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是近代的一種兒童玩具,屬于鼓類。但其樣式與一般的鼓略有不同,它那兩面蒙有皮革的圓形鼓身中間豎貫有一長柄,鼓身兩側(cè)各固定有一短繩,繩端系綴小珠,當(dāng)轉(zhuǎn)搖豎柄時,鼓身兩側(cè)的繩珠便反復(fù)甩動擊打鼓面而發(fā)出聲響,頗有情趣。因此撥浪鼓常常成為母親哄逗嬰幼兒的用具或兒童自娛自樂的玩具。
鼓是人類最早發(fā)明的樂器之一,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六千年前的華夏社會彩陶文化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鼓,在商代殷墟甲骨卜辭中更是多見“鼓”字。而撥浪鼓,古代叫鼗鼓,在上古時寫作“鼓”或“鼗牢”。撥浪鼓由來已久,遠(yuǎn)在《詩經(jīng)·周頌》中即有“應(yīng)田縣(懸)鼓,磬圉”的記載?!吨芏Y·春官》中有“小師掌教鼓、鼗、、、塤、簫、管、弦、歌”語。漢代鄭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p>
撥浪鼓在遠(yuǎn)古部族時期就已經(jīng)被制造出來。據(jù)宋代高承《事物紀(jì)原·樂舞聲歌部·鼗》:“《呂氏春秋》曰:帝嚳使垂作鼗。《通歷》曰:帝嚳平共工之亂,作鼗?!?/p>
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墓南壁壁畫中,墓主人前有一個頭戴黑幘的男子,一手高搖撥浪鼓,一手執(zhí)一細(xì)棒,正在指揮后側(cè)的樂隊為墓主人演奏(圖1)。又如酒泉西溝村魏晉畫像磚墓墓室西壁的一塊畫像磚上,前畫一戴白幘、騎灰馬、手持長矛的騎卒,后一人騎白花馬,一手舉撥浪鼓搖動,一手執(zhí)鼓槌敲擊置于腰腹間的扁平圓鼓,身旁題有“鼓史”二字(圖 2)??梢?,這種邊搖撥浪鼓邊擊圓鼓的騎馬樂工當(dāng)時被稱為“鼓史”。
敦煌壁畫所繪撥浪鼓甚多,最早出現(xiàn)在北周第290窟東壁,有一身飛天左手舉搖撥浪鼓,所持撥浪鼓構(gòu)造簡單,桿上只有一面小鼓,桿頂端飄著纓穗(圖3)。這一形狀和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撥浪鼓基本接近,只是現(xiàn)在的撥浪鼓桿頂上沒有飄著的纓穗。
撥浪鼓在敦煌壁畫中多表現(xiàn)在樂舞場面中作為伴奏樂器出現(xiàn),在演奏方式上,撥浪鼓一般與雞婁鼓配合使用,具體為左手舉搖撥浪鼓,左臂夾雞婁鼓,右手持槌敲擊,如莫高窟盛唐第45窟北壁《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坐在方毯上演奏的樂伎便是左手舉搖撥浪鼓,左臂夾雞婁鼓,右手持槌敲擊。所持撥浪鼓均為二枚小鼓,柄上端的小鼓面向外,下端的小鼓是鼓身在外,二鼓一凹一凸,鼓面上的雙耳彈丸都清晰地顯露在外。此圖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古代撥浪鼓和雞婁鼓并奏的情形。又如莫高窟盛唐第148窟東壁北側(cè)《藥師經(jīng)變》中一樂伎左手舉搖撥浪鼓,左臂夾雞婁鼓伴奏,右手持槌敲擊。其中撥浪鼓均為二枚小鼓,柄上端的小鼓面向外,鼓面一圈由黑點裝飾,由橘黃色作底,鼓的內(nèi)圓是白色的。下端的小鼓是鼓身在外,二鼓一凹一凸,非常精致(圖4)。
也有右手舉撥浪鼓,右臂夾雞婁鼓,左手持槌敲擊的,如莫高窟盛唐第172窟南壁《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樂隊左側(cè)的一樂伎右手舉搖撥浪鼓,右臂夾雞婁鼓,左手持槌敲擊伴奏。撥浪鼓均為二枚小鼓,柄上端的小鼓鼓身向外,下端的小鼓是鼓面向外。
也有無人演奏的,如盛唐第172窟北壁,撥浪鼓形似一黑灰色的葫蘆,兩小鼓間有飄帶作裝飾,柄為赭紅色。不鼓自鳴的撥浪鼓和雞婁鼓,同時出現(xiàn)在空中飄飛(圖5)。
值得注意的,是莫高窟中唐第112窟北壁西側(cè)《報恩經(jīng)變》和南壁東側(cè)《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均有樂伎左手舉搖撥浪鼓,左臂夾雞婁鼓伴奏,用右手擊鼓發(fā)音。但北壁西側(cè)《報恩經(jīng)變》中的樂伎左手握一由兩小鼓組成的撥浪鼓,上一小鼓鼓身向外,且裝飾有黑色花紋,下一小鼓鼓面向外,鼓面呈赭紅色,兩個小鼓上各有雙耳彈丸,柄為黑色,兩小鼓呈垂直狀,看上去非常精致。右手似握鼓槌狀,而南壁東側(cè)《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的樂伎右手卻五指張開作拍擊狀(圖6)。
撥浪鼓同時也出現(xiàn)在出行圖中,如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北壁《宋國夫人出行圖》中的樂隊中就有持撥浪鼓的。在五代第100窟北壁,回鶻公主出行圖中的馬上樂隊中也有持撥浪鼓的。由此說明撥浪鼓在當(dāng)時不但流行于宮廷樂舞,也流行于貴族官員出行時的樂隊中(經(jīng)變畫中的樂舞圖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宮廷生活),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
撥浪鼓也較多地出現(xiàn)在天空中的飛天行列中,如前述莫高窟北周第290窟東壁有一身左手舉搖撥浪鼓的飛天,又如榆林窟宋代第15窟窟頂南披的一身飛天樂伎,高髻寶冠,面豐身長,高鼻細(xì)眼,其雙手共持一個撥浪鼓,柄上小鼓一大一小兩面并列,采用線描的形式把撥浪鼓畫得十分夸張,鼓身造型似腰鼓,上飾有云紋(圖7)。又如莫高窟西夏第353窟窟頂北披的一身飛天樂伎具有黨項民族相貌,面豐圓,寬額大腮,長眉細(xì)眼。在波狀卷云紋襯托下,飛天樂伎在空中飄飛,右手持撥浪鼓,由大小相等的二鼓組成,鼓身為肉色,均繪有圖案,鼓面為黑色,大概是變色所致。
持撥浪鼓的形式除了只用左手或右手持搖外,也有左、右手各持搖一個撥浪鼓的,如榆林窟西夏第3窟南壁《西方凈土變》中,舞伎右側(cè)前方的一位樂伎便左、右手各持搖一個撥浪鼓,均由三小鼓組成,上下兩鼓均為鼓身向外,中間的小鼓鼓面向外,鼓上的彈丸清晰可見,三面小鼓搖動時一起發(fā)聲。而此處的撥浪鼓還是作為樂器伴奏在畫面中出現(xiàn)的(圖8)。
在南宋蘇漢臣所作《五瑞圖》中,童子手中的撥浪鼓應(yīng)是以玩具的形式出現(xiàn)。五童子或戴面具、或涂面,聚集行大儺舞,其中一人雙手各持一個撥浪鼓。右手持鼓舉至額頭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兩只撥浪鼓相同,都是兩層鼓。上面的小鼓扁而圓,下面的鼓長而類似腰鼓。鼓面彩繪花紋;長鼓的鼓身鑲有小花,非常精致美觀(圖9)。
另外,在榆林窟西夏第3窟《千手千眼觀音變》中,觀音一只手中也持有一個撥浪鼓,由三個小鼓組成,上下兩小鼓均為鼓身向外,中一小鼓鼓面向外,鼓的造型長似腰鼓,鼓身繪有花紋,鼓柄上裝飾有飄帶,這些裝飾,增加了撥浪鼓的審美特色,從視覺效果上強化了這種樂器具有玩具的娛樂特征(圖10)。《千手千眼觀音變》是最能反映人們生活需要的壁畫,由此可見撥浪鼓在當(dāng)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南宋李嵩的《貨郎圖》中可以看到兩種類型的撥浪鼓:一種鼓形如罐,鼓柄做成葫蘆把,雙耳類似皮條,持柄搖之,皮條抽打鼓面發(fā)聲(圖11a);還有一種四層撥浪鼓,由四個由小漸大的小鼓,逐個疊摞在一起,相間轉(zhuǎn)向90度。每個鼓各有雙耳彈丸,鼓下為光滑適握的葫蘆狀手柄(圖11b)。一般而言,鼓面越大,發(fā)音越低沉,反之發(fā)音越高亢;這里四面小鼓由小漸大,大小不同,搖動時便會發(fā)出高低錯落的音響。
三國東吳僧人康僧會編譯的《六度集經(jīng)》中也記有民間兒童持撥浪鼓玩耍:“側(cè)有一兒,播鼗踴戲,商人復(fù)笑之……播鼗兒者本是牛。牛死,靈魂還為主作子,家以牛皮用貫此鼗。兒今播弄踴躍戲舞,不識此皮是其故體,故笑之耳?!碧拼嘶哿站幾摹兑磺薪?jīng)音義》對這則小故事里的“鼗”釋義為:“徒高反。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者也,旁還自擊。”
在新疆克孜爾第8窟主室券頂西側(cè)菱格因緣故事畫中,繪有一小兒播鼗踴戲的生動畫面:圖中佛右側(cè)跪一裸體小兒,小兒左手舉搖撥浪鼓,掖夾雞婁鼓,右手作擊打鼓狀,佛右手指向小兒,似在解說過去的因緣(圖12)。在克孜爾第186窟主室正壁因緣故事畫中,佛左側(cè)立一小兒,小兒左手上舉撥浪鼓,右手擊打左掖下的雞婁鼓。
克孜爾壁畫中的兩幅小兒播鼗踴戲圖,很有可能描繪的便是《六度集經(jīng)》中所記載的“側(cè)有一兒,播鼗踴戲”的故事,小兒手中的撥浪鼓在這里的功能應(yīng)是兒童的玩具。
綜上所述,撥浪鼓,不管它是樂器還是玩具,在其演變過程中,形態(tài)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歷代繪畫、壁畫、圖案中的撥浪鼓,與今天的撥浪鼓都大同小異。它之所以得以廣泛流傳,主要是它的音響效果與娛樂效果共同發(fā)揮了作用。撥浪鼓可奏出富于變化的響聲,能吸引注意力;造型特點又增強了觀賞性,使兒童能在一種歡快、輕松與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成長,所以深受兒童喜愛。
(作者單位: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