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jiān)督委員會日前發(fā)布了2006年第一期簡報,簡報稱一些高校的科研人員在申請科研項目時,存在嚴重的靠弄虛作假、隱瞞欺騙從國家“圈錢”現象。為此,簡報在隱去作假人員姓名和單位名稱后,公布了20起案例,希望這些案例能“發(fā)揮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
采取弄虛作假等手段申報科研項目、“圈取”科研資金,這種現象早已有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次將部分作假案例公布于世,較之以前的“內部處理”無疑是一個進步。不過很遺憾,這種公布、曝光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欲遮還羞,隱去了作假人員姓名及其單位名稱,致使簡報中堆砌著“劉某某”“張某某”“岳某某”等令人猜不透的虛姓假名。
不指名道姓,而以“某某”代之,是為了遮羞,一個個“某某”就是一塊塊“遮羞布”。這種遮羞手法,往輕了說是信息公開不完整、不徹底,往重了說其實是一種侵權行為——侵犯了公眾的知情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作為掌管國家科研基金的專門機構,其手里掌握的每一分錢都是國家的,來自納稅人,是老百姓將自己的錢交給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代管,用于科學項目研究。現在,這其中的一部分錢被人“圈”去了,被人騙走了,而作為“管家”的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卻不向這些錢的“主人”——老百姓交待清楚到底誰是騙子,誰騙走了這些錢,哪有這個道理?這明顯侵犯了公眾的知情權。作為納稅人,我們有權責問作為“管家”的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怎么看管我們的錢的,其中是否存在不盡責、看管不力等問題。
公布作假案例卻不指名道姓,這樣的案例沒有“典型性”可言,很難想象這種公布、曝光對弄虛作假者能起到多大的威懾作用。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心慈手軟的態(tài)度中,我們也似乎看到了大量科研資金之所以被“圈”的一個重要原因:缺乏對作假者及其單位的嚴厲處罰和責任追究,作假者付出的成本太低,以至他們弄虛作假的膽子越來越大。
指名道姓地公布靠弄虛作假“圈錢”的單位和個人,不是一件可為可不為的事情,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應盡的義務,是他們必須做到的。這不僅是對老百姓知情權的尊重,而且有利于打擊“圈錢”、遏制科研項目申報中的弄虛作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