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許由與文叔
《左傳·隱公十一年》云:“夫許,大岳之胤也?!睍x代杜預(yù)《春秋世族譜》云:“許國,姜姓,與齊同祖,堯四岳伯夷之后也?!薄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吩唬骸霸S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于許,后以為太岳之嗣,至元公結(jié)為楚所滅,遷于容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薄对托兆搿?、《急就篇·注》中均有相同記述。
在上述文獻中,出現(xiàn)了五個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許由、文叔。他們似乎均為許姓始祖,讓我們逐一予以分析。
(一)炎帝。炎帝神農(nóng)氏是上古時代活動于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lǐng),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為根據(jù)地,以后向東遷徙,活動于今河北中部、河南、山東西部和湖北北部,并在這一地區(qū)和蚩尤部落、黃帝部落發(fā)生了長期的沖突與融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早期的主干部分,炎帝因此和黃帝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這也是中國人至今仍自稱為“炎黃子孫”的原因。炎帝出生并生長于今陜西中部渭水的支流姜水沿岸,因而以地名“姜”為姓?!秶Z·晉語》中引晉大夫司空季子的一段話說:“昔少典娶于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痹S姓出自姜姓,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可視為許姓的遠祖。
(二)許由、四岳、伯夷。許由和伯夷為同一人。“太岳”或稱“四岳”或稱“五岳”,為上古官名,乃上古時期分掌四時、方岳的官,伯夷官任堯時的四岳。上古時期一個官職往往由一個家族世代襲任,許姓的祖上在堯舜時期便世襲擔(dān)任四岳之官。古今論述有:
明代陳霆《兩山墨談》卷十三:“堯讓天下于許由,由非山林逸士也?!蹲髠鳌吩疲涸S,太岳之后。太岳亦即由耳。古者申、呂、許、甫皆四岳之后,《堯典》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遜朕位?!層芍e,或即此也?!?/p>
清代宋翔鳳《尚書略說》:“云八伯者,《尚書·大傳》稱陽伯、儀伯、夏伯、羲伯、秋伯、和伯、冬伯,其一闕焉。鄭注以為陽伯為伯夷掌之……《春秋左氏·隱十一年》:‘夫許,太岳之胤也?!辍?、齊、許同祖,故呂侯訓(xùn)刑,稱伯夷、禹、稷為三后,知太岳定是伯夷也。《墨子·所染篇》、《呂氏春秋·當染篇》并云:‘舜染于許由、伯陽’?!伞c‘夷’、‘夷’與‘陽’并聲之轉(zhuǎn)?!洞髠鳌分柌赌?、《呂》之許由、伯陽,與《書》之伯夷正是一人。伯夷封許,故曰許由。《史記》堯讓天下于許由(本《莊子》),正附會‘咨四岳,巽朕位’之語,百家之言,自由所出?!?/p>
楊寬認為許由、皋陶與伯夷、四岳為一人。(見楊寬《中國上古史導(dǎo)論》第十三篇:《許由、皋陶與伯夷、四岳》,載《古史辨》第七冊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許由,一作許繇,字武仲,一字道開,是上古時代一位高潔之士。相傳堯帝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于箕山下,農(nóng)耕而食;堯帝又讓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愿聽到這些世俗濁言。后世把許由和與他同時代的隱士巢父,并稱為巢由或巢許,用以指代隱居不仕者。堯、舜禪讓的故事,作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為千古美談,許由也因此成為古代隱士中最早名聲顯赫的一位。據(jù)傳他曾做過堯、舜、禹的老師,后人因此亦稱他為“三代宗師”。
因此,可以說,許由(亦即伯夷)是許姓的得姓始祖,他是上古許部落的首領(lǐng),曾經(jīng)作過堯的老師,并曾出任堯時的四岳官、九州長,后辭堯禪讓,歸隱山林,成為中國最早最著名的隱士。他和西周初年許國的開國君主文叔一脈相承。
(三)文叔。西周初年,周武王訪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即許由)的裔孫姜文叔,把他封在許地(今河南許昌東),建立男爵許國,世稱許侯、許文叔,因文叔為姜姓呂氏,故又稱之為姜文叔、呂叔。春秋時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輾轉(zhuǎn)遷徙,于公元前506年遷于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到戰(zhàn)國初,傳至國君元公結(jié)時,被楚國所滅,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名為氏,又形成了一批許姓居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均言許姓是“以國為氏”,即許姓是以許國國名而得姓。由此,則許姓的得姓始祖似為許國的開國之君文叔。有關(guān)文叔的詳細情況史籍缺載,只是據(jù)顏師古《急就篇》“許終古”條下注載:“許氏,許由之后也,太岳之胤,有姜信者,封于許國?!笨芍氖逵置拧5氖鍨榻⒂谖髦艹跄甑脑S國的開國君主,這一點文獻記載并無異辭。
然而,早在許國亡國之前,就有楚臣許偃、許伯以及許人許圍見于《左傳》,更何況前此一千余年的堯舜時代就有許由其人。可見許姓并非全然是在許國亡國之時“以國為氏”而得姓的, 最初應(yīng)是以人名即“許由”之“許”為姓的,加之許由和文叔又一脈相承,因此,可以認為許由為許姓的開姓始祖,而文叔則為許姓的開國始祖。
我們的結(jié)論是:炎帝為許姓的遠祖,許由為許姓的開姓始祖,文叔為許姓的開國始祖。
登封是許姓的祖居地
晉代皇甫謐《高士傳》云:“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碧拼懙旅髟凇肚f子·逍遙游》釋文中也說:“許由,隱人也,隱于箕山。司馬云:潁川陽城人。簡文云:陽城槐里人。李云:字武仲。”許由時代陽城的地望何在?《水經(jīng)》云:“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東南過其縣南?!薄蹲ⅰ吩疲骸皾}水徑其縣故城南。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并于此也?!薄妒辣尽?、《汲郡古文》均言禹都陽城,趙岐《孟子注》曰:“陽城在嵩山下?!薄独ǖ刂尽吩疲骸搬陨皆陉柍俏鞅倍铩!眲t陽城在嵩山之南登封境內(nèi)。1975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成鎮(zhèn)一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工作,根據(jù)出土文物和碳-14測定,登封告成的龍山文化城址就是夏都陽城。因此,堯舜時期許由家居的陽城就在今天登封的告成鎮(zhèn)。至于槐里的具體地望,于史無征,但于今箕山附近尚存南槐、北槐的村名,而告成鎮(zhèn)南十三里處即為箕山,因此,槐里的地望,應(yīng)該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帶。
許由辭堯禪讓又歸隱于箕山,死后亦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許由山。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說:“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因此,許由的出生地、歸隱地、死葬地均在今之登封箕山。
許由在箕山一帶留下了眾多的遺跡和傳說,計有:許由山、許由冢、許由祠、許由闕、許由廟、許由寨、飲???、許由床、手植槐、喂牛槽、拴牛橛、牽牛墟、洗耳泉、洗耳池、棄瓢崖、煙莊、隔子溝、黃城等。司馬遷、嵇康、潘岳、田游巖、宋之問、錢起、胡僧、歐陽修、元好問等歷代名士,都曾登臨箕山,拜謁許由墓,并賦詩抒懷,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和詩篇。
許昌是許姓的祖居地
《國語·周語》云:共工、崇伯鯀用封堵的辦法治水失敗后,大禹繼之治水,改用疏通的方法,取得成功。帝舜非常滿意,就把天下禪讓給他,賜姓為姒,氏為“有夏”;又因四岳佐禹有功,就封四岳為侯伯之國,賜姓為“姜”,氏為“有呂”。
許慎《說文解字》呂部云:“呂,脊骨也,象形。昔太岳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庇帧墩f文解字·敘》云:“太岳佐夏,呂叔作藩,俾侯于許,世祚遺靈?!倍斡癫米⒃唬骸疤溃嘌运脑?,禹封呂侯,呂侯歷夏殷之季而國微,故謂之呂叔。按伯夷歷官虞夏之間,叔重不云伯夷佐禹而云太岳佐夏者,伯夷之功,莫大于治水,明受姓名氏之所由來也。有盛德者,必有百世祀,諒哉!”
按《國語》之意,乃舜封四岳為呂侯,許慎、段玉裁認為是禹封之為呂侯,此處小異。許國的立國者文叔正是四岳的后裔,為姜姓、呂氏,故又稱姜文叔、呂叔。因呂侯之國經(jīng)歷夏、殷兩代,至周初已經(jīng)衰微,所以周武王復(fù)封文叔于許以延續(xù)四岳的國祚。關(guān)于這一點,《春秋氏族譜》、《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均言之鑿鑿。這里《國語》所言的四岳及許慎所說的太岳均指伯夷。因此許國的淵源可以由周初的文叔上溯到虞夏之際的伯夷。
那么,伯夷所封的呂侯之國在何處?伯夷的封國,我們認為在許,即今之許昌一帶,其證有三:
其一,《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呂尚)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边@里的呂即是甫,《尚書·呂刑》在《禮記·表記》中引作《甫刑》是其證;甫通圃,圃有繁茂之意。甫與許音近義通,故亦可通用。許田又作甫田、圃田,是其證。許同莘《許國史地考證》云:“其后申既不祀,呂亦中衰,又其后名呂曰甫,或曰許,猶殷之名商,唐之名晉也。東遷以后,呂甫之名漸微,專以許名。”(《東方雜志》第41卷第18號)則呂、甫、許相通,呂即許也。
其二,商代甲骨文中多處出現(xiàn)舞侯、舞地、舞族。據(jù)鄭杰祥先生考證,“舞”即“鄢”,亦即“許”,舞地即今許昌市東北四十里的古許昌城。(鄭杰祥:《商代地理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既然文叔受封于周初,那么商代卜辭中所載的“舞侯”,亦即“許侯”不能指文叔。又《說文解字》條下云:“,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即許,因甫、呂、許相通,因此,我們推測,卜辭中的侯當是伯夷當初始封的呂侯之國在商代的延續(xù),今許昌南有舞陽縣,當是甫侯所封之“”與商代的“舞侯”之國在地名上的遺存。既然商代的舞侯之國在許地,則伯夷的呂侯之國亦當在許地。
其三,《詩經(jīng)·大雅·嵩高》云:“嵩高維岳,峻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币馑际钦f:從高聳入云的嵩山上降下神靈來,生出甫和申,后來發(fā)展成兩個國家。甫即呂,《詩經(jīng)》此處的甫當指伯夷的封國。一般認為呂國在今南陽西,我們認為伯夷受封的呂侯之國最初位于嵩山一帶,后來姜姓諸侯助周滅商后,呂國與申國便南遷到南陽一帶,為周朝鎮(zhèn)守二南,防止南蠻的騷擾。
綜上所述可以認定,西周初年呂文叔受封于許地的許國,其前身就是許由受封于許地的呂侯之國。
許由與許昌的緊密關(guān)系不僅從文獻中可以得到證明,而且還可以從存留至今有關(guān)許由的遺跡遺物中得到確證。據(jù)曹一新《許由、許姓與許昌》一文載:“許昌地區(qū)流傳著不少關(guān)于許由的故事,還有很多以他的姓名或事跡命名的地方。禹州市城東15里潁水旁有許由臺,城北部石橋里也有許由廟。許昌市區(qū)西北七里店有許由掛瓢處。鄢陵縣城西11公里陳化店鄉(xiāng)有許由村,村內(nèi)有許由寨,村西有許由冢,冢前有許由寺,今存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許由寺公德碑》一通。許昌市各縣有23個村由許姓命名……這些村所有許姓居民都是許由的后裔?!保ā吨兄萁窆拧?992年中原尋根專輯)
登封和許昌均是許姓的祖居地
據(jù)《后漢書·郡國志》記載,許縣(即許昌)與陽城(即登封)同屬潁川郡。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許氏初修族譜序》中說:“按許氏,自由隱許,遂以為姓。今許州箕山有由所葬之處,即其地也?!睆纳鲜鑫墨I可以看出“許昌”和“陽城”、“許州”和“箕山”在古代均屬同一個行政區(qū)劃,其間的關(guān)系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
許由生活的堯舜時代,相當于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時期,此時的生產(chǎn)力低下,生產(chǎn)活動仍處于刀耕火種的原始農(nóng)業(yè)時期,雖然以農(nóng)業(yè)為主,還需要采集、漁獵作為輔助。人們?yōu)榱藢ふ腋玫牟杉蜐O獵場所而不斷遷徙。許部落發(fā)源于登封箕山、嵩山一帶,為了尋求更為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在許由的帶領(lǐng)下,他們來到了今天的許昌一帶,因為這里土地肥沃,草木豐茂,就在這一帶定居下來。
關(guān)于這一點,郭沫若有簡要的論述:“四岳是姜姓,后來發(fā)展為四個分支,即齊、呂、申、許?!S、太岳之胤’,在今河南許昌縣。傳說許姓的始祖許由,居潁水之陽,在今河南登封縣。司馬遷說:‘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也在這個地方。后來的許國應(yīng)該是從這里遷去的?!?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許昌縣的許田,傳說為許由耕種之所,在許田的附近發(fā)現(xiàn)有屬于龍山文化的射鹿臺遺址,面積1500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發(fā)現(xiàn)有白灰面房基。此外在許昌一帶還發(fā)現(xiàn)有謝莊遺址、寺臺廟遺址、崗于遺址等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時代與堯舜時代相當,因此,這些遺址大概就是許由及許部落的遺存。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所許由與許氏文化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