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國際上出現(xiàn)了許多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人口威脅論、中國能源威脅論……等等。在眾多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中,它們的依據之一就是綜合國力評價克萊因理論模型。文章從分析克萊因模型的缺陷人手對“中國威脅論”進行反駁,并提出應對“中國威脅論”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綜合國力;克萊因;國力方程;缺陷;中國威脅論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6)0l—0069—06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20多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蒸蒸日上。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為中國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一些國家對中國的關注和重視日益加大,國外出現(xiàn)了許多不同版本的“中國威脅論”的言論。其中比較主要的有①“中國經濟威脅論”。一是“中國輸出通貨緊縮”。首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摩根斯坦利公司發(fā)表的《中國因素》的報告。報告聲稱“中國正在通過商品出口把自身的通貨緊縮轉向全球”。二是最近20年中國經濟以年平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長。三是我們的外匯儲備從1989年的50.5億美元已增加到2004年的6000億美元、外資直接投資達500多億美元,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②“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軍事威脅論”的主要觀點是:對中國每年的正常軍費增長大肆宣揚,稱中國增加軍費就是準備擴軍備戰(zhàn),散布中國在亞太“挑起新一輪軍備競賽”的謬論。污蔑中國向一些國家出售高性能武器,甚至轉讓核技術給“不負責任的國家”,從而造成了地區(qū)局勢的緊張和沖突升級。宣揚中國借軍隊實行現(xiàn)代化之機,大肆擴充軍力,試圖填補因美蘇冷戰(zhàn)結束而造成的亞太地區(qū)軍事真空。宣揚中國準備利用其日益強大的海軍力量,控制像南沙群島等有爭議的島嶼。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宣稱:不出10年,中國的海軍規(guī)模就會超過美國。近日,其又在新加坡亞太安全會議上稱:中國的軍費要比公布的預算高出許多,已經僅次于美俄,高居世界第三?!斑@種擴軍會造成地區(qū)軍事不平衡,特別是對臺灣而言”?!爸袊]有面對任何國家的軍事威脅卻不斷增加國防開支,一再擴大其導彈能力和精密武器裝備,人們不禁要問:增加軍費到底是為了什么?”③“中國糧食威脅論”。這種提法源于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布朗的《誰來養(yǎng)活中國?》一書。布朗認為中國有近13億人口,到2030年,將達到30億,而中國的耕地會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迅速減少,中國糧食自我供給力將下降。他把1973年中國糧食產量當作2030年的糧食產量水平來衡量,得出結論說如果中國一旦向國際市場購買糧食,將會導致世界糧食價格上漲。④“中國文明威脅論”。這種說法源自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1993年發(fā)表的《文明的沖突》,在這本書中,亨廷頓對中國思想文化對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進行了集中描述。他認為,冷戰(zhàn)結束后,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已經讓位于文明的沖突,西方文明的主要對手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的儒教文化,這兩種文化的聯(lián)盟向西方的利益、價值觀發(fā)起了挑戰(zhàn),對西方構成了威脅。其它的言論還有“中國能源威脅論”、“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中國科技威脅論”等等。除了上述從某個角度提出的“中國威脅論”以外,還有從綜合國力角度提出了“中國威脅論”,其依據是綜合國力評價理論中的克萊因綜合國力方程。按照克萊因的綜合國力公式測算,中國目前的綜合國力大致處于世界第4位至第6位之間。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國土面積較大,經濟總量居世界第7位,并擁有一支世界上最大的常備軍,戰(zhàn)略意圖也比較明顯。到2020年左右,中國的綜合國力將提高1—2個位次,居世界前列。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二、克萊因的綜合國力方程
美國喬治敦大學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R.S.克萊因(Rays.Chne)在1975年出版的《世界權利的評價》和1981年寫的《80年代的世界國力趨勢與美國對外政策》中,從政治結構上論述了國際沖突中的國家實力的概念。他指出“在國際舞臺上的所謂實力,簡言之,乃是一國之政府去影響他國政府去做本來不愿意為之的某一事情之能力,或是使他國不敢去做本來躍躍欲試的某一事情之能力,而不論其影響方式是利用說服、威脅,或明日張膽的訴諸武力?!备鶕@一觀點,他在80年代初對綜合國力進行系統(tǒng)的定量比較和分析,認為綜合國力分為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兩部分,這兩部分可以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一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測算綜合國力的方程為:
PP=(C+E+M)×(S+W),即綜合國力為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乘積。
式中:PP是指現(xiàn)實的國力而不是潛力;C(Criti-cdMass)為基本實體,E(EconomicCapability)為經濟實力,M(MilitaryCapability)為軍事實力,S(Strate-SicPurpose)是指精神力量包括戰(zhàn)略目標,W(WiNt。PursueNationalStrategy)為追求國家戰(zhàn)略的意志。
各要素的指標體系和所規(guī)定的標準得分如表1所示:
指標合成的方法是:(1)物質要素的各指標,將數值最大的國家或美國計標準分,其他國家則按它與標準國的比例計分,例如國民生產總值美國為最大值,計100分,則某一國家(gNP得分二(某一國GNP/美國GNP)X100分。(2)將要素內各指標的計分進行加總,分別得出C、E、M的總計分。(3)計算物質要素的總得分即C+E+M。(4)精神要素中的S和W,按專家評定的方法,估算系數,一些國家可能大于1,另一些國家可能會小于1。(5)最后按國力方程,計算各國國力的最后得分值,并以此進行各國綜合國力大小的排序。
顯而易見,克萊因認為綜合國力是一國強制另一國服從自己利益和意志的能力,并且把人口、土地、軍事實力作為評估的主要內容。這是一種從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出發(fā)的評價體系。
克萊因按照他的“綜合國力方程”計算并對世界上幾個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排序,如表2所示:
按照克萊因的“國力方程”評估,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基本實體(人口+領土)測算的中國國力,位于前蘇聯(lián)、美國、巴西之后,位居世界第4位;以經濟實力測算的中國國力,次于美國、前蘇聯(lián)、前西德、法國、加拿大、日本、居世界第7位;以軍事實力計算的國力,僅次于前蘇聯(lián)、美國,是世界第三軍事大國;以基本實體、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加總之后計算的國力,也僅次于前蘇聯(lián)、美國,居世界第3位;以國力方程最終評估的綜合國力,排在前蘇聯(lián)、美、巴(西)、前西德、日、澳之后,居世界第7位?!薄?/p>
克萊因對綜合國力的評估方法,在指標體系、定量分析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對以后的有關綜合國力的定量研究有著很大的影響,迄今為止,不少學者所提出的綜合國力評估公式,仍未完全脫離它的計算模式。但克萊因模型由于其創(chuàng)立的歷史背景及創(chuàng)立目的限制,該模型在很多方面的缺陷也是值得探討的。
三、克萊因模型的缺陷性分析
(一)研究綜合國力的目的具有明顯的片面性。他在《80年代的世界國力趨勢與美國對外政策》中毫不隱諱地說:“有關國力的研究,即是對發(fā)動戰(zhàn)爭的能力的一種研究。”“最重要的事是如何去認清國家目標并研判能否達成此等目標。”他在該書最后一章中,為美國政府獻策:為稱霸全球,必須建立“三洋大聯(lián)盟”……他還宣稱,該三洋大聯(lián)盟之使命,是結合彼此的海軍實力,用空軍戰(zhàn)力予以支援,確保各盟國之間海運貿易航路的安全??巳R因強調,此聯(lián)盟并非旨在對付蘇聯(lián)集團,他認為只要這些由國家以如此方式團結一致,并確保經濟的不斷繁榮進步,自可促使社會主義制度“趨于瓦解”。可見,克萊因研究國力的目的是為美國和西方的“強權政治”服務的。而我們研究綜合國力論的目的,是為了把國力學引入科學境界,為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尋求科學的對策,促進國家經濟、科技、文化教育、政治、軍事、社會等協(xié)調發(fā)展,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們認為“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生存與發(fā)展所擁有全部實力——物質力和精神力及其對國際影響力的合力?!?/p>
(二)忽視了“科學技術力量”這一重要因素?!翱茖W,是指‘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夹g,‘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fā)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编囆∑酵菊f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將推動社會發(fā)展,使世界發(fā)生深刻變革。優(yōu)先掌握科學技術者,在未來綜合國力競爭中將居于領先地位??茖W技術是經濟發(fā)展的強大動力??茖W技術的進步已經成為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據統(tǒng)計,美國國民經濟從上世紀70年代起,平均每年增長3.5%,其中有1.8%來自新科技進步的貢獻。日本在1965—1970年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實際增長率平均每年為11.6%,其中4.4%是靠科技進步因素取得的。日本90年代的經濟增長,據說有65—70%左右要靠科技進步的力量做貢獻。據世界銀行測算,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發(fā)達國家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為50%,80年代以來則達到70%到80%。世界各國盡管社會制度不同,綜合國力不等,但都選擇了積極開拓高科技發(fā)展道路,匯成了高科技競爭的巨流。高科技是21世紀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未來國際綜合國力較量的總流向是:軍事戰(zhàn)→經濟戰(zhàn)→科技戰(zhàn)。
(三)克萊因公式是靜態(tài)的,即沒有從時間流程變化來估算綜合國力,無法評價同一國家在各不同歷史時期的綜合國力變化狀態(tài)。
綜合國力系統(tǒng)應該是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綜合國力的生成與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一是因為綜合國力系統(tǒng)內的各構成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其中某一要素的變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乃至引起綜合國力系統(tǒng)的整體性變動。例如經濟實力的增強有助于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而軍事力量的增強能夠更好地為經濟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二是因為綜合國力系統(tǒng)及其構成要素的狀態(tài)是隨時間而不斷變化的。
(四)綜合國力評價系統(tǒng)應該是一個對外開放的系統(tǒng),而克萊因的理論模型只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弱國無外交”。要努力發(fā)展經濟和科技,增強綜合國力,開展以實力為后盾的外交。只有這樣,才能增加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說話的份量,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擴大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反過來通過外交可以達到與他國或其他集團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目的,為整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五)過于注重人口數量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忽視了人口的質量問題。
在綜合國力中,人口數量確實占有重要份量。人力資源是資源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數量很少的國家,是很難擠進強國之林的。一定的人口數量是保持國力強大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說是基礎因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就中國而言,1949年,中國的人口數量就居世界之首,然而綜合國力卻排在12個人口遠遠少于中國的國家之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口發(fā)展對經濟發(fā)展具有極大的制約因素。當人口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處于動態(tài)平衡時,人口發(fā)展會有力地促進經濟發(fā)展,當人口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失去平衡,就會造成社會經濟的停滯乃至衰退。比如我國人口基數大,許多經濟指標的總量雖然不低,但在人均占有的指標上強度被明顯地弱化。因此,在克萊茵的國力方程中僅考慮人口總量而不考慮人均量問題,是無法更真實有效地反映一國綜合國力的實際情況的。
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人才的競爭。效率的提高、經濟的增長、依靠人力、依靠人才、依靠教育、依靠人們職業(yè)勞動能力的提高。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人口質量與人口數量相比,顯得更為重要。一個國家的人口質量與該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對于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可用成人識字率和大中小學綜合入學率來表示。由表3可知,2004年我國的教育指數僅排在世界第95位,大大低于許多發(fā)達國家。
另外,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在2001年首次公布了2001年世界主要國家技術成就指數(TAI)評價體系和資料,72個參加評估的國家(地區(qū))技術成就指數平均為0,374。該指數由技術創(chuàng)新、新技術傳播、傳統(tǒng)技術傳播和人類技能等4個方面構成。中國的技術成就指數為0.299,排在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在人類技能培養(yǎng)方面的差距制約著整體技術成就水平的提高。
(六)過于注重資源因素和軍事力量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這些因素對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有影響的,但不是主要因素。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自然資源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逐步降低。比如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但其經濟發(fā)展卻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被人們所利用的原料、材料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不僅有大量自然物質,而且有許多人工合成的物質。
事實說明,在當今,在一個相互依存的核世界里,以軍事實力為中心的國力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像美國這樣一個手拿原子彈的超極大國,在印度支那打了那么多年的戰(zhàn)爭,竟嚇不倒越南這樣一個小國。
(七)沒有把社會體制因素納入其中,S、W系數雖有所涉及,但又含混不清,依據不足。特別是對中國綜合國力的評估中,按克萊因所賦予S、w的涵義及所給的系數,前西德為1.5,日本、巴西為1.4,前蘇聯(lián)和澳大利亞為1.2,而中國僅為0.6,顯然有其偏見,從而大大低估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其戰(zhàn)略目標、國民意志、政府要素、政策水平等要素也很難找到一個客觀統(tǒng)一的估價標準,因而克萊因評分往往帶著各評分人主觀臆斷的偏見。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利用克萊因國力方程評價一國的綜合國力是有失科學性的。而以此作為“中國威脅論”的依據則更是錯誤的,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和統(tǒng)計指標的片面性。
四、新的模型有待提出
(一)增加信息反映因素
信息能力即信息生產力的實現(xiàn)。到20世紀未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使生產要素增添了信息這一新的要素,信息構成了第一生產力。目前世界發(fā)達國家已經由工業(yè)化經濟轉化為信息化經濟,信息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和增強綜合國力的基礎。從國民生產總值這個反映國家實力的綜合指標來看,當今世界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總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產業(yè)創(chuàng)造的。據統(tǒng)計,進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西歐信息產業(yè)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15%,是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qū)GNP年增長速度的3—5倍。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曾在《外交》雜志上撰文指出:一個最出色地領導信息革命的國家,就將比其他國家更強大。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也曾指出:“四個現(xiàn)代化,哪一化也離不開信息化。”
(二)增加人口城市化
如前所述,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大大地降低了許多人均指標的數值,嚴重影響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高。雖然我國自1970年實行計劃生育以來,計劃生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績。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每年出生人數和凈增人數的形勢依然相當嚴重。全面推進人口城市化是控制我國人口高速增長的根本途徑。另外,人口城市化對經濟增長具有線性拉動作用和指數增長型的作用。世界上許多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目前中國城市化率只有32%,美國高達70%。即使到2020年中國城市人口達到50%,仍然低于那時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水平。城市化率的高低也是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五、應對中國威脅論的幾點建議
(一)通過政府外交向世界傳達中國主張和平、不稱霸的思想。
中國的對外政策是和平的對外政策。中國沒有像美國一樣在國際上單邊主義地頻繁使用武力,相反,中國一向致力于采用多邊主義的國際談判方式解決爭端;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通過民間交往讓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
從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到鄭和下西洋,中國從不輸出武力,而是依靠自己文化的感召力同化了一個又一個鄰邦。西方學者早就指出:“中國人統(tǒng)治別人的欲望明顯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那么這個民族就是中國。”這種感召力比日本和蘇聯(lián)都強,它依靠的是一種先進的恒久彌新的文明,遍布全球的華人網絡更為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渠道,應借此向世界推廣具有“和平”特征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
(三)以實際數字反駁中國的崛起不是威脅而是世界的機遇。
從軍事方面看,中國的軍費占GNP的比例,不論從相對指標還是從絕對數值看,中國軍費在世界上均屬低水平之列。中國的軍費開支在世界各大國中是最低的,2004年為2117億元人民幣,約合260億美元,人均只有20美元;美國軍費高達4559億美元,是中國的18倍,美國人均軍費1540美元,是中國的77倍。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中國不謀求世界或地區(qū)霸權,中國不在外派駐軍隊,中國的國防建設不針對任何國家,也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并建議就此早開談判,締結有關國際法律文書,中國進行有關核試驗完全是出于自衛(wèi)和反對核訛詐。
從經濟方面看,①中國距離經濟超級大國其時尚遠。2001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C,DP)與加拿大相當,是美國、歐盟的十分之一。日本的GDP只及美、歐的40%左右,但仍是中國的四倍??梢?,中國遠稱不上是經濟超級大國。按照IMF的預測,到2020年,美國、歐盟的GDP將分別達到20萬億美元左右,日本的GDP仍是美、歐的40%。中國的CDP將達到5萬億美元,但仍低于日本,稱中國為經濟超級大國為時尚早。②西方認為,1997年以來,中國是唯一一個占美、日、歐的市場份額逐年增長的國家,高科技出口增長很快,正逐步把新興工業(yè)化國家淘汰出局,日益主導全球制造業(yè)。事實是中國只是發(fā)達國家進口產品價值鏈上的最后一環(huán)?!薄畯陌l(fā)達國家的進口數值上看,中國的產品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但實際情況是,發(fā)達國家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不是在中國“增值”的,多數產品只是在中國完成組裝、加工。③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和國內產業(yè)結構、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許多國家出口商品的重要市場。1990—2001年,全球的出口增長速度平均為6.3%,中國為14.9%;全球的進口增長速度為6.5%,中國為15.5%,均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從世界各國進口了大量的商品,2001年,中國的進口額已經占世界進口總額的4.3%,2002這個比重還將進一步提高。中國物美價廉的出口商品,使全球范圍內眾多的消費者受益,受到了全世界消費者的喜愛。世界銀行的報告稱,如果從中國以外的國家進口同樣的商品,美國消費者每年需要多付近150億美元的支出。④2002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第一年,中國認真行使權力和兌現(xiàn)承諾,使中國的貿易體制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世貿組織對中國進行的過渡性貿易政策審議結果也給了中國肯定的評價。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正在國際經貿事務中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⑤根據對2002年世界銀行的數據,按照購買力評價法計算,1980—2000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為14%,僅次于美國,居于世界第二位;對于全球貿易和服務增長的貢獻是4.7%,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⑥中國的崛起沒有擠壓了東亞鄰國的生存空間。首先,中國的對外貿易并非超常增長?;仡櫲毡?、四小龍、四小虎經濟起飛階段的貿易增長,從1955到1985年30年間,日本對外貿易占世界貿易的份額增長了4倍,從1965—1995年,四小龍、四小虎對外貿易占世界貿易的份額增長4倍也用了30年,而中國實現(xiàn)同樣幅度的增長用了30年(1970到2000年)。其次,亞洲經濟體的貿易問題不是由中國造成的。觀察東亞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增長率,不難發(fā)現(xiàn),1990年代以來,中國與日本、四小龍、四小虎的貿易增長率一直是十分接近的,只有兩個時間點除外,一個是1998年,一個是2001年。⑦事實上,中國經濟的帶動作用已經非常明顯。據《亞洲華爾街日報》報道,2002年亞洲國家出口出現(xiàn)了顯著復蘇,并非受益于美國經濟復蘇,而是因為中國市場需求的升高。許多東盟國家與地區(qū)對中國的出口激增,但是它們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卻仍然停滯不前,甚至有些萎縮。數據顯示,長期以來,中國就是東盟外貿順差的主要來源國,現(xiàn)在中國甚至已經成為部分亞洲鄰國經濟增長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