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魯迅先生義正詞嚴地批判了當時對抗日前途悲觀的亡國論調(diào),熱情贊頌了“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那么,這里“舍身求法的人”應指哪些人?課文注釋沒有涉及,而“教參”則認為:“舍身求法的人”是指歷經(jīng)艱險,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并且?guī)啄陙硪恢毖赜么苏f。我認為這種理解值得商榷。
文中,作者首先針對敵方“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謬論,進行直接反駁,接著從正面立論: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并以“……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作為事實論據(jù)進行證明。就是這些“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就是這些“中國的脊梁”,對促進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是彪炳史冊,光耀千古的,這里,被魯迅先生熱情贊頌的“中國的脊梁”中舍身求法的人,應指什么人呢?
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應明確“舍身求法”中的“法”作何解釋。教參釋“法”;為“佛法”,“舍身求法的人”理解為法顯、玄奘等人。這種解釋,僅僅是從“舍身求法”的字面義進行理解。“舍身”,原為佛教語,即犧牲自己以示虔誠,“法”也有“佛法”的義項。法顯、玄奘以堅定的信念、執(zhí)著的追求,在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貢獻,精神可贊,教參之說似不無道理。但如據(jù)此把“法”認定為“佛法”,我則不敢茍同。
我認為,舍身求法的“法”,在這里應廣義地理解為“真理、信仰、理想”,而不能拘泥于字面理解為“佛法”。舍身求法的人,應包括所有對真理、信仰不懈追求,乃至獻身的人。既包括法顯、玄奘,更包括歷史上那些為強國富民, 勇于改革變法的人,如王安石、譚嗣同等。他們置安危于度外,為“求法”而“舍身”,的確稱得上是“中國的脊梁”。只有這樣理解,才能更準確、全面地領會魯迅先生作品內(nèi)容的精神。
(胡秀靈 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滿硐鄉(xiāng)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