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望天門山》像啟蒙詩一樣,可以說是婦孺皆知,老幼能詳。小學(xué)《語文》課本第九冊就收入了這首詩,各種參考輔導(dǎo)書因版本的不同對這首詩的注釋與講解也不盡相同。但都無一例外的認(rèn)為:《望天門山》描述了天門山夾水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
《唐詩通論》中說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前后,李白長期住在東南,多往來于廣陵與宣城之間。天門山在今安徽當(dāng)涂西南的長江南岸,在江東的稱東梁山,在江西的稱西梁山。兩山隔江對峙,猶如一座天設(shè)門戶,故名天門山。知道了天門山所處的位置及山體形勢,我們再看“望”,既然題目是《望天門山》,那作者是如何來望山的呢?寫出了作者怎樣的獨特感受?讓我們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做一推斷。
首句,天門中斷楚江開。天門山本是東梁山、西梁山,對江水而言它們夾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才稱為天門山。句首“天門中斷”,當(dāng)指天門山中斷。楚江,既指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于楚國,所以流經(jīng)這里的長江也稱為楚江。但接下來楚江“開”就有了不同的注解。楚江是物,對于它的理解不應(yīng)是施事者,如果是施事者,“開”當(dāng)為“沖開”,那它前邊的“中斷”當(dāng)為楚江所斷才對,但整個句子顯然又不能這么理解。那么又如何解釋“開”呢?把楚江作為受事者,“開”只能解釋為“被開”,那么楚江被“誰”所開呢?又讓人費解,結(jié)合整個句子去分析,更顯得牽強附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就因文生意,循臆求意,把“開”注釋為“通”,似乎這樣一解釋,就萬事皆“通”了。因此,小學(xué)《語文》課本第九冊中“開”就注釋為“通”。其它教輔書也都解釋為“通”。根據(jù)這一注解,對句意的解釋大同小異,這句詩大致解釋為:天門山從中間斷裂,長江水得以從這里通過,或天門山從中間斷了,長江從這里奔流而出。但解釋為“通過”的已不是古文“開”而是“過”的意思了,解釋為“奔流而出”的是有意回避了對“開”的解釋。“開”即繁體“開”,《說文解字》中解為:張也,從門開聲。商務(wù)印書館一九九八年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在“開”字的六個注解意義及引申義的解釋中沒有“通”的解釋。在《辭?!分小伴_”有十一條意義的注解,但也沒有“通”的解釋,只第三條有與“通”沾上邊的“打通”的注解。我認(rèn)為在此應(yīng)取“張”之意,解釋為“張開”、“打開”更為準(zhǔn)確,更符合句子的語意。在這一句中,句首的“天門”是個“雙關(guān)”語,它有兩個謂語動詞“斷”和“開”。對“斷”來說,它的施事主語是“天門山”,對“開”來說它的施事主語是“天門”而非天門山。“雙關(guān)”這種手法的運用在古詩中的使用很常見。這樣這句詩就得到了通暢的解釋:天門山從中間斷裂像天門一樣為楚江打開(或張開)。這樣不僅疏通了文意,也與下文“兩岸青山相對出”的主體意識的凸現(xiàn)相一致,并為詩人主體意識的轉(zhuǎn)移與更替作了注腳。
“碧水東流至此回”,根據(jù)有關(guān)的注釋,碧水,當(dāng)指水的顏色;東流,江水向東流去;江水到此折北回旋而去,所以說至此回。這樣這句可解釋為:向東去的碧綠的江水到這里回旋折北流去。若說上句是詩人乘船來到這里,對以山為主兩山夾峙江水的一個總體感覺的話,詩人的視點在山,是山給作者帶來的整體感受,那么這一句詩人的視點似乎在水,關(guān)注的是水的顏色,水的流向。但無論如何也無法回避“此”字在這里的突出作用,“此”指代天門山,音節(jié)的重讀更突出了天門山的強勢,突出天門山對江水流向的控制與改變。這看似寫水實為寫山,以水的流向的改變突出山的雄奇、山的壯美,也使山的主體意識再次得到彰顯。想象一下,此時詩人站立舟頭,凝目遠(yuǎn)望一路的行程得到的該是怎樣的審美感嘆與遐思。
“兩岸青山相對出”,小學(xué)課本對此無注釋,教輔書上注為:長江兩岸的青山面對面地聳立著,或兩岸青山隔江對峙。關(guān)于“出”字也沒有明確的解釋?!俺觥痹凇墩f文解字》中解釋為:進(jìn)也,象竹木益滋上出達(dá)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五條注解為“超出、超過”。我認(rèn)為在這里也應(yīng)解釋為“超出、越過”?!跋鄬Α痹谶@里并非指面對面,它不是指“出”的形態(tài),而是指“出”的動作神態(tài),應(yīng)解釋為互相競爭,是“競相”之意,即相對爭著超出對方,這樣就把山勢的高聳、峭拔、崔嵬之勢寫了出來,而山體的高聳、峭拔之勢恰又與前文天門的高聳峭拔相合。解釋為:長江兩岸的青山相互爭著超出對方。這一點正是本詩動景入詩、以動帶靜的一大特點,也從詩人行進(jìn)中兩山相互削長的視覺變化上得到了印證。
“孤帆一片日邊來”,是這首詩的末句,教輔書上解釋為: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遠(yuǎn)遠(yuǎn)而來。還有的書上解釋為:一條孤零零的帆船宛如從太陽旁邊駛來。這些解釋都可以說是望文生意?!肮隆痹凇墩f文解字》中解釋為:無父也?!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單獨、孤單,就是單獨、僅有?!肮路碑?dāng)指僅有的、單獨的一條船,“一片”意指一葉扁舟,以船的小來襯托江面的浩淼、山的高峻,也就是孤零零的一條小船從太陽的那邊駛來。駛來的船不是指別的另外的船,而是詩人自己所乘的船,這條船正駛于兩山之間,形成船與山的相對,像船從兩扇天門之間穿行一樣,以船的渺小來襯托山體的崔嵬、高峻,并把這一感覺投放于整個行程的視野之中。這樣,就突出強調(diào)了天門山的峭拔險峻,山體雄偉的態(tài)勢;加強了對祖國山河壯麗行程的感嘆、也使詩人的主體意識在賞悅感嘆自然的神奇、雄壯、偉麗之時發(fā)生了轉(zhuǎn)移與更替,把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抑郁消解于壯麗的山河之中,以舟喻人,以舟喻己。
總之,全詩無一句用“望”,而又處處寫望,以舟行作為“望”的立足點,以江山的動景入詩,以水寫山,以船襯山,以山比山,寫出了山的高峻、峭拔、雄奇,也為我們描繪出了山高水秀、碧空孤帆的藝術(shù)世界。
(呂繼紅,邢臺學(xué)院初等教育學(xué)院)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