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摘要: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科學實踐觀,并以此為基石構建了新唯物主義即實踐唯物主義。提綱揭示了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和客體、神圣與世俗、理論與實踐等矛盾關系的生成、展開以及揚棄過程,孕育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為隨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逐漸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科學實踐觀;實踐唯物主義;矛盾關系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2-0024—03
一、科學實踐觀的誕生
在《1844—1847年記事筆記本》上寫下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為《提綱》)。在《提綱》中,馬克思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科學實踐觀??茖W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其構建原則和理論核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特征。馬克思提出的科學實踐觀,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產(chǎn)物,是革命斗爭實踐催生的理論。
實踐的觀念由來已久,德國古典哲學的先哲康德,就曾提出過實踐理性高于理論理性,但他所說的實踐是指人類理性的自由活動,是人們內心的道德修養(yǎng)。黑格爾則把實踐納入自己的哲學體系并賦予實踐以重要地位。他認為實踐是從理論觀念上升到絕對觀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作為達到絕對真理的手段,是目的性的實現(xiàn)。這個帶有唯心主義色彩卻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對青年馬克思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中這樣寫道:“在自身中變得自由的理論精神成為了實踐的力量,作為意志走出阿門塞斯冥國,面向那存在于理論精神之外的塵世的現(xiàn)實,——這是一條心理學規(guī)律?!贝藭r的馬克思認為哲學實踐就是哲學的世界化和世界哲學化,就是進行理論批判。顯然,此時馬克思還停留在黑格爾實踐觀的理論框架內,還不了解理論批判與生產(chǎn)實踐的真正關系,不了解理論批判的力量和能動性來自政治實踐和生產(chǎn)實踐?!度R茵報》時期,馬克思在對專制制度和私人利益進行理論批判的過程中,美好的理想與社會現(xiàn)實發(fā)生了對立,促使他重新研究黑格爾的法哲學,于是他由理論批判轉向政治批判。他說:“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于是對天國的批判就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對政治的批判?!边@時的馬克思把實踐主要理解為政治批判,即實際斗爭。這無疑更接近唯物主義,但這種唯物主義的轉變只是在政治學領域,而不是在哲學領域。馬克思在哲學領域對生產(chǎn)實踐的探索可追溯到《1844年經(jīng)濟學一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在《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勞動”的概念,他研究的眼光從單純的政治領域擴大到了人類物質活動及其對象世界的整個領域,提出了實踐主體的現(xiàn)實性本質要通過勞動得以確證和實現(xiàn)。馬克思把人的勞動活動的性質劃分為兩種,一種是人的本質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一種是異化勞動。他不僅肯定了人的生產(chǎn)實踐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肯定了生產(chǎn)實踐的物質性。但我們也應看到,這一時期的馬克思把理想的生產(chǎn)作為人類社會的基礎,從理想的生產(chǎn)出發(fā)去批判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只注意現(xiàn)實生產(chǎn)的非人性質,而對現(xiàn)實生產(chǎn)本身的條件、內在矛盾和發(fā)展規(guī)律則缺乏認識。
我們在觀察馬克思在《手稿》提到的“勞動”或者“實踐”概念時,必須要以他的“對象性活動”作為理論原則和理論背景。倘若離開這一背景和原則,我們就看不到馬克思的實踐原則和費爾巴哈的實踐原則的差別所在了。但需要指出的是,《手稿》時期的馬克思對實踐概念的表述還沒有和對象性的活動明確地統(tǒng)一起來,對象性的活動只是通過勞動的概念得到非顯性的發(fā)揮。無論是在概念形成上還是在理論形式上還多少帶有費爾巴哈的“類”的概念的痕跡,這表明馬克思還沒有徹底離開費爾巴哈關于“人”的基本理解和基本立場。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學的徹底決裂和超越,把感性的、對象性的活動明確地提升到哲學原則的高度,并直接用“實踐”概念準確表述出來,就是在1845年春天的《提綱》。這以后,馬克思基本上就用實踐即感性的活動取代了“對象性的活動”這個提法,與“對象性的活動”這一術語幾乎一致消逝的還有“類”“人本主義”“自然主義”等那些打有費爾巴哈哲學烙印的提法。換言之,《提綱》以實踐的概念概括了先前體現(xiàn)在“勞動”概念中的原則,從而在概念形式上完成了原則的統(tǒng)一和邏輯的躍遷,由此出發(fā)才實現(xiàn)了哲學史上的革命性變革——實踐轉向??梢?,科學的實踐觀在提綱中業(yè)已誕生。
二、實踐唯物主義的濫觴
實踐范疇不僅揭示了認識活動的本質,而且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正是由于科學實踐觀的誕生,并成為馬克思新世界觀的主導原則和根本綱領,一種立足于感性的活動和客觀的活動,立足于“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的新唯物主義即實踐唯物主義才得以建立。
《提綱》在批判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對自己哲學的性質和任務第一次做出了科學的規(guī)定。這種新唯物主義是真正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它將帶來哲學史革命性的變革,因為它與一切舊哲學—《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全部先前的唯物主義——有著根本區(qū)別;“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fā)展了能動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薄耙虼?,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提綱》的第一條已經(jīng)明確表明新唯物主義與一切舊哲學的原則上的差別就在于實踐,就在于對人的感性活動的理解。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先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對對象、現(xiàn)實和感性都是只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的活動,即當作實踐去理解,因為他們根本不理解當然也就無法掌握活動的原則,這是先前一切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所在。與此相反,充分掌握和發(fā)揮了活動原則的唯心主義卻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了這一原則,因為真正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是他們所不知道的,在唯心主義看來,感性對象性不僅被看作是缺陷,而且在原則上被排除在真理之外。易言之,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在與對感性現(xiàn)實性的確認,而它與先前的唯物主義的根本分歧則在于對感性活動原則的確認。
馬克思的《提綱》表明,他所要構建的哲學,之所以叫新唯物主義,顯然是與費爾巴哈的否定唯心主義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他自己規(guī)定為“新哲學”——截然不同。馬克思將黑格爾的歷史觀作為“新的唯物主義觀點的直接理論前提,”并作為其理論制定過程中邏輯方法的“一個出發(fā)點”。他又從費爾巴哈那里產(chǎn)生出來,“特別注意的是修好唯物主義哲學的上層,也就是說,他們所注意的不是唯物主義認識論,而是唯物主義歷史觀?!?。這種把費爾巴哈的下半截的唯物主義與上半截的唯物主義統(tǒng)一起來的唯物主義,列寧稱之為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這段論述,經(jīng)常被人誤解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過是把舊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從自然觀移植到了歷史觀而已,這樣的錯誤認識主要源于對馬克思的物質概念的建構根基一實踐觀的忽視。舊唯物主義的物質指的是可以感知的實體,僅存在于沒有人和人類社會的純自在的自然界。自從有了人,有了人類社會,自然界就擺脫自在的狀態(tài)上升到社會范疇。因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的實踐的歷史,社會生活的本質就是實踐。實踐是人能動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感性物質活動。它有兩層內涵,它的一般內涵是指人把自身作為物質力量,運用物質手段同物質對象發(fā)生相互作用產(chǎn)生一定物質結果的活動,是同意識相區(qū)別的物質性活動。它的特殊內涵是指感性物質活動是區(qū)別于自然物質形態(tài)的特殊物質形態(tài),是一種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和運動。因此,馬克思在實踐基礎上構建的物質已不是舊唯物主義所能理解的物質實體,而是實踐物質,它不僅指自然存在物,也指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即社會形態(tài)。實踐物質由于實踐觀的引入,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還是可知的,同時也是辯證的。只有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才能深刻把握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完備的超越舊唯物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
《提綱》中馬克思開創(chuàng)的實踐唯物主義同歷史唯物主義關系如何?這是在以往的爭論中經(jīng)常忽略而必須引起我們關注的問題。恩格斯曾說過,他和馬克思在勞動發(fā)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鑰匙,這一說法表明,在恩格斯和馬克思看來,是勞動的發(fā)展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也就是說,社會的發(fā)展是應該由實踐唯物主義來解釋的。以往的歷史唯物主義都是用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運動來揭示整個社會的性質和發(fā)展,對歷史唯物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之間的關系一般都判定為互相對立或排斥。拙文認為,實踐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并不互相矛盾,二者體現(xiàn)出內在的包容關系,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應包含在實踐唯物主義之中,因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整個社會的性質及其發(fā)展的動力,生產(chǎn)力是最后的和最終的決定力量,倘若我們再向深層追問,生產(chǎn)力本身的性質與發(fā)展又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對這個問題從以往的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中無法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只有實踐唯物主義才可以給出合理且科學的解答。在實踐唯物主義看來,生產(chǎn)力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標志是生產(chǎn)工具,生產(chǎn)工具作為人對自然界的認識的結晶,是來源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因而可得出是人的實踐活動決定了生產(chǎn)力,進而決定了生產(chǎn)關系和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實踐唯物主義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科學的依據(jù),而歷史唯物主義則是實踐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問題上的運用與展開。由此可見《提綱》不僅創(chuàng)立了實踐唯物主義,也蘊含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
三、多重矛盾關系的生成
馬克思認為實踐是現(xiàn)存感性世界的客觀而又能動的原則。正是這一原則使馬克思同費爾巴哈的立場和一切唯心主義的立場劃清了界限。從當時的德國哲學背景可知,作為感性活動的實踐,具有不同于感官活動或感性直觀等的特定含義,文本中的感性意旨非單純自發(fā)性的感受性,即受動性;活動,作為絕對主體或自我意識,則意味著自我活動的自發(fā)性本身,即能動性。在一定意義上講,實踐可以理解為受動的能動性或能動的受動性,它意味著一種包含著矛盾的存在過程,一種既是能動的又是受動的矛盾存在、發(fā)展及其揚棄的過程。也是現(xiàn)實的主體及其對象世界的矛盾關系不斷生成、發(fā)展的過程。人的自我改變和環(huán)境的改變即人的受動性和能動性的矛盾、神圣與世俗即宗教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矛盾、思維的現(xiàn)實性與非現(xiàn)實性的矛盾,這些矛盾形式的不斷生成、發(fā)展及其揚棄都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石上。通過實踐達到現(xiàn)實的主體和客體、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的歷史的統(tǒng)一。
現(xiàn)實的主體與客體的矛盾:馬克思提出的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主要是針對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關于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循環(huán)解釋而言,他們的主要論點是人們的各種觀念和道德都是由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的,而環(huán)境又是受法律制度的制約,法律制度又必須借助于人的理性和觀念來解釋,最終會陷入英雄史觀。他們遇到的這個無法解決的根本矛盾即悖論,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合理的革命的實踐活動才能得以最終的解決。“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人與環(huán)境即主體與客體是一種基于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的辯證的統(tǒng)一,實踐活動作為主體對客體的創(chuàng)造,是對象對于主體的生成,因此,這是一個能動的過程。由于能動的主體是感性的,是環(huán)境反過來對主體的創(chuàng)造,所以這又是一個受動的過程。它既是一種主體對環(huán)境客體的改造過程,同時也是環(huán)境客體反過來影響主體,成為主體的自我改造過程,因此,環(huán)境的改變與人的自我改造在實踐過程中互為條件,并體現(xiàn)出主客體間矛盾關系不斷生成、拓展、深化及其揚棄的過程。誠如馬克思所言,“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chǎn)的”現(xiàn)實的個人,“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xiàn)自己的”。“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代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chǎn)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xù)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p>
宗教世界與世俗世界的矛盾:馬克思在《提綱》中提出宗教的產(chǎn)生或者消亡在一定意義上是由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決定的,“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而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生成和消解只有訴諸于實踐才成為可能。費爾巴哈無疑已看到了這種分裂,但他做的工作只是“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只是在世俗基礎分裂的內部批判宗教,不能合理地解釋宗教和世俗分裂的真正原因,這一切都是歸于他的對現(xiàn)實的直觀性理解,歸于把實踐僅僅作為“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xiàn)形式”的理解,而沒有洞察到革命的實踐批判活動的本質和真正意義。馬克思不僅看到了世俗基礎的分裂和矛盾,并且要求我們“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北M管此時的馬克思還不能用實踐合理內部矛盾,還沒有明確指出這個世俗矛盾的確定內涵,但這個論斷,足以標志著馬克思在歷史觀上已經(jīng)超出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因為他已認識到社會是一個動態(tài)的有其內在矛盾和自身規(guī)律性的客觀過程,認識到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只能在社會存在中尋求它的社會根源和歷史基礎。這是馬克思以往研究的重要成果。這種世俗基礎的內部矛盾在隨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的辯證運動加以具體化。
理論與實踐的矛盾: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如有論者所言,這一條是馬克思將實踐觀引入了認識論,解決了認識論層面的理論標準的問題,即對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一認識論問題,必須在實踐活動中加以解決,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思維的真理性。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條非顯性地表明馬克思對理論與實踐矛盾關系的理解不同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同時也意味著哲學思維方式的根本變革。黑格爾堅守思有同一的原則,把人的實踐感性活動等同于人的理論認知活動,并上升為概念、范疇等。實踐的此岸性等于概念的彼岸性。而費爾巴哈將黑格爾頭首倒置的邏輯關系進行顛倒的時候,雖然把抽象的思維訴諸于感性的直觀,訴諸于抽象的人和自然,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這樣它的理論與實踐這對矛盾關系依然是脫節(jié)的。馬克思認為,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不單純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瘪R克思的《巴黎手稿》也曾這樣提到,“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絕對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任務?!币蚨覀兛吹剑R克思不僅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范疇,而且把實踐和理論納入同一范疇體系來看待。他認為,人應該從實踐出發(fā),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批判,應該通過實踐證明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思想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為了實現(xiàn)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边^去的哲學家們未能合理解決理論對立的任務,甚至產(chǎn)生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正是因為他們把這僅僅看作是理論的任務,沒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進行合理解決而致。所以馬克思告誡哲學家們不要僅僅止步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釋這個世界,而要站在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的高度,從實踐中,從社會生活的感性活動中提升理論并用于改變世界。當然,這也同樣是對無產(chǎn)階級提出的歷史使命。
作為馬克思思想轉變的標志,作為新世界觀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提綱》第一次把科學實踐觀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這不僅成為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向上發(fā)展的關鍵,超越了近代哲學,甚至現(xiàn)代哲學,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自己的特色,從而開辟了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即新唯物主義。《提綱》中隱含的現(xiàn)實主體與對象世界客體、宗教世界與世俗世界以及理論與實踐等等的矛盾關系的萌芽,為馬克思日后新唯物主義即實踐唯物主義的全面展開和日臻完善開啟了思想的帷幕。
責任編輯 劉鳳剛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