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與酒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酒是中國古典文學永恒的主題。《鴻門宴》這篇文章中,作者司馬遷多處寫到酒,多處涉及到酒。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示,無不與酒密切相關,全篇充滿一股濃濃的酒味,可謂酒香襲人,一場錯綜復雜的劉項之爭能描述得如此有聲有色、驚心動魄,酒功不可沒。
一、劉邦拉攏項伯的道具
項羽聽到曹無傷“沛公欲王關中”的密報后,大怒,項羽認為劉邦觸犯了他的霸主地位,范增又趁機鼓動項羽,“急擊勿失”,黑云壓城,一場惡戰(zhàn)在即。
戰(zhàn)斗前夕,與張良有生死之交的項伯,連夜把這一緊急軍事情報密報了張良,讓他逃離劉邦,張良從項伯的這一行動中,看出了項伯是為了“義”,是為了報答救命之恩,于是張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項伯說“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于是張良密告了劉邦。
此時劉項兩軍實力懸殊,劉邦兵十萬,項羽兵四十萬,劉弱項強,一旦攻打,劉邦是必敗無疑,所以劉邦聽到密報,大驚失色,連呼“奈何”,束手無策。經(jīng)張良“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的點撥后,劉邦立即醒悟,與張良緊急研究對策,決定抓住項伯這根救命稻草,孤注一擲,希望能絕處逢生。劉邦這個市井無賴,慣于耍弄手腕,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目的,往往不擇手段。他請來項伯,“兄事之”,親為敬酒,祝壽;“約為婚姻”,結(jié)成親家,加大感情投資,以達到搭友攀親,為他所用的目的。觥籌交錯之間,氣氛慢慢融洽,感情漸漸升溫,稱兄道弟,親密無間,儼然一家。酒制造了適合談話的氛圍,劉邦見火候已備,又花言巧語,哄騙項伯,把收攬民心的權謀說成是“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把“遣將守關”、“欲王關中”的野心美化成“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又“賴”又“騙”,項伯竟信以為真,劉邦借助于“酒”,一步一步地實現(xiàn)了收買項伯為己用的目的。果然項伯一回到項營,立即兜售劉邦的謊話,替劉邦說情,當項莊舞劍欲刺劉邦時,他又挺身而出,保護劉邦。
二、項羽原諒劉邦的標志
劉邦敢深入虎穴,親赴鴻門,完全是因為他掌握了項羽的心理,項羽沽名釣譽,既欲得天下,又想虛名,有“婦人之仁”的弱點,劉邦一到鴻門,就謙卑地哄騙項羽:“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言下之意是你我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是朋友,而不是敵人;“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是說自己力量不如項羽,“能先入關破秦”連自己都沒想到,完全是碰巧了;“得復見將軍”真是莫大的榮幸。卑躬屈膝,言必稱“將軍”,迎合了項羽狂傲自大,沽名釣譽的心理,為了逃避罪責和摸清密報來源,劉邦還把項羽的憤怒轉(zhuǎn)到“小人之言”上去,似乎自己沒有一點過錯,被冤枉了,這哪是在“謝罪”,分明是耍賴,叫屈叫冤。劉邦的花言巧語,項羽立即信以為真,甚至還有點內(nèi)疚,連忙替自己辯解,還主動說出是曹無傷告的密,項羽當初的怒氣很快化為烏有,于是項羽原諒了劉邦,還“留沛公與飲”。留劉邦喝酒,便是項羽原諒劉邦的標志。
三、項莊入帳舞劍的借口
酒宴上,范增想趕快除掉劉邦,以免留下后患,于是“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令殺劉邦,卻見項羽視而不見,“默然不應”。范增不知道項羽昨夜聽信了項伯“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的話,并照此行事。面對項羽的不合作態(tài)度,范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只得擅自作主,出召項莊,讓他入帳敬酒,趁機下手。項莊聽從范增的計策,入帳敬酒,然后以“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為名,請求舞劍,助助酒興,敬酒助興純粹是借口,趁機刺殺劉邦才是目的所在。
四、樊噲怒斥項羽的引子
當張良發(fā)現(xiàn)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時,趕快出去召來勇士樊噲,對主子的安危時刻系于心的樊噲,立即帶劍擁盾,闖入軍帳,怒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氣勢壓倒項羽,項羽稱他為“壯士”,賜酒,賜彘肩。對斗卮酒,樊噲“立而飲之”,對彘肩,則是“覆其盾于地,切而啖之?!表椨鹨姺畤埓罂诔匀?,大碗喝酒,如此豪爽,問道:“壯士!能復飲乎?”樊噲立即接過話回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這時樊噲以酒為引子,借酒發(fā)揮,憑借酒力,引出下文的一番慷慨陳詞:“……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酒,是樊噲順手牽來的引子;酒,使得樊噲忠勇無畏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xiàn);酒,給了樊噲語言的靈感和怒斥的膽量,言語得體,理虧而氣壯,所說的謊話幾乎與劉邦對項伯講的一模一樣,劉邦君臣口徑一致,滴水不漏,無懈可擊。項王啞口無言。“未有以應”,樊噲在千鈞一發(fā)之際,力挽狂瀾,使劉邦轉(zhuǎn)危為安。
細作分析,這其中酒發(fā)揮的作用太大了,它使樊噲很自然地引入正題,同時酒又是才智和膽略的催化劑,盡管劉邦君臣事前已作了精心策劃和周密準備,但突發(fā)事件隨時會發(fā)生,誰也不能意料到每一個細節(jié),樊噲機靈地抓住項羽問話中的酒,以酒為引子,大肆發(fā)揮,過渡自然。
另外,盡管樊噲有膽量,盡管闖入帳中敢對項羽怒目而視,但真正開口怒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王,還是需要足夠的膽量的,《水滸傳》中說:“常言酒能成事,酒能敗事,單是小膽的吃了也胡亂做了大膽,何況性高的人?”樊噲喝了斗卮酒,膽量自然增大了。一番怒斥,氣勢不凡,酒自然有一份不小的功勞。
五、劉邦不辭而逃的托詞
劉邦是個機靈狡詐之人,他對宴會上的刀光劍影,劍拔弩張,殺機暗藏,是心知肚明,但他不動聲色,沉著冷靜,此前他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現(xiàn)在又委曲求全,親赴鴻門謝罪,完全是以退為進的緩兵之計,他善于察言觀色,他在尋找虎口脫險的機會,當樊噲慷慨陳詞,怒斥項王后,他見項王“未有以應”,他趁氣氛稍緩之機。立即以“如廁”為名,逃離酒席。在樊噲的力勸下,又趕快不辭而別,逃回軍營,張良留謝,則以“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為托詞,說劉邦喝醉酒了,不能告辭,替劉邦開脫,劉邦得以順利脫逃。
六、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東風”
本文“酒”貫穿全篇,每一個情節(jié)幾乎都與酒有關,如劉邦拉攏項伯、項羽設宴、范增策劃、項莊舞劍、樊噲闖宴、怒斥項王、劉邦不辭而別等等,這些情節(jié)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
文章又以酒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使情節(jié)波瀾起伏。劉邦“奉卮酒”、“約婚姻”借助“酒”收買了項伯,項伯離開劉營前,交代劉邦“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回到項營,立即替劉邦說情,“今人之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答應了項伯,于是才有第二天劉邦親赴鴻門宴謝罪,項羽消除了怒氣,原諒了劉邦,“因留沛公與飲”;留下劉邦一塊喝酒,才有后面的范增在酒宴上多次示意項羽下令殺劉邦,項王默然不應,一心想除掉劉邦的范增只好出召項莊,讓項莊進去敬酒,并以助酒興為名,請求舞劍,趁機殺了劉邦;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情勢非常危急,于是才有張良出召樊噲、樊噲闖宴、項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十分豪爽,于是就有了后面的項羽問“壯士!能復飲乎”和樊噲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的回答;借酒發(fā)揮,于是引出了樊噲的一番怒斥;項羽的反應是未有以應,局勢緩和,于是才有劉邦借口逃離酒席;張良留謝,又以喝醉酒為名,使劉幫順利逃回軍營。酒在文中推波助瀾;酒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酒使情節(jié)曲折多姿。
一出鴻門宴,表面上看是一場觥籌交錯的宴會,實際上是一場斗智耍權的政治斗爭,驚心動魄、扣人心弦。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飽滿真實,這些都與酒密切相關,如果抽去“酒”的成分,《鴻門宴》的色香味將大打折扣!
(浦愛立,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