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許多高校雙語教學并不理想,一些高校陷入了諸多誤區(qū)之中。分析原因,除教學質量;教材、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外,主觀因素如:對雙語教學本質和目的認識不夠;對國內雙語教學要求認識不清;不能有效爭取教學對象的積極主動性等,也是雙語教學業(yè)績不佳的主要原因。應在實踐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關鍵詞:雙語教學;教育語言;語言教育,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4—0158—02
一、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政策要求
目前,雙語教學正在成為國內教育改革的熱點,越來越多的學校已經實施或準備實施雙語教學。由于國際化科技、信息化環(huán)境、全球化經濟已經到來,此時人才培養(yǎng)必須在語言、文化、知識、事業(yè)等各方面向全球化、國際化、信息化的標準邁進。學校在人才的教育上,必須順應時代需求,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雙語教學的提出與實施正是朝著這個目標,改變傳統教育體系、確立新的科學教育目標和手段的重要舉措。
國家教育部在2004年提出加強大學本科教學的12項措施,其中就有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內開設5%——10%的雙語教學課程,并引進原版教材和提高師資水平。由此可見,加強雙語教學,在普通高校已經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要求,積極探索雙語教學本質、目的、規(guī)律、技巧以及相應的有效性評估機制,實現雙語教學應有的效果,是當前雙語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
二、國內雙語教學的發(fā)展勢態(tài)和存在的問題
就全球范圍而言,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雙語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成績斐然,如加拿大、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盧森堡、南非、芬蘭、印度、瑞士、德國和我國的香港、澳門等。它們在雙語教育的辦學規(guī)格、師資素養(yǎng)、教學方法、課堂管理、學業(yè)評價等方面,已經形成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體系。尤其加拿大和西歐國家的一些雙語教育實踐證明,雙語教育能夠比較省時、省力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語言的能力。香港的一些國際學校的實踐對此也可加以佐證,由于長期沉浸在英語教學之中,學生對英語耳滿目染,一般都可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教學語言對生成語言能力的促進作用由此可窺一斑。
國內“雙語教育”具有一定的歷史,解放之前便有部分院校實行雙語教學,可是形成今天的“雙語教育”熱潮還是為時不長。有關開展學科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問題也有探討,但褒貶不一,曾在全國各大報刊,尤其是教學類學術期刊上引起很多爭議,贊成反對,各執(zhí)一詞。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盡管有人反對,但凡有條件的院校已率先做了嘗試,取得了些許成績,并且已形成了一些共識:凡有條件的院校,應該適量開展學科雙語教學活動,以培養(yǎng)與國際接軌的人才。
然而,在實施過程中是怎樣的效果呢?不難發(fā)現,在許多教育工作者的認識里,“雙語教學”不過是“強化外語”教學的代名詞。于是,將雙語教學與活動課、探究課混同起來,將學科課上成了外語課,將雙語簡單的理解為“加強英語”,認為雙語就是在課外活動中加入英語興趣小組等等……。這顯然背離了“雙語教育”的宗旨。由于缺乏正確的理論認識,自然也就找不到切實有效的實施“雙語教育”的途徑和手段。這一情況的長期存在,勢必導致“雙語教育”盲目低效。
自然,問題是多方面的,如缺乏優(yōu)秀雙語教學教師、缺乏合適的教材、英語氛圍不濃,以及缺乏有效的評估機制等等。但要想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首先要克服的還是主觀認識方面的障礙。
三、提高雙語教學實效的方法與途徑
(一)認識雙語教學的本質和目的
教育工作者能夠對“雙語教學”的本質和目的清晰認識,能夠對國外雙語教學發(fā)展歷程深入細致地了解,很好總結國外的經驗、技術、技巧,以及能夠對國內雙語教學特點、目標、所處階段進行仔細分析認識,是雙語教學在國內有效展開,取得戰(zhàn)略效果的基礎,這里有必要對雙語教學的本質和目的做出剖析。
就“雙語(Bilingual)”一詞來說,根據英國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定義是:一個人能夠運用兩種語言,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將一門外語和本族語言基本等同地運用于聽、說、讀、寫,一般說來他的母語語言知識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語言的。比如說,他可能使用一種語言來讀和寫,而用另一種語言來聽、說,或者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不同的語言,再或者在不同的交際需要下使用不同的語言等等。而雙語教學的解釋則是;能夠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包括:1.學校使用一種不是學生在家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稱之為:浸入型雙語教學。2.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本族語,然后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它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這種模式稱之為;保持型雙語教學。3.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yōu)橹皇褂玫诙Z言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稱之為;過渡型雙語教學。
簡言之,“雙語”和“雙語教學”的界定是;將學生的外語或第二語言,通過教學和環(huán)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梢姟半p語教學”是一種通過使用學生的第一和第二語言來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某個教學目的的教育方法。在國內,現階段教育界基本認同的雙語教學的界定是:雙語教育本質上是一個把兩種語言(一般是學生的母語和目的語)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育教學系統。
從此界定出發(fā),國內目前雙語教學主要用一門外語——絕大部分是用英語——作為課堂用語進行除外語學科外的其他知識性學科的教學。它要求用正確流利的英語進行知識的講解,但并不排除用漢語,以避免由于語言滯后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同時,教師利用非語言行為,直觀、形象地提示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以降低學生在英語理解上的難度。
可見所謂“雙語教學”,其目標具有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種(或兩種)語言能力的成分。但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不是通過把目的語作為一門課程,例如,把英文和中文作為兩門獨立的課程,而是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來傳授學生課程知識,同時使學生通過授課語言的運用來達到掌握一種(或兩種)語言的附屬的重要目標。
國內的雙語教學目的、特點和要求,既有一般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比較而言,我國目前開展的雙語教學的特點是:以增加學科知識,同時促使學生掌握兩門語言為根本目的。從而形成了如前所述的雙語教學三種形式以外的一種教學形式,我們暫且命名為添加性雙語教育。所謂添加性雙語教育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是采用學生的母語或第一語言作為教學語言,而是采用第二語言或外語作為教學語言,其目的不是準備替代學生的母語或第一語言,而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兩門語言,成為雙語人才。我國雙語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多采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掌握漢語和英語兩門語言,成為漢英雙語人才,而不是為了替代學生的母語或第一語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但允許學生使用漢語,而且要繼續(xù)加強漢語的學習,并且反對把英語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學語言。我國實施雙語教學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出發(fā)點是提高英語水平,滿足國家、地方和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需要。
(二)爭取教育對象的認同
從教育的構成來看,教育活動包括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媒體。被教育者,即教育對象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爭取教育對象的認同,是雙語教學成功的關鍵。但為什么在實施過程中,卻為不少學生所抵觸,至少有抵觸的情緒,尤其在普通高等院校,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學生對自身外語水平沒有自信,接受課程內容吃力,影響學生對專業(yè)課程的理解掌握等等。這里如何誘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環(huán)節(jié)中去,是雙語教學實踐過程必須解決的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雙語教學的任務,增強學生信心,其次,在語言使用上,根據實際情況,雙語比例靈活把握,上課方式靈活多樣等等。如;王宏敏提出的“雙語教學五原則法”,在實踐中彌補學生的信心與積極性有著良好的效果;
1.通過“動機原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會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2.提高學習興趣。只有動機還是不夠的,還要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的“興趣原則”,因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3.簡約原則。用雙語授課,要盡量用簡單的詞匯來講述,要使學生能夠聽得懂,盡量少用比較生的詞匯,以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和逆反心理,使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這也符合認知規(guī)律,
4.人文原則。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要以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
5.贊揚原則。贊揚是人類生活的陽光,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贊揚,會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通過這些方式的有效應用,必能夠培養(yǎng)出學生對雙語教學的積極性。
其他可以借鑒的方法,如;善于和學生進行交流。教學語言與方法的靈活使用,隨時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即時狀態(tài),在最適宜的時機給予最適當和適度的知識傳授等;與學生進一步溝通感情,從而增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使教師對學生具有甚或產生人格力量的影響,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等。就具體做法來說,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來促進師生間的良好溝通,增強學生對課程的了解和對授課內容和方法的認可,比如,適時地調整教學內容,精選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積極地改進教學方式,拓展師生交流的渠道;促進設置雙語教學環(huán)境等。
以上原則和方法如果能有效地應用,必定能夠爭取更多學生的認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雙語教學的要求和目的。
四、結束語
雙語教學走進國內,受到了極大重視,得到了巨大的響應,但如何有效地進行“雙語教育”,還必須有深入探索的精神。實踐證明,由于國情的因素,雙語教學在國內有其自身的特點,近年來的發(fā)展并非完全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國內對雙語教學認識不到位,把握不住其實質和目標,對國內雙語教學特點和要求認識不清,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本文在實踐思考的基礎上,對此做了簡要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夠為國內雙語教學盡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