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埃茲拉·龐德于1913年創(chuàng)作的《地鐵站里》因其凝練精準的語言、教科書式的意象選擇和實現(xiàn)而被譽為意象派詩歌的經(jīng)典之作。文章用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探討該詩作中的意象實現(xiàn)過程。分析發(fā)現(xiàn),研究表明,人類認知在詩歌意象實現(xiàn)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人們考察意象時關注的焦點無論是主客相互作用還是天人合一,其實都是基于人的身體(肉身)所實現(xiàn)的人及人的世界通過認知所實現(xiàn)的語言性固著。意象即人,人即語言(文本)。三者統(tǒng)一于符號化的實現(xiàn)過程之中。
關鍵詞:意象;《地鐵站里》;意象實現(xiàn);理念化認知模式;合成空間理論
作者簡介:袁曉軍(1973-),女,河南郾城人,天津大學社會科學與外國語學院講師,從事外國文學研究;董粵章(1983-),男,山東萊陽人,天津大學社會科學與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外國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504(2006)04-0115-05收稿日期:2006-01-26
一、引言
語言與客觀世界的關系,既是哲學關注的問題,也是語言學的重要探討課題。Н.Д.Арутюнова說:“如果上帝創(chuàng)造人,那么人創(chuàng)造語言。語言是人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如果上帝把自己的形象銘刻在人的身上,那么人則把他自己的形象鐫刻在語言之中。他(人——引者)把對自己的認識和希望向他人報道的一切反映在語言里……語言完全是以人為中心的?!保?]因此,語言這一在者,尤其是其存在方式之一——文本世界,是研究上述問題的一個合理維度。
本文反思的意象,是詩歌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國學者認為,“意”是主體對客體的體驗,“象”是客體,“意”加“象”便是主體對客體能動反映的產(chǎn)物,主體意象實現(xiàn)的基礎是情物相連、情景交融。就詩歌而言,意象是詩人主觀情志與外部客觀物象相碰撞、契合的主客一體的產(chǎn)物,是意識與客體特征的有機統(tǒng)一。西方對“意象”的研究晚于東方。1913年,龐德對“意象”作了第一次描述性定義:“理智與情感在瞬間的復合物”。這與中國詩界所推崇的“情景交融、情物相連”的意象實現(xiàn)理論不謀而合。后來,他從認知角度豐富和補充“意象”概念,認為意象并非一個單純的意念(idea),而是一個融合在一起的輻射中心或集束(a radiant node or cluster),充滿著能量[2]。最后,他將這個“充滿著能量的意志集合”定義為“漩渦”(vortex),并認為“意象”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的漩渦。與第一次對“意象”的定義相比,龐德后期對意象概念的理解,既承認其“情景交融、情物相連”的實現(xiàn)基礎,又從人類認知加工和審美心理角度對其實現(xiàn)基礎進行更深入探究,說明意象的實現(xiàn)基礎是主客體相互作用前提下的認知運動與發(fā)展。這也使其與??颇嵋‵auconnier Gilles)基于語義映射所提出的合成空間理論(blended space theory)產(chǎn)生契合點,說明詩歌意象的實現(xiàn)過程必然存在著認知基礎。
二、認知語言學框架中的合成空間理論
合成空間理論是詩歌意象實現(xiàn)過程的理論前提。它包括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經(jīng)驗現(xiàn)實主義、經(jīng)驗現(xiàn)實主義哲學框架中人類認知事物的普遍機制——理念化認知模式和該模式影響下對詩歌意象實現(xiàn)過程產(chǎn)生直接作用的合成空間理論三個
方面。
(一)經(jīng)驗現(xiàn)實主義哲學
哲學是語言學的基石。歷史上每次語言學的重大變革都以哲學的突破性進展為先導。而語言哲學最基本的問題之一便是語言與客觀世界的關系[3](P29)。歷史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曾經(jīng)在浪漫主義詩學中盛行的主觀主義,它認為詩人將心中的情感投射給世界,世間萬物就會因此產(chǎn)生詩一般的語言,即“詩歌有效的起因是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激動和尋求表現(xiàn)的欲望;”[4](P35)二是以勒內(nèi)·笛卡爾(Descartes)和伊曼努爾·康德(Kant)為代表的客觀主義,這種觀點認為世界由相互獨立的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兩部分構成,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弗雷格(G. Frege)的客觀主義語義論:語言符號的客觀意義指稱某一具體事物,主觀思維、想象和觀念與之無關;概念是符號與事物之間的自然聯(lián)系,不受人類認知方式的干預[3](P30-31)。20世紀下半葉,隨著范疇化理論與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一種既不同于主觀主義又有異于客觀主義的新的語言哲學誕生了。它就是非客觀主義,又稱為經(jīng)驗現(xiàn)實主義(experiential realism, experientialism)或體驗哲學[5]。這種哲學語言觀認為,語言不是獨立于客觀世界之外的符號,而是人類認知活動影響下概念結構的產(chǎn)物。經(jīng)驗是其產(chǎn)生的基礎。經(jīng)驗現(xiàn)實主義與屬于唯心主義范疇的經(jīng)驗主義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前者的經(jīng)驗又稱為體驗(embodiment),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一是由人的身體構造及其與外部世界互動的基本感覺——運動經(jīng)驗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有意義的范疇結構和意象圖式共同組成的人類普遍經(jīng)驗的總和;二是人類利用這些普遍經(jīng)驗認知事物的方式,即理念化認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ICMs)——語言就是該模式運動的產(chǎn)物[6]。
(二)理念化認知模式
理念化認知模式是萊考夫(George Lakoff)1987年提出的一種基于人類與外部世界互動,依據(jù)理念認知事物的普遍方式和機制。它包括四種類型:命題模式、意象圖式、隱喻模式和轉(zhuǎn)喻模式。
命題模式是一種表明概念之間關系的知識結構,是對一個命題的真值敘述,也是其他三種認知模式的基礎。其基本構成就是“經(jīng)驗”的第一部分內(nèi)容,即人的身體構造及其與外部世界互動的基本感覺。它是人類最簡單和最基本的認知事物方式。意象圖式又稱作動覺意象圖式模式,是在命題模式基礎上通過事物之間關系的認知所構成的基本組織結構,是理念化認知模式的核心。它通過經(jīng)驗處理機制將命題模式中的一般經(jīng)驗組織為意象圖式,再通過隱喻模式與轉(zhuǎn)喻模式應用于其他經(jīng)驗。隱喻模式是將一個命題或意象圖式從某一認知域投射到另一認知域的結構。它通過人們對事物之間相似性的完形感知認知事物。轉(zhuǎn)喻模式是另一種人類認知事物的方式。它是基于命題或意象圖式、通過概念鄰近與突顯(salience)使兩個不同認知域中的一個具體突顯事物來代替另一個抽象事物的過程。而該過程同樣也是隱喻模式產(chǎn)生的基礎。
現(xiàn)以Anger made his blood boil語義實現(xiàn)過程為例,說明上述四種理念化認知模式的運作機制。人基于身體構造及其與外部世界互動的感覺分別形成We breathe in oxygen and out carbon dioxide everyday和Heat is the sense of something with high temperature兩個命題模式。前者通過經(jīng)驗處理機制組織、合成為容器圖式(Container Schema)或里外圖式(In-out Schema)。其理據(jù)是人的身體具備里外圖式的三個要素:里、外和邊界。該命題模式由此被抽象為意象圖式,并且被應用于隱喻模式,以里外圖式的三個要素為感知相似物,進而生成The body is a container for emotions的概念隱喻。同時,另一個命題模式被直接應用于轉(zhuǎn)喻模式,通過突顯代替ANGER概念認知域,形成Increase in body temperature stands for anger的概念突顯。該突顯經(jīng)過遷移再次被應用于隱喻模式,歷經(jīng)ANGER與HEAT兩個認知域間的投射,形成Anger is heat的概念隱喻。它與之前的另一命題模式形成的概念隱喻一起合成為新概念隱喻,即Anger is the heat of a fluid in a container.該概念隱喻就是Anger made his blood boil的語義實現(xiàn)基礎。
(三)合成空間理論
福科尼耶的合成空間理論又稱為概念整合理論。該理論通過與理念化認知模式相對應的四個空間模型之間的相互作用,將言語主體所接收到的語言符號信息經(jīng)過概念的跨空間映射實現(xiàn)意象的實時建構[7]。命題模式是四種理念化認知模式中其他三種模式的基礎,也是合成空間理論中四個空間模型的基礎。命題模式中的經(jīng)驗為理念化認知模式和四個空間模型的運作提供前提。當經(jīng)驗處理機制將一般經(jīng)驗組織為意象圖式后,意象圖式模式便經(jīng)運動產(chǎn)生兩個輸入空間,分別包含兩個并置而且不同的意象。兩個意象經(jīng)過疊加便將其共享概念結構突顯出來,形成一個類屬空間,即意象圖式應用于轉(zhuǎn)喻模式的概念突顯。同時,兩個意象圖式也直接應用于轉(zhuǎn)喻模式,相似性感知致使合成空間生成。此時,兩個意象在類屬空間中形成的概念疊加物也被應用于合成空間,并與相似性感知產(chǎn)生互動與合并。最后,認知主體對二者互動與合并的產(chǎn)物經(jīng)過認知加工過程在大腦中生成了一個新的意象,即在合成空間里形成一個新的層創(chuàng)內(nèi)容——層創(chuàng)結構(emergent structure)。至此,詩歌的意象也就在理念化認知模式影響下的四空間模型的運作中實現(xiàn)了。
現(xiàn)以《地鐵站里》為對象,具體詮釋上述認知模式影響下的四空間模型的運作過程。
三、意象實現(xiàn)過程的實證考察
(一)意象圖式在兩個輸入空間中的運作過程
龐德的《地鐵站里》共描寫了四個單獨的意象。它們分別是第一句中的臉龐(face)、人群(crowd)和第二句中的花瓣(petals)、樹枝(bough)。四個單獨的意象構成兩種語義聯(lián)系,具有完形意象結構式[8]:FACES-IN-CROWD和PETALS-ON-BOUGH,它們是該詩的兩個意象輸入空間。這兩個意象輸入空間并不是一連串詞的簡單羅列,而是兩個包含空間關系的動覺意象圖式運作的體現(xiàn)。
意象輸入空間Ⅰ是一種里外圖式,因為它包含里、外和邊界;而意象輸入空間Ⅱ則是一種上下圖式。后者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兩個物體存在垂直坐標差異,并且互相連接或者彼此附著;另一種是兩個物體存在垂直坐標差異,但并不相互接觸。顯然,意象輸入空間Ⅱ?qū)儆诘谝环N形式??梢?,兩個意象輸入空間的形成正是意象圖式模式運作的產(chǎn)物和外在表現(xiàn)。但是,兩個意象輸入空間的存在與并置并不是任意的。龐德將“人群中隱現(xiàn)的臉龐”與“黑黝黝濕枝上的花瓣”兩個完形意象結構式聯(lián)系在一起,是存在深層認知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兩個意象輸入空間背后的意象圖式在命題模式中所包含的、共同的一般經(jīng)驗,即同構異質(zhì)的心理效應?!巴瑯嫯愘|(zhì)”理論源自格式塔心理學,表示不同形式結構引起主體不同情感體驗之間的對應性和溝通性[9]。魯?shù)婪颉ぐ⒍骱D罚≧. Arnheim)認為,人的大腦皮層中存在著一個電化學力場,外界事物對大腦皮層的刺激實質(zhì)上表現(xiàn)為一個電化學刺激并在人腦中產(chǎn)生具有相同力式樣的心理對應物,即“外力”與“內(nèi)力”“同構”。而二者“同構”的前提條件便是它們具有共同的表現(xiàn)性。阿恩海姆認為,這種表現(xiàn)性的本質(zhì)是一種張力,它取決于人們在知覺某個特定形象時體驗到的知覺基本性質(zhì),如擴張和收縮、沖突和一致、上升和降落、前進和后退等。在該詩兩個意象輸入空間蘊含的意象圖式中,里外圖式源于命題模式中人與外部世界發(fā)生作用的一般經(jīng)驗——人類生存的生理物質(zhì)基礎是吸入氧氣并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而上下圖式則源于命題模式中人體運動的一般經(jīng)驗——人類直立行走的基本特征是頭上腳下。兩個一般經(jīng)驗的共性就是組成要素之間的心理反差效應:氧氣——二氧化碳,頭——腳。氧氣是人類生存的必需物;而頭部則是支配人類一切活動的神經(jīng)中樞系統(tǒng)的存在家園。因此,二者分別與二氧化碳和腳形成鮮明的心理反差,分別成為里外圖式和上下圖式的心理效應核心,表明人類認知追求必要和美好事物的傾向性特點。同時,“人群中隱現(xiàn)的臉龐”和“黑黝黝濕枝上的花瓣”兩個意象輸入空間在對人腦刺激時可以分別喚起知覺對相同知覺力的體驗,才使得二者的并置成為可能。而這組具有相同性質(zhì)的知覺力在心理上的表現(xiàn)就是突顯必要和美好事物的心理反差效應。就我們的分析對象而言,詩人通過地鐵站暗——臉龐亮,花瓣優(yōu)美——樹枝粗糙以及花瓣清香——樹枝潮悶的鮮明景物對比和心理反差表達自己對生命和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向往。這種創(chuàng)作技巧有力地佐證了下述結論:具有共同同構異質(zhì)心理效應的兩個意象圖式是其輸入空間存在和并置的基礎;同時,作者通過詩作表達情感。
(二)類屬空間的意象疊加過程
在詩作中,龐德將“人群中隱現(xiàn)的臉龐”與“黑黝黝濕枝上的花瓣”兩個跨越空間與時間、看似毫不相關的意象結構式置于一首詩中,并且忽略兩句之間諸如as和and之類的連接詞,從而實現(xiàn)兩個意象結構式的并置。并置指將詩歌中的比喻意象與修飾意象直接連接在一起,省去中間連接詞所達到的特殊藝術效果[8]。通過兩個意象結構式的并置,兩者之間的概念性鄰近就能使兩者整合、疊加,而且分別成為另一個意象結構式的突顯。因此,該詩雖然表面上看有兩個獨立的意象結構式,但實際上龐德通過并置使每一個意象結構式依次置于另一個之上并予以疊加和突顯,使讀者將其視為單一的新意象。當?shù)谝粋€意象結構式疊加在另一個之上并予以突顯時,人群中美麗的臉龐像嬌濕的花瓣;反之,陰濕樹枝上的點點花瓣就恰似昏暗地鐵站里一張張幽靈般閃現(xiàn)的臉龐。二者在瞬間相互替代、交替出現(xiàn),實際上已經(jīng)是融為一體的概念疊加物。這個經(jīng)過轉(zhuǎn)喻模式疊加和突顯的概念疊加物像是跨越時間和空間界限的幽靈一樣在讀者的頭腦中閃現(xiàn)。它就是類屬空間。
但并非任意兩個意象結構式的并置都可以生成概念疊加物。二者只有具備相同的象征意義,才有可能實現(xiàn)交融和疊加。在這首詩篇中,兩個意象結構式具備的相同象征意義也是根植于命題模式中的一般經(jīng)驗——人類社會中女性對男性的依賴。關于首句,龐德曾在《高狄?!紵釢伤箍ǎ夯貞涗洝罚?916)中說過,“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協(xié)約車站走出地鐵車廂,突然間看到一個美麗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個,最后是一個美麗的女人……”[2](P123)不難發(fā)現(xiàn),龐德在首句中所指的“臉龐”就是女人的臉龐,它象征女性;而整個昏暗的地鐵站擁擠的人群則象征當時崇尚男性專政的社會大環(huán)境[10](P65)。因此,“人群中隱現(xiàn)的臉龐”就象征女性在男權社會中地位的低下和對男性的依賴。在次句中,龐德使用“枝上花瓣”的意象結構式。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有關精神分析法的著述中指出,“有關植物的生涯可以用來隱匿性的影像”[11](P174)。這些影像在史前也許是以概念或語言的身份相聯(lián)結的,它們本身就是一種遺跡和以前身份的記號。經(jīng)過大量臨床實驗分析,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諸如木棍、樹干等所有長形物體都可以代表男性的性器官;而花朵則代表女性的相應器官。可見,此句同樣暗含女性對男性依賴的象征意義。正是兩個意象結構式基于一般經(jīng)驗的一致象征意義,二者的并置和概念疊加物的生成才成為可能。
當意象圖式模式影響下的兩個意象結構式應用于轉(zhuǎn)喻模式后,二者的并置就形成概念疊加物(類屬空間)。而二者發(fā)生疊加與突顯關系的前提仍然是基于命題模式中的人類一般經(jīng)驗——人類社會中女性依賴男性的共同象征意義。
(三)合成空間中的意象實現(xiàn)過程
龐德在回憶《地鐵站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時說,“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尋找能表達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自己認為能與之相稱的或者像那種突發(fā)情感那么可愛的文字。那個晚上……還在繼續(xù)努力尋找的時候,我突然找到了表達方式。并不是說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現(xiàn)了一個方程式……不是用語言,而是許多顏色小斑點……”此處,龐德所提及的“顏色小斑點”就是他發(fā)現(xiàn)的兩個完形意象結構式之間的相似點,即完形相似物。當意象圖式影響下的兩個意象結構式應用于隱喻模式時,第一個完形結構式便成為目標認知域;而第二個完形意象結構式同時成為源認知域。為了更好地洞見目標域和二者之間的相似性,隱喻模式便在經(jīng)驗和理解的基礎上將源認知域的整個認知結構和內(nèi)部關系進行轉(zhuǎn)移,即源認知域向目標認知域映射,從而找到二者之間具有完形結構的相似物——“顏色小斑點”。這些顏色小斑點所組成的完形相似物構成合成空間的主體。
當然,無論兩個認知域還是完形相似物的構成,都不是任意的。它們產(chǎn)生映射和實現(xiàn)完形相似性感知的過程都是基于命題模式中的一般經(jīng)驗,即龐德對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的認識。20世紀初,龐德參加大英博物館專家勞倫斯·彬揚(Laurence Binyon)所舉辦的一系列介紹中國古代繪畫的講座,吸收中國繪畫的精髓,將其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中[12]。他本人就說過,《地鐵站里》的創(chuàng)作“深受中國詩的影響”[13]。而中國古詩與中國畫又一向都是難以區(qū)分的藝術形式。全詩生動再現(xiàn)中國畫的“六彩”。在《地鐵站里》第一個意象輸入空間中,擁擠的人群所形成的背景為“黑”;隱現(xiàn)的女人臉龐為“白”。而在第二個輸入空間中,粗糙的黑枝為“干”與“淡”;鮮潤的花瓣為“濕”與“濃”。全詩因而形成一幅濃淡相生、黑白相間、干濕兼?zhèn)涞闹袊?,平中有奇,虛實相生。作為完形相似物的“顏色小斑點”,它表現(xiàn)中國畫的“點簇”技巧。點簇又稱為“點垛”,是一種用筆作點畫而簇聚成物象的畫法,強調(diào)點點簇簇的揮灑效果,與“顏色小斑點”異曲同工。作為源認知域的“黑黝黝濕枝上的花瓣”,則表現(xiàn)出“潑墨”和“水法”技巧。而作為目標認知域的“人群中隱現(xiàn)的臉龐”又表現(xiàn)出中國畫在構圖中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渲染襯托、以大片余白背景使主體明顯突出的“烘托”技巧。可以說,該詩處處無不滲透著中國畫講究神似和寫意的意境渲染痕跡。而龐德對中國畫的理解也成為隱喻模式各要素在命題模式中的一般經(jīng)驗。
最后,作為轉(zhuǎn)喻模式影響下的類屬空間概念——疊加物,當它應用于隱喻模式影響下的合成空間后,便與作為合成空間主體的完形相似物合成為層創(chuàng)結構中的層創(chuàng)內(nèi)容。它們的合成是認知主體在大腦中進行認知加工的結果,并由此實現(xiàn)該詩的新意象。這個新意象既融入認知主體的情思,又包含概念疊加物與完形相似物中的必要元素,真正實現(xiàn)主客體運動的統(tǒng)一和情景交融。這就是詩人對現(xiàn)代社會忙碌而壓抑的都市生活的厭惡和失落,以及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參考文獻
[1]李洪儒. 試論語詞層級上的說話人形象: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一[J]. 外語學刊,2005,(5).
[2]黎志敏. 龐德的“意象”概念辨析與評價[J]. 外國文學研究,2005, (3).
[3]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批評傳統(tǒng)[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5]王寅.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 (2).
[6]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87.
[7]李春華. 詩歌意象建構的認知分析[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8]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Ⅰ: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 Ⅱ: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9]周文君. 好大一棵樹——論埃茲拉·龐德詩歌中的樹之意象[J]. 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2003, (6).
[10]蔣秋霞.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1]楊東熊. 解夢——聽弗洛伊德談解夢[M]. 北京:臺海出版社,2004.
[12]申富英. 論龐德詩歌對中國文化的借鑒[J]. 齊魯學刊,2005, (3).
[13]劉保安.地鐵車站與意象主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004,(13).
[責任編輯杜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