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伯格曾說,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泛意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志。語文課堂教學從根本上說是對話教學,課堂對話的過程,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對話的推進及課堂的話語情況,都有其內在的文化因素。本文擬以文化及其建構為出發(fā)點分析課堂對話。
一、文化在課堂對話中是一種客觀存在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課堂上,當對話推進至“躲于勒”時,教師問:“母親不認于勒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資本主義社會親情冷漠,唯金錢為上?!逼渌麑W生紛紛附和。這樣提煉出主題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但如果深入分析就可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還是頗多的。例如,教師為讓學生做出“正確”的回答而創(chuàng)設的氛圍合理嗎?學生的答案是不是自己思考出來的?是哪些學生做出這個回答:是出身于貧困家庭、深知貧窮和苦難的學生,還是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裕的學生?對“行為不正糟蹋錢”“逼得父母動老本”“把遺產吃得一干二凈”“還大大占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的“流氓”,應該有怎樣的看法才是正確的?沒有回答的學生心里是怎樣想的?
如此一問,我們就可發(fā)現(xiàn),課堂對話其實就是不同群體文化的展示,有羞于展示的弱勢群體的文化,有“高層次”的文化。哪些言語在課堂上是合理的,會得到認可?判斷中就存在人為的因素。于是,有的學生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有的學生則因為他們的思想認識不符合對話文化而選擇放棄。即使在合作探究小組這個小圈子中的對話,也會因個體文化的差異而造成話語權的不平等。
如對于勒,難道真的去同情、扶持他,把自家苦苦奮斗多年、正在逐步看好的前景送給他,讓他在一夜之間輸?shù)魡??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真的會如此想嗎?他們敢于在公開場合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嗎?教師為他們的真誠回答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氛圍了嗎?富裕家庭要有憐憫之心、感恩之心,但在教師設置的對話文化氛圍中,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的回答是真誠的嗎?
課堂對話要體現(xiàn)主體性,對話主體間是平等的,但這些并不是簡單地讓每個人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就可以達到的。如果沒有構建正確的課堂對話文化,不同的思想、價值觀是沒有平等的話語機會的。
外在的話語機會如果失去,內在的思想就不會得到碰撞,精神上就不會得到成長,認識水平就不會得到提高,自然的,言語能力也就不會得到提升。
教學進程是一種課堂對話的客觀推進過程,通過分析,我們能感受到對話文化的客觀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言語主體對問題會做出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對話文化氛圍會有不同的對話內容。對話文化與對話個體的精神建構、言語成長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換言之,如果課堂對話文化分析清楚了,就能正確建構對話文化,促進對話,促進個體精神建構及言語能力的提高。
二、課堂對話文化的變化
1.學生在課堂對話中需求的變化
一般情況下學生文化角色的定位是比較清楚的,傳統(tǒng)的說法是接受知識,現(xiàn)在則強調其主動性。無論何種說法,學生的角色定位是學習者?!爸R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學生通過學習發(fā)展自己,成就自己,是學校、課堂的重要主題,這個主題有較多的競爭、應試的色彩,有時表現(xiàn)出殘酷的一面、與教育的人文精神相悖的一面。
現(xiàn)代的學校課堂文化還有另一面:
第一,課堂不只是學習的場所。課堂應該成為學生精神棲息、心靈成長的處所,是學生的精神樂園。隨著課改的推進,這個主題在課堂里已經成為主流的文化。有人笑曰學?;蛘n堂有幼兒園或游樂場的成分在里面,其實是相同的文化成分在其中。
第二,課堂要讓學生的各種精神需求得到滿足。過去傳播知識的途徑比較有限,而現(xiàn)在,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他們想知道的東西,他們接受的是現(xiàn)代生活的文化,他們的資訊途徑并不比教師少,只是他們對生活的感受、理解的深度比不上教師。所以,學習的文化就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生不是希望在對話中從教師口里獲得知識,他們希望教師為他們指點學習的方法,更希望教師給他們提供獲得知識的機會,更希望得到肯定,更希望展示自己。于是,課堂里要有寬松的氛圍,教師要讓大家各抒己見,自己適時地點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言語能力。課堂對話要具備交際環(huán)境的所有要素,要有全新的人際關系,大家互相尊重,使對話過程能滿足交際、友情、自我價值等多方面需要,使個體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心靈得到成長。
第三,對話更注重過程性的內容及細節(jié)。學生在課堂對話中的需求不再是簡單的判斷和肯定,他們需要在對話過程的細化及深化上得到肯定和鼓勵。有許多教師的對話用語能得到大家認可,能反映出這種對話文化的變化,如體現(xiàn)與學生的平等:“對×××,你肯定有自己的看法!能說說嗎?”“你的發(fā)言對我(大家)的啟發(fā)很大!特別是×××。”如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你肯定還有另外一些精彩的說法!”如體現(xiàn)對學生的肯定、鼓勵:“很好,其中的×××你能進一步分析一下嗎?”“你對×××(或在×××部分)說得非常好!”這些對話用語中都有具體的指定,能深入到過程及細節(jié),不再流于簡單化。
2.對話中教師稱謂的新內涵
“我”“我們”:“我”的見解與學生是平等的,要尊重學生的見解,有時甚至要把學生的見解置于自己之先,“我”絕不壟斷話語權。為了使平等成為可能,“我”既要與學生一樣具有現(xiàn)代思想、現(xiàn)代文化品位,又要有與學生對話的誠意,要得到學生的認可。對話中出現(xiàn)“我們”,說明“我”已放下教師的架子,成為課堂對話中的一員,真正地融入了對話群體之中。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xiàn)教學相長。教師在稱謂中使用“我”“我們”,只是一個開始。
“你”“你們”:教師適時地轉換角色是必要的,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平等對話中的首席。對話應該是有一定目的,圍繞一定的學科課程目標進行的。對話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把不住自己,使對話陷入無序和混亂之中。教師應適時發(fā)揮組織指導作用,使對話不脫離語文學科范疇,實現(xiàn)教學目的。教師適時地使用第二人稱代詞,有助于冷靜而靈活地調控課堂對話進程,也有利于提出希望,創(chuàng)造出一種期冀的文化氛圍,在一定的高度上鼓勵學生做夢,幫助學生圓夢,讓學生內心世界豐滿,給學生的心靈插上翅膀。
3.課堂話語價值追求的變化
社會的變革及課改的推進,賦予課堂話語價值追求以新的內涵。
第一,寬容對待差異。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及社會地位不同,同一年齡段、同一班級學生的思想及認識也會存在差異。寬容、理解他人,才能接受他人的思想,從他人的言語中獲益;同時也要寬容、善待自己,才能最大程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成功地融入課堂對話中。
第二,去矯情存真誠。尊重在課堂對話中也已有了新的內涵,過度謙虛及矯情都是不恰當?shù)?,是非正常的文化定位。課堂對話的第一要義是尊重事實,真誠對待事物,追求真理,探索本質。在具體對話中要反對和剔除附和式的言語,要明辨是非,要反對教師不加辨析、不做點撥、一味肯定甚至討好學生的傾向。要反對傳統(tǒng)的“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的文化傾向,要正確認識“尊重”的內涵。
第三,話語的民族性和純粹性。目前越來越多的網絡語言和娛樂語言進入生活用語,我們有必要對一些刻意地進行語言顛覆的行為進行更多的反思,在課堂對話中努力傳承規(guī)范的語言,要保持漢語言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內涵及其純潔性。
4.文本主體定位的變化
文本是一個對話主體,學生主體與文本主體在文化上存在著多維度的差異,可能是中外文化、古今文化、未成年人文化與成年人文化、校園文化與社會性文化、家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造成了解讀的困難,造成了對話的困難。消解差異的具體做法為:第一,從認識上消解。每個人思考的機會是平等的,思想的角度不同,結果也會不同。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打破學生的心理障礙,確立學生主體與文本主體間平等的基調,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要消解文本的“圣經”式影響,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應把文本視為一個平等的對話主體。
第二,在具體操作中消解。要引導學生與作者“同行”,引導學生對作者發(fā)問:“你在什么情況下寫作此文?”“你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也可以面對文本,進行這樣的自我對話:“假如我面對這種情況,我會怎么想?我會怎么表達?我要怎樣表達效果才會更好?”
三、讓言語與主體精神一起成長
語文學科課堂對話的內涵很清楚,就是指向精神與言語成長,但由于認識的不同,教師對課堂對話文化的建構操作也會不同。
第一個層次,為對話而對話。在這種對話中,學生的話語權似乎有保證,但如果一深入分析,就知道并沒有上升到語文課程目標的層面進行對話,沒有為提高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言語能力而對話。這種層面的對話是無序和無效的,會經常偏離學科課程目標。教師引導會剎不住車,有時會搞成藝術課,有時會為了文化含量、人文關懷或學生的內在精神建構,把對話搞成思想品德課。現(xiàn)實中,這種層次的對話已受到廣泛的批評。
第二個層次是一種有缺失的對話。這種對話循規(guī)蹈矩,如本文前面所述的關于“躲于勒”的對話,強調某種主題及思想教育,也強調言語能力的鍛煉成長,學生圍繞教師設定的目標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有可能陷入“偽對話”:對話不真誠,教師“引導”學生“抄答案”,對話者無自己的思考,學生與教師、文本間的關系都是不平等的,學生的話語權沒有得到真正的保證。對于勒的態(tài)度,可以有多種,但由于課堂對話文化的缺失,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特定的對話文化氛圍里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或精神的建構都難以完成。
第三個層次的對話中,教師能消解各種文化差異,創(chuàng)建容納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對話文化,使不同文化背景、思想認識的學生都有話語機會。學生在課堂對話中能從不同的文化里得到啟發(fā),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如對于勒,可有批判的眼光,因為他畢竟是一個賭徒;可有同情的眼光,因為于勒現(xiàn)在已是弱勢群體,需要幫助。如此一來,互相啟發(fā)、融合,無論是哪種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在對話中得到成長,提高言語能力。
現(xiàn)實中有很多語文教師的課堂對話屬于第二個層次,那如何提升至第三個層次?下面試從設置與進入、碰撞與點撥、生成與提升三個方面具體分析,并以《我的叔叔于勒》的話題設置為例加以說明。
設置與進入話題的設置在對話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話題設置如果沒有做好,會導致課堂對話的失敗。設置一般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二是文本的精神內涵或思想性;三是各種文化背景的對話主體進行對話的可能性。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最蹩腳的話題是從參考資料上抄襲來的“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應設置些較為貼近學生的話題,如:“試為文中的‘我’設想怎樣才能幫助于勒?!薄凹偃缬诶帐俏业氖迨澹視趺崔k?”“假如我的親叔叔于勒來到我家,要不要接納?怎樣接納?”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解答。進入對話的關鍵是文化氛圍的設置,這就要求教師整合各種文化,創(chuàng)設能容納各種思想的言語環(huán)境。
碰撞與點撥 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深知生活的艱難,對于勒持批判態(tài)度,即使要接納于勒,條件也可能是于勒“浪子回頭”“洗心革面”。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要么堅持接納于勒,表示同情或憐憫,表達出一種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要么口是心非,表面說同情的話,心里卻鄙視、排斥。這里無疑是各種對話主體思想碰撞、言語交鋒的契機。這時教師既要參與對話,促進對話,又要做適當?shù)狞c撥,使對話朝預期的目標行進。
生成與提升 對話進入最后,一些對話者都較認可的結論逐漸明朗起來。每一個對話者都在積極的參與中,吸納他人的優(yōu)點,使自己的思想認識得到提升。最終的表述看似某種文化背景、思想認識的結果,其實是互相啟發(fā)、互動生成的,是全體對話者思想及言語技巧的集成。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的對話中,最終形成的結論可以是:接納于勒;接納并教育于勒;給予一定的幫助,但不一定接納他;于勒不可救藥,應該讓這樣的人多吃點苦頭。結論雖然多樣,但各種見解會在闡述中互相滲透。
課堂對話的成效如何,是與其文化密切相關的。清楚課堂對話中各種文化及其變化,構建合理的課堂對話文化,推進對話,才能豐富學生的精神,提升學生的言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