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莉
寫作本是一種生命活動,是把想要說的話轉化成書面的語言文字,應是言為心聲的生命活動。可是一直以來,寫作卻為廣大師生所苦惱。學生一到作文便無話可說,教師無論怎樣教也無法讓學生寫出滿意的作文。寫作沒有起到開啟學生心智的作用,沒有成為學生言說生命的自然而真實的流露,反倒成了學生害怕的東西,成了學生生命中的一塊絆腳石。當學生在寫作中有話可說的時候,往往是“他人話語”,而非“自我話語”。“他人話語也稱集體話語,是在他人語言上建筑起來的他人個性言語。他人言語是指社會語言,包括統(tǒng)一的民族語言的各個內部層次,有社會方言、團體話語方式、職業(yè)行話、題材性語言、曇花一現(xiàn)的時髦語言、以及甚至以小時計算的社會政治語言?!雹?“他人話語”具有“他性”,“個人話語”具有“我性”?!皞€人話語”是生命個體作為“這一個”區(qū)別“他者”的標志??墒窃谧魑闹星宦?,“假、大、空”現(xiàn)象卻大量存在,這是因為學生在用“他人話語”進行寫作,作文可以吹得天花亂墜,但言說的唯獨不是自己,喪失了自我也就沒有個性而言。這樣的寫作毋寧說是語文教學的失敗,不如說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寫作言說的應是自我生命,是一種用“個人話語”完成的生命活動。寫作應關切生命本體的內在需求,關切人的心靈、精神遭際和處境,關切人的言語潛能、欲求、個性、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正如作家史鐵生所說:“寫作肯定不是為了重現(xiàn)記憶中的往事,而是為了發(fā)現(xiàn)生命根本的處境,發(fā)現(xiàn)生命的種種狀態(tài),發(fā)現(xiàn)歷史所不曾顯現(xiàn)的奇異或者神秘的關聯(lián),從而,去看一個亙古不變的題目:我們心靈的前途和我們生命的價值,終歸是什么?”②也許我們不必像史鐵生一樣,寫作是為探討需要生命哲學才能亦或不能解決的問題,但寫作對于我們生命本身絕對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言說,是生命本身言說欲求的確證?!皩懽魇侨说纳嫘赃x擇,更是人的存在性選擇,作為生命存在的確證?!雹蹖懽鲝谋举|上說,是人存在與表現(xiàn)的言說,這種言說是真實生命的表白,是生命個性的直接流露。對于寫作教學,就要尊重學生個人的言說意愿和愛好,要尊重他們自己做出的判斷和選擇。
寫作作為一種生命的言說活動在語文教材中得到了關注,這不僅是語文教材的一大變化,也是作文教學的一次革命。語文教材把對學生的寫作訓練專門作為一個專題,每一個“寫作”專題都有不同的要求。但無論“寫作”的要求怎樣不同,都有一個最根本的中心,那就是“言為心聲”。也就是說,“寫作”專題的出發(fā)點在于言說學生真實的生命,要求學生從真實的生活中汲取材料,對生活進行真實的言說,因為人首先是在生活著的,人存在于真實的生活之中。同時,“寫作”要求學生“有感而發(fā)”,說真話,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這是“寫作”追求的核心。當我們反思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假、大、空”的現(xiàn)象時,我們立刻就會明白之所以“假”是因為不是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由于沒有生活奠基,言說自然是假的,大話空話連篇,唯獨沒有自己真實想說的話,字里行間也就體現(xiàn)不出真情。寫作回歸生命真實的言說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也許是一種理想,但在今天的語文新教材中,這種理想已變成真實的寫作訓練方略?!皩懽鳌睂φ鎸嵉年P注,對學生生命體驗的關注無疑會對學生作文產(chǎn)生巨大影響。作為指導性的作文教學,“寫作”告訴學生的是生活的真實、情感的真實、自我的真實與生命的真實。語文新教材“寫作”對學生真實生命言說的關注,從根本上說是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把寫作真正作為生命言說的內在欲求,作為生命存在與表現(xiàn)的確證。對于這個方面,我們將舉例說明。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后的寫作專題為“有感而發(fā)”,它首先闡明了“感”從何而來的問題,即“感”來自生活,引導學生用眼睛關注生活,敞開胸懷擁抱生活,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生活。接著便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指導學生寫作,如:“同學們來到了一個新的學校和新的班級,結識了新的同學和新的老師,學習生活也有了許多變化,你一定會有許多新的感受,對新的生活也一定有自己的認識。寫一篇文章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于剛入學的初一新生,這樣的話題就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話題,而是他們正在經(jīng)歷的真實生活。面對剛剛迎接的新生活,學生們內心一定會有想說話的沖動,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求,這種真實的體驗會讓他們自由地言說,很容易表達出真實的感受。這樣的“寫作”難道不是對學生真實生命的關注嗎?同樣“你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嗎?在爸爸媽媽生日的那天,你想到了什么?又是怎樣做的?圍繞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边@也是每一個人實實在在的生活,很多學生都會記住自己爸爸媽媽的生日,并且為他們做一些事,與其說用這樣的話題寫作文,不如說是真實記錄學生自己做的事和感受。如此真實的生活情境,學生怎么會無話可說?可以想象,不同的學生一定會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感受,這樣的寫作難道不是學生生命個性的流露嗎?第三單元寫作專題“從生活中找‘米”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攝取作文的養(yǎng)料,仍然關注學生對真實生活的體驗。而第二單元寫作專題“說真話,抒真情”則從標題就提醒學生,寫作要說真話,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接著用簡明的文字告訴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發(fā)自內心的真實感受和認識,關鍵在于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寫,其次是多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僅為學生指明了這個專題寫作的重心,而且為學生學習這個專題的寫作提供了方法指導。最后以半命題的作文方式指導學生在這一專題的作文,如:“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會有好多讓我們難忘的‘那一次:‘那一次,我笑了;‘那一次,我哭了;‘那一次,我真后悔;‘那一次,我真尷尬……這里的‘笑‘哭‘后悔‘尷尬,正是表達了某一次的真實情感或心理活動。以‘那一次,我_____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北M管這種寫作限定了文體,也部分限制了命題,但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仍然很大,因為情感和心理感受是個性化的,不同的學生必不相同。這樣的寫作正是出于學生真實的自我,需要他們言說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體驗及情感,是他們情感生命最真實最自然的流露。
言說學生真實的生命,要求語文教材在寫作指導的設計上關注學生言說的真實性。這里的真實包括內容的真實和情感的真實,因為只有在真實的前提下,學生才會感到個體生命的真實存在,到了寫作中也才會言說真實的生命,表現(xiàn)出生命的個性。寫作應始終關注學生的內在生命,寫作應引導學生為了生命的表現(xiàn)與存在而言說,而不是留于為了作文而作文的空洞形式。寫作要引導學生“言為心聲”,把言說真實的生命作為根本,讓學生喜歡寫作,使他們在言說中體驗到生命的快樂。也許這就是寫作的真諦,也許這就是寫作教學的最大使命。
注釋:
①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第24頁。
②史鐵生:《史鐵生作品集》第3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28—329頁。
③潘新和:《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頁。
(莫 莉,曲靖師范學院初等教育系)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