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來曾經(jīng)說過:“我更愿意去體味自我經(jīng)驗之外的生存景象和精神狀況。對我而言,寫作是一種發(fā)現(xiàn),只有陌生和有趣的地方才讓我產(chǎn)生奮力抵達的愿望。”這種愿望,表現(xiàn)在她的作品里,是一種非親歷性的寫作。超越了她尚顯年輕的個人閱歷,這使她的小說帶有更多虛構(gòu)的成分、想象的因素。
如何完成這種非親歷性的寫作?戴來經(jīng)常使用的是“窺視”的方式。《練習生活練習愛》就是這樣一部典型的作品,如果說這部小說有一個準確的敘事契機的話,這是一個窺視與被窺視的故事。
偷窺:致命的誘惑
小說里的窺視者是某種意義上的“癱瘓者”,因為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喪失或缺乏在現(xiàn)實中采取行動的能力和可能,他們無法在現(xiàn)實生活里正常地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確切地說,他們是某種意義上的心理變態(tài)者或心理癥患者,只能在窺視里進行想象式的生活。
《練習生活練習愛》里的主人公范典典是一位作家,在近十天幾乎足不出戶的寫作中走到了陽臺。她發(fā)現(xiàn)對面那幢樓與她相對的301室有點不太對勁,進而發(fā)現(xiàn)了有兩個人在互相扭打。幾乎是下意識地,她“奔回房間,從抽屜里翻出許久不用的一架2.5倍的小望遠鏡,快速地調(diào)好了焦距”。她看到了一個家庭暴力事件,繼而又看到暴力事件的男主人公心情不錯地出現(xiàn)在陽臺澆花。范典典舉著望遠鏡的雙手因驚嚇而顫抖,急轉(zhuǎn)直下的戲劇一幕令她懷疑自己出現(xiàn)了幻覺。但是狂跳不已的心臟和慌亂中被她碰翻的小凳子又證明了她看到的一切是真的。所以當她平息了緊張和恐懼之后,好奇和疑惑將她的窺視生活從此拉開了序幕。
對面房間里發(fā)生的一切成為范典典枯燥的寫作生活的一種想象性替代物,她不斷地想象和猜測著會發(fā)生的一切,種種的可能在她的腦子里短兵相接。窺視由此成為了范典典生活里最刺激而精彩的一部分。追究起來,是現(xiàn)代社會的柵格化空間造成了人們生活里的某種殘缺,而對于別人生活的想象和猜測的交戰(zhàn)則作為一種心理撫慰,虛擬式地填充了人們生活中的某種缺失與匱乏。窺視者對被窺視者的窺視只是一種可笑復可悲的替代物:窺視者試圖借此建立一種想象中的交流、一份幻覺中的親昵。而這,恰恰是喪失了正常交流能力與可能的表現(xiàn)?!霸诮佑|是不可能的情況下,窺視的欲望就占了上風。”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范典典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對面的301室,窺視成為她生活里的重心。她進家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望遠鏡跑到陽臺上往對面301室看,她把電腦和電腦桌從書房搬到了靠窗處,以至于自己的寫作工作完全停頓,因為她時不時地站到凳子上,通過玻璃窗觀察對面的一切。她敏感地注意到陽臺出現(xiàn)了新晾的女式內(nèi)衣,甚至打量到陽臺上的花草在夏日的午后有點蔫。偷窺的結(jié)果是她知曉了對面那個叫馬力的男人“會在基本固定的時間出現(xiàn)在廚房和陽臺,做一點簡單的飯,然后用托盤端進去,或者呆在陽臺上不厭其煩地弄他的植物,晚上八點半左右下樓,穿著運動裝,沿著小區(qū)跑上半個小時”。她不可抗拒地猜測和渴望知道馬力與房間里一個從不出現(xiàn)的女孩子的故事,這似乎是一件不能為人所知的事。種種捉摸不透的誘惑對她來說是無可抗拒的。每天記掛著望遠鏡里將會出現(xiàn)的男人,她連接電話都匆匆忙忙,只怕錯過了會出現(xiàn)在鏡頭里的任何一個場景;為了等待那個男人的出現(xiàn),她可以一邊喝水一邊盯著望遠鏡;為了打發(fā)望遠鏡里有時毫無變化的無聊,她可以一邊戴耳機聽CD一邊盯著望遠鏡?!胺兜涞涞氖趾芩嵫劬芩嵬纫埠芩?,但她還是堅持舉著望遠鏡站在凳子上,她已經(jīng)從中意外地體會到了快樂,偷窺的快樂。用一種下流的方法從一個隱秘的角度去看一個奇怪的帶有某種你隱約已經(jīng)觸摸到的危險性的男人,這怎么會不讓人覺得心跳加速呢,何況這個男人的身材性感,發(fā)型性感?!?/p>
在一個被望遠鏡所縮短了的距離里,在一個想象的與被窺視者共有的空間中,窺視者獨自體味著與被窺視者“分享”人生的快樂。如果說它表達了一種主題的話,這主題便是孤獨,是渴望結(jié)束孤獨、建立正常交流的愿望。但結(jié)束孤獨的渴望,成為對絕對孤獨的印證。一種無處不在、無力可逃的孤獨加強了人與人之間隔絕與疏離的力量。如果我們對窺視有一種平和、寬容的理解,那么,窺視其實是來自對生活真相的探詢,出于一種了解他人的渴望,并以此減少自己的孤獨感。人們需要真實的參照,從透視別人的生活中得到自省和反思。
不可思議的是,范典典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多方練習不能找到愛的感覺,卻在偷窺中“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上了這個謎一樣的男人,她的臉發(fā)燙,手心冒汗,心跳加速”。更致命的是,這種喜歡是因為對面那個男人“迷人的外表,古怪的笑容和與他年齡不符的愛好以及某種危險的氣息”。人類總在不自覺中陷入一種異常滑稽的境地,甘愿跳入某個圈套。這決定了人類的尷尬處境,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許多時候,人類是沒有掙扎余地的動物。在令人窒息的孤獨里,人類需要一點刺激,需要一點哪怕是虛幻的情感的慰藉。正因為如此,偷窺才會成為庸常生活里的一個興奮點。就像范典典一樣,喜歡上馬力的發(fā)現(xiàn)雖然讓她感到了恐慌,然而她仍是喜歡這樣,“任著性子去做一些出格的沒有意義卻有意思的事”。她明知自己已經(jīng)走火入魔,卻仍義無反顧地要去更深入地介入馬力的生活,表現(xiàn)在行動上就是換了一架望遠鏡,帶紅外線的,“甚至連盒裝牛奶的牌子都看得清清楚楚”。
這是一個由孤獨者構(gòu)成的社會,他們懷抱的是一份不為人知的愛,他們所“擁有”的是一個想象的或替代的被愛對象。
被偷窺:無力的救贖
《練習生活練習愛》這部小說的張力在于,這不僅僅是一個窺視的故事,也同時是一個被窺視的故事。
窺視的生活里呈現(xiàn)出復雜的鏈式關系,偷窺者的行為被被偷窺者憤怒地質(zhì)詢,偷窺者被第三者所偷窺,偷窺者還編寫出又一個偷窺者的故事。心懷對他人難以啟齒的期待,偷窺成為一種解脫的選擇,每個人都生活在情感的孤獨與痛苦之中,也都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各自演繹著自己的故事。在陰晦與尷尬的偷窺中,生命里的無奈、酸楚和疼痛在悄悄地蔓延。
馬力的故事在他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被窺視時到達了它的轉(zhuǎn)折點,他以一種低沉而異常憤怒的聲音吼出了自己的悲愴:你為什么要監(jiān)視我的生活?這是窺視者必須直面的現(xiàn)實,同時也是一個悲哀的時刻。正如范典典所猜測的那樣,這個做模特的馬力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在他不幸的婚姻里出現(xiàn)了一個漂亮熱情的姑娘,然而婚外戀的后果是這位姑娘遭遇了車禍,失去了雙腿。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猜測,沒完沒了的查問,他帶著那位姑娘不停地搬家,希望像正常人一樣過起正常的生活。然而,這種渴望正常的愿望被范典典的窺視所破壞,他只能選擇再次搬離。雖然這個神秘、怪異的男人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出現(xiàn)在范典典的視野里又悄然離去,但范典典原先的生活秩序已經(jīng)為此而改變,馬力的某種氣息仍然籠罩著她的生活,這引出了一個哥哥愛上親妹妹的畸戀故事的真相。以一個窺視的故事引導出被窺視者的故事,正是作者精心設計的敘事方式。沒有這種被窺視,這一故事將始終掩蓋在拉上的窗簾后面。這是一個不懂得愛,痛苦絕望的被窺視者。而他的被窺視,被侵犯只是撕裂了痛苦,卻不是一種對生命的拯救。面對偷窺的視線,馬力不得不選擇搬家,這再次證明了他逃離人群的失敗,就像那幾盆無根的植物,注定了只能飄泊。
事實上,《練習生活練習愛》呈現(xiàn)的是一個由需要練習生活練習愛的孤獨者組成的社會。當范典典用望遠鏡偷窺著馬力的生活的同時,一個回國的導演柳自全也以同樣的方式偷窺范典典的生活,并以此作為一種愛的方式。他先是以小紙條介入范典典對馬力的窺視,又以一種直接告白的方式宣布要和范典典戀愛,接下來是以實際行動——力邀范典典為他的畢業(yè)作品編劇——表達感情。本來他和范典典可以演繹一段呈“Y”字型流程的愛情故事,最終,命運的捉弄,讓一種叫艾滋的病將他們的愛情走成了“X”型的模式。他們的戀愛從一開始的小紙條、共同完成一部電影的拍攝到分隔于太平洋兩岸時每天收發(fā)E-mail,他們只能以文字來交流情感,也只有在文字中他們才是從容和進退自如的?,F(xiàn)實中的他們,害怕再受到感情的又一次傷害,他們已經(jīng)有了太多的情傷?,F(xiàn)實中的他們沒有其他情侶們的花前月下,只是分工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偷窺的故事。這是一部命名為《仿真愛人》的電影。同樣是經(jīng)過偷窺的視角來講述故事,同樣有一個在現(xiàn)實中無法愛,或者是缺少愛的能力的女主人公,她選擇了與一具完美的塑料模特戀愛、生活。
無論是偷窺的人也好,被偷窺的人也罷,這是一群有病的人。他們是生活里的失敗者,相互窺視是他們認識真相的途徑。然而,混合著欲望的窺視破壞了世界的和諧,從陰暗和混亂中出發(fā),最終還是沒有幫助這些失敗者走向光明和有秩序的生活。他們沒有意識到孤獨的內(nèi)涵,也沒有失落自尊的屈辱,只有更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所固有的脆弱,并在這種脆弱中沉溺,無力救贖。
隱匿于人物的背后,戴來用窺視這一欲望化的敘事方式呈現(xiàn)生命的故事。它為人物的出場設定了某種情境,同時也給予作者探究、分析他人命運狀態(tài)、假想生活的可能。窺視已不僅僅停留在敘事的技術層面上,它更是小說人物進入故事的姿態(tài),進入生活的方式。
窺視所帶來的隱秘快感和被窺視的恐懼與憤怒反映著城市中人的內(nèi)心焦慮。他們感到了沮喪、脆弱、無助和絕望,他們左奔右突地尋找生命的缺口?,F(xiàn)實生活的病態(tài)與缺陷直接造成了心靈上莫名的孤獨,在自我期待的強化中,生命仍是一種游離狀態(tài)。
誰又能否認,當作家真切而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種獨特的生命體驗并將它表達出來,不是在傳遞著一種溫情的人文關懷呢?
作者簡介:蔡菡,暨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李敬澤:《短論戴來》,《南方文壇》,2002年第2期。
[2] 白燁:《戴來有戲》,《南方文壇》,2002年第2期。
[3] 尹曉麗:《在無遮蔽的天空下——試析20世紀小說中的主題詞“窺視”》,《當代文壇》 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