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經濟時代國際貿易新趨勢
以知識和技術為主導要素,以信息技術、高科技為背景的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對當代國際貿易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重塑作用。國際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發(fā)展:在結構上出現軟化趨勢,在交易方式上出現網絡化趨勢,在貿易規(guī)則上出現規(guī)范化趨勢。
(一)國際貿易在結構上出現軟化趨勢
首先,高技術產品貿易比重越來越大。新經濟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世界范圍內產業(yè)結構的智能化、高技術化。知識含量高的高技術產品必將成為世界產品市場的主體,傳統的初級產品以及一般技術的制成品將讓位于高技術產品。據統計,在1976年的全球國際貿易中,以資源為基礎的初級產品和低技術產品占67%,高技術產品僅占11%;到1998年,以資源為基礎的初級產品和低技術產品下降為48%,而高技術產品一躍上升為22%。預計到2005年,全球高技術產品出口將超過全球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新經濟時代,國際貿易中高技術貿易(包括高技術產品貿易和高技術貿易)的比重將越來越高,貿易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其他產品。
其次,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崛起。工業(yè)經濟時代,服務貿易異軍突起,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據IMF統計,1970-1980年間,世界服務貿易年均增長率為18.7%,與同期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速度大體持平;在80年代,國際服務貿易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長,超過貨物貿易8%的平均增長率;在人類漸入新經濟時代,服務貿易仍然以異常迅猛的速度發(fā)展,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引擎”。據WTO統計,國際服務貿易從1996年的1.2萬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96萬億美元,增加一倍多,占全球貿易比重超過1/4。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工業(yè)經濟向新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國際服務貿易的范圍遠遠超出傳統的運輸、餐飲、房地產等,形成一種新的知識密集型國際服務貿易。
(二)國際貿易在交易方式上出現網絡化趨勢
新經濟的到來對國際貿易方式和手段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網絡技術的成熟和普及、網絡經濟的逐漸形成,使國際貿易網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網絡貿易是指在網絡平臺基礎上直接進行在線交易,利用數字化技術將企業(yè)、海關、運輸、金融、商檢和稅務等有關部門有機連接起來,實現從瀏覽、洽談、簽約、交貨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業(yè)務自動化處理。簡而言之,即指交易各方借助互聯網完成商品訂購和銷售。網絡貿易具備兩個基本特征:其一,交易無紙化。生產方與消費方,或者買方和賣方均通過國際互聯網獲得信息、接觸和簽約,通過電子郵件邀約和受約,而傳統的貿易方式需要當面洽談和書面簽約;其二,付款方式電子化。網絡的迅猛發(fā)展,使買賣雙方可以在網絡上實行電子付款,即通過電子銀行在網絡上實行資金的結算和轉賬等。
網絡貿易是國際貿易手段的創(chuàng)新,代表著國際貿易的發(fā)展趨勢。它一經產生,就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據WTO統計,2001年直接通過互聯網達成的國際商品貿易額就可達600億美元。到2005年,通過網絡的國際電子貿易可能占到世界貿易總額的10%~15%。當前網絡貿易如此迅猛發(fā)展是因其具有傳統貿易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網絡貿易活動中的交換信息、磋商交易、訂立合同、轉讓貨物、報送商檢、進出口代理、付款交付等綜合貿易及服務功能都能通過電子商務系統傳輸和處理,通過遍布世界各地的銷售網絡和用戶資源,為貿易商尋找買主,得到訂單,銷售產品,從而降低成本。據美國《福布斯》的統計網上交易可以節(jié)省5%到10%的成本,使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00億到200億美元。
(三)國際貿易在貿易規(guī)則上出現規(guī)范化趨勢
國際貿易自從產生就不斷朝著規(guī)范化方向發(fā)展。隨著全球化和新經濟的到來,知識型服務貿易、網絡貿易和網絡稅收等新事物不斷涌現,一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更需要協調一致的貿易規(guī)范,各國對國際貿易規(guī)范化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這就使得國際貿易規(guī)范化向著更全面、更完善的方向邁進。一方面,新經濟對國際貿易的流通主體的影響已經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以貨物貿易為主的局限,信息技術轉讓等知識性服務貿易日益成為國際貿易活動的主要內容。為了適應這一要求,烏拉圭回合中加入了有關服務貿易給予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的談判,并在歷時8年后達成《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協議》,奠定了新經濟時代國際貿易法規(guī)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WTO的成立更加有利于制定和監(jiān)督各國的貿易行為是否規(guī)范化。目前,WTO正在就環(huán)境問題、勞工問題和網上稅收問題進行新一輪的磋商談判??梢钥隙ǎ瑖H貿易規(guī)范化的發(fā)展將越來越有利于世界貿易的發(fā)展,世界貿易的發(fā)展也必將越來越規(guī)范化。
二、國際貿易新趨勢與我國外貿對策
(一)加大科技進步對我國貿易的貢獻,努力形成以技術導向為主的出口商品結構
在過去的20多年里,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位次由1978年的第32位躍升為2004年的第3位。但是,我國對外貿易還存在眾多問題,同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新經濟的到來,使得舊的問題更加突出,新的挑戰(zhàn)不斷出現,嚴重制約著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進一步發(fā)展,其中突出的表現是科學技術對外貿的低貢獻決定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模式。目前,我國出口貿易模式還基本停留在粗放型的數量擴張階段,大多數出口產品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淺、知識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或者是粗加工的初級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科技進步對國際貿易的貢獻率極低。2004年,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1655.4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的比重為27.9%,低于主要發(fā)達國家47%的水平。從國際貿易比較利益原理的內涵和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的現實來看,現代國際貿易的主要源泉和動力已不是物質類的有形資本,而是取決于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的水平差異。世界性的經濟競爭特別是國際貿易競爭越來越體現在物化在商品中的知識含量的競爭。因此,我們應當努力提高知識對國際貿易的貢獻,實施出口貿易技術創(chuàng)新以及推進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值的“雙高產品”出口。這既是實現出口貿易持續(xù)穩(wěn)定和高效增長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
(二)加快貿易方式的轉變
當前國際上網絡貿易方式已開始取代傳統的交易方式。美國制造者協會的調查表明,80%的美國制造商已經擁有自己的網站,電子商務交易的使用率為32%。采購商的電子商務利用率為38%,在尚未使用電子交易的企業(yè)中,35%的企業(yè)計劃在一年內使用,54%的企業(yè)考慮在未來三年使用,僅有11%企業(yè)表示沒有考慮使用互聯網進行采購。同時,一些國際大公司宣稱只接受電子訂單。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zhàn),我國大多數外貿企業(yè)仍舊依靠電話、電報、傳真的通信方式進行交易,電子商務交易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據國家經貿委2001年對部分大中型企業(yè)的企業(yè)互聯網應用和電子商務發(fā)展水平的調查結果顯示:86.7%的企業(yè)接入互聯網站,69.1%的企業(yè)建立網站,21.6%的企業(yè)開展電子商務,4.1%的企業(yè)從事網上采購業(yè)務,3.4%的企業(yè)從事網上銷售業(yè)務。因此,加快貿易方式轉變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三)加快有關對外貿易的法律建設,使對外貿易與國際接軌,盡快實現貿易規(guī)范化
盡管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涉及對外貿易領域的重要法規(guī),但從系統性方面來看,不少領域仍處于空白狀態(tài),僅靠行政手段和各部門規(guī)章來調整或僅靠一些管理條例管理。另外,有些領域雖然有立法,但法律條文比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更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對外貿易法律,實現貿易的規(guī)范化。我國在建立和完善對外貿易法時要注意兩方面:一方面是同國際接軌,在指導原則、立法精神、立法技巧等方面向國際標準靠攏,并依據國際標準廢除那些違背市場經濟規(guī)律、妨礙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法律法規(guī),修改、完善部分內容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在新經濟時代,創(chuàng)新成為時代的主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成為時代的需要。盡管2004年新版外貿法增加了通過實施貿易措施,防止侵權知識產權的貨物進出口和知識產權權利人濫用權利,并促進本國知識產權在國外的保護的相關內容。但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依然嚴重,各種各樣的侵權盜版、假冒活動以及網絡侵權屢禁不止,與當前知識保護與國際貿易多邊制裁掛鉤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化的大趨勢很不協調,這將會導致更多的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必須加強立法和執(zhí)法,加大宣傳力度,使個人和企業(yè)能夠自覺地堅持執(zhí)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真正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