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高考語文試卷把“古詩閱讀鑒賞”放到第Ⅱ卷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考題都體現(xiàn)出兩個特點:一、切入角度比較小,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礎(chǔ);二、文字淺易,抒發(fā)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園情、別離情等。但由于答題不規(guī)范,學(xué)生容易漏掉一些要點,或?qū)τ谠姼璞旧硗荒堋耙鈺眳s不能“言傳”,導(dǎo)致失分嚴重。本人在教學(xué)中歸納出古詩鑒賞答題三步驟,這三種步驟之間類似總分總的關(guān)系。下面就各種題型,逐一分析,僅供參考。
一、詩歌形象類
三步驟:
步驟一:詩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總;
步驟二: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現(xiàn)的)——分;
步驟三: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總。
(一) 人物形象類
例1:簡析下面這首宋詞的人物形象。
訴衷情
陸游
當(dāng)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難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分析:此詞上片在時空的交錯中,騰挪自如地比照了當(dāng)年的情豪氣雄和今日的落魄潦倒。下片“胡未滅”,說國仇未報;“鬢先秋”,嘆此身已老;“淚空流”,訴壯志難伸。篇末,“心在天山,身老滄洲”不著痕跡地概括了同樣的意思,使理想與現(xiàn)實、報國立功的熱望和投閑置散的冷遇,處于尖銳的對立之中,從而揭示了作者悲憤的根由和實質(zhì)?!靶脑谔焐健保峙c開頭的“當(dāng)年萬里覓封侯”相呼應(yīng),表明報國初心始終不渝。
解答:全詞塑造了一個身處江湖,未忘憂國的抗金英雄形象(總說)。詞中人物曾經(jīng)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xiàn)在雖被閑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分說)。詩歌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作者身老未忘憂國,暮年之志不已的愛國精神,以及報國無門的感慨(再總說)。
例2:詩中的陸鴻漸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請簡要分析。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注:帶郭,意即靠近外城。
分析:從環(huán)境描寫看,陸鴻漸的新居雖離城不遠,但已很幽靜,需沿著野外小徑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見到。再加“籬邊菊”的點綴,可看出是一個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作者的動作(扣門)、心理(欲去問西家)及鄰人的敘述(歸來每日斜),烘托出陸鴻漸的瀟灑疏放,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解答:詩中的陸鴻漸是一個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總說)。前四句通過對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的景物描寫,表現(xiàn)了陸鴻漸的高潔不俗;最后兩句通過西鄰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側(cè)面烘托了陸鴻漸的瀟灑疏放。(分說)作者通過陸鴻漸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了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總說)。
(二)景物形象類
1.景象類
例:西樓
曾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fēng)吹起數(shù)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疏箔:用蘆葦或竹片編成的簾子,有縫隙可通風(fēng),故曰疏箔。鉤疏箔,即把簾子掛起。
問:此詩描寫了什么景色?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分析:本篇寫樓上看雨,但是雨尚未到來,已有先聲奪人之勢。為了看雨,作者預(yù)先掛起樓上四面的“疏箔”,于是視野開闊,千山急雨,盡收眼底?!芭P著”看雨,說明作者心態(tài)的疏放。
解答: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fēng)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總說)。連天的海浪隨著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fēng)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分說)。這種壯美景象的描寫渲染了“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雄勁氣勢,從而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nèi)心的豪情(再總說)。
2.物象類
例: 早梅
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
問:詩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這首詠梅詩,側(cè)重寫一個“早”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潔白如玉,又照應(yīng)了“寒”字,寫出了早梅凌寒獨開的豐姿。第二句寫這一樹梅花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 “迥”字和“傍”字,寫出了“一樹寒梅”獨開的環(huán)境。第三句,說一樹寒梅早發(fā)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應(yīng)首句,寫詩人把寒梅疑做是經(jīng)冬而未消的白雪?!安恢焙汀耙墒恰保瑢懗鲈娙诉h望似雪非雪的迷離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樹近水先發(fā)的寒梅,詩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點出了。
解答:本詩展現(xiàn)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風(fēng)而發(fā)的形象(總說)?!昂弊贮c明早梅生存條件的惡劣;“迥”字表現(xiàn)出早梅的孤單;“白玉條”之喻、疑梅為雪之錯覺,鮮明地表現(xiàn)出早梅冰清玉潔之質(zhì)(分說)。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個孤寂傲世、堅韌剛強、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再總說)。
二、語言類
三步驟:
步驟一:該字的本義及此處的語境義;
步驟二:結(jié)合具體語句形象描述(突出該字);
步驟三:運用該字的好處或作用。
例1: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木蘭花
宋祁
東城漸覺風(fēng)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注] 縠皺:皺紗。此處比喻水的波紋。
問: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用得有何妙處?
解答:“鬧”本是“熱鬧”,此處為“熱烈”之意。紅杏在枝頭競相開放、爭妍斗艷,從而可知春意濃烈。一個“鬧”字將紅杏人格化了,不僅形容寫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點染出來了,甚至還讓人聯(lián)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的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例2: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問:“海上生明月”一句中“生”字用得好,為什么?
解答:此處“生”是“升”、“升起”的意思。一個“升”字寫出了一輪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動感,準(zhǔn)確傳神。
三、表達技巧類
三步驟:
步驟一:詩歌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總;
步驟二:結(jié)合具體詩句闡釋詩中是如何運用該技巧的——分;
步驟三:運用該技巧有何作用——總。
例1:清平樂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慈⊥韥盹L(fēng)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
[注]挼,讀ruó,“揉搓”之意。
問:這首詞運用了多種藝術(shù)手法來表現(xiàn)賞梅的不同感受。請選擇其中一種手法來說明。
解答:該詞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總說):早年因生活的歡樂閑適而陶醉于賞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賞梅時傷心流淚,晚年因生活的淪落飄零而沒有心思賞梅(分說)。三個階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詞人飄零淪落、衰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jīng)磨難的憂郁心情(總說)。
或:該詞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總說):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xiàn)在,以昔襯今(分說)。通過今昔之感的不同,表現(xiàn)了作者飄零淪落、衰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jīng)磨難的憂郁心情(總說)。
例2鵲橋仙 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fēng)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鳴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鄉(xiāng)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①驚殘:驚醒。②故鄉(xiāng):即家鄉(xiāng)。
問: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解答:“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兩句運用了烘托手法:以“總無聲”襯“啼杜宇”,其好處是以“靜”襯托出杜鵑啼聲的悲切。
以上是本人在教學(xué)實踐中總結(jié)出的一點規(guī)律,如有不足之處,懇請指正。
(蔣愛紅江蘇省揚州市西湖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