文。
二、教學目標
1.能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和句子。
2.對文中人物作出評價。
3.反復誦讀,通過熟讀成誦理解課文大意,品味人物性格。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1)可結合學生的生活認知,設置問題情境導入:生活中,人們免不了會有一時手緊,向別人借錢的事。如果你借了別人的錢,會按時歸還嗎?如果有一位朋友在你這里寄存了一大筆錢,沒有寫字據(jù),也沒有第二個人知道,過了一段時間,朋友來取這筆錢,你會歸還嗎?如果這位朋友還沒有取走錢,卻不幸去世了,你會怎么辦?結合學生的回答導入。
(2)可結合上一單元《世說新語》中關于誠信的故事導入。
《戴震難師》:
(1)由主題導入:“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只學不問,并非學問”。如果學習只一味相信書本,相信老師,缺乏懷疑精神,那么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的知識。清代學者戴震憑借懷疑精神成了一位大學問家。
(2)由復習導入:我們從《論語》中已經(jīng)學到了很多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要學的《戴震難師》這篇課文,也會對你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2.教學切入點
(1)由解析題目中的關鍵詞語“堅”“難”二字切入:課文是怎樣寫出蔡勉旃的堅決態(tài)度的?戴震是如何“難”住老師的?這表現(xiàn)了他們怎樣的品質(zhì)?
(2)由課文的情節(jié)切入:蔡勉旃如果貪了友人的錢財,友人的兒子會不會知道?蔡勉旃為什么不這么做?
3.整體感知,深入探究
(1)聽錄音,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讀音和朗讀停頓的指導。
(2)小組合作,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不能解決的詞句提出來,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3)以講故事的形式在小組內(nèi)講述課文內(nèi)容,可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募庸?chuàng)造。
(4)質(zhì)疑、探究
①蔡勉旃是一個怎樣的人?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他的?
②怎樣理解“券在心,不在紙”?你贊成蔡勉旃的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這種做法嗎?說說理由。
③課文寫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及其兒子“愕然不受”有何作用?
④作者贊揚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⑤孟子曾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你對此有何看法?
⑥讀了這兩個故事,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請把搜集到的有關誠信、質(zhì)疑的小故事或成語、名言警句說給大家聽。
2.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不立券”的做法值不值得提倡?試舉例說說誠信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中的作用。
3.你嘗到過質(zhì)疑的甜頭嗎?請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談談質(zhì)疑精神的重要性。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學 安冰花)
《陌上?!方虒W設計
一、設計思路
本詩是漢樂府中的名篇,內(nèi)容比較淺顯,學生容易讀懂。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通過自學了解故事情節(jié),把握課文塑造的人物形象。課文富有節(jié)奏感,教學時可以誦讀法為主,指導學生在朗讀時注意說話人的感情基調(diào)及表達感情的技巧,進而體會詩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教學目標
1.了解漢樂府的相關文學常識。
2.通過誦讀提高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做到讀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
3.掌握“坐”“謝”等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語。
4.理解這首敘事詩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運用前后知識聯(lián)系法,從以前學過的《木蘭詩》中的花木蘭導入。
(2)可從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稱號導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些稱號實際上都是從側面描寫人物美貌的,可由此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對羅敷美貌的描寫。
2.教學切入點
(1)可從故事情節(jié)切入:首先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注意讀音準確,把握句子的層次和節(jié)奏,結合注釋,了解故事情節(jié)。思考:課文具體敘述了羅敷的哪些事情?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2)可從人物形象切入:詩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畫了哪個人物?羅敷美在哪里?使君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在文中有何作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并談談你對人物的評價。
(3)可從寫作手法切入: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羅敷的美貌的?請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句子加以分析,體會課文的寫作手法。
3.質(zhì)疑、討論、探究
(1)羅敷是如何夸耀自己的夫婿的?她這樣盛夸自己的夫婿的目的是什么?
(2)通過對羅敷采桑、拒誘情節(jié)的描述,說說羅敷的性格特點。
(3)有人認為從第一段對羅敷的描寫來看,羅敷并非真有其夫,否則,羅敷的身份與她采桑的事件就是矛盾的。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四、拓展延伸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妙處,試著運用這種方法寫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學 劉艷霞)
《詩五首》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古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燦爛的一筆,它以凝練的筆墨、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聲韻,給人以心靈的享受,給人以美的熏陶,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優(yōu)秀素材。學習這五首詩可先讓學生課下熟背,初步體會詩中的景物描寫,品味字里行間傳遞出的情感,感受古詩的藝術魅力。
《望岳》《登飛來峰》都是以登山為題材的,可安排在一起進行比較學習,其他三首可按照寫景抒情和敘事抒情的順序來安排教學。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詩的內(nèi)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初識每首詩的寫作特點。
三、教學過程
1.課堂導入
請學生背誦古詩,并談談自己對古詩的初步理解。
2.整體把握
(1)從作者及寫作背景切入:可采用“你對作者知多少”的問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然后結合學生發(fā)言情況補充介紹作者及本詩的歷史背景,進而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2)從朗讀切入:播放五首詩的朗讀視頻,讓學生在強烈的視聽效果感染下初步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意境。學生以個人朗讀、同桌互讀、小組展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認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總結賞析寫景抒情類詩歌的基本方法:朗讀(初步感知詩情)—想象(身臨詩中之境)—聯(lián)想(體會詩人之情)—品味(詩的語言、意境)。
(3)從景物描寫切入:本文精選的五首古詩都有景物描寫,仔細朗讀,看看它們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3.重點難點突破
古詩中主旨句的理解往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學生朗讀并畫出難以理解的詩句,小組交流或師生交流。
1.從詩句理解上突破
例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怎樣理解?
可結合想象、擬人的手法,從詩句的意思上加以理解。此二句承接前句,聽到朋友要貶到荒涼的“龍標”去的消息,詩人的思念、記掛、惜別無法排解,于是想起了高懸于夜空的皎皎明月,它不是千里與共的信使么?何不將我的一番別情與無限愁思都寄托給明月,讓它隨縷縷清風,把我的千言萬語都訴說給“夜郎西”的朋友呢?
2.從寫作背景上突破
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怎樣理解?
《觀滄?!肥遣懿佟恫匠鱿拈T行》的第一章,此時的曹操剛從征烏桓的戰(zhàn)場上歸來。他站在碣石山上,面對大海,百感交集,于是將心中之情寄托在眼前之景上,面對大海展開豐富想象:經(jīng)天行地的日月與星光燦爛的銀河,竟然都包蘊在這蒼茫的大海之中,抒發(fā)了他統(tǒng)一中國的理想與抱負。
3.從景物描寫的作用上突破
例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怎樣理解?
這兩句景中寓情?!澳铣陌侔耸隆?,不說“江南四百八十寺”,隱含對“南朝”統(tǒng)治佞佛的諷刺。當時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統(tǒng)治日久天長,可是到頭來,江南景物依舊,他們的政權卻早已覆滅,留下的只不過是一些隱現(xiàn)于煙雨之中的樓臺罷了,這是作者的懷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將來會不會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樣的下場呢?這是作者的諷今之意。
四、拓展延伸
比較《登飛來峰》和《望岳》,說說兩首詩的異同。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學 楊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