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家聲遠,廬江世澤長”,這是收藏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地方志和家譜中心內(nèi)《廬江何氏大同宗譜》扉頁上的聯(lián)語。它告訴世人:華夏何氏,源于安徽廬江。
何氏起源
《湞陽水木記》(東漢·何著)載:何氏始祖公,原本姓韓,乃戰(zhàn)國時韓國君厘王次子。韓王安時(前238~230年),韓與韓非同秉國政。時秦國日益強大,韓進諫韓王安要嚴加提防,韓王安不從,韓便辭官隱退。秦國相繼并吞六國后,韓攜妻姜氏“遁跡廬江,寓于津要,操舟為業(yè)”。是年,秦始皇出巡到博浪沙(原韓國境內(nèi)),遭遇刺客伏擊,險些喪命。秦始皇懷疑這是韓國殘余貴族所為,于是便下令全國查訪,凡原韓國王室子孫一律斬殺,以絕后患。一日,韓停舟渡口,忽有人來詰詢姓氏。時天寒地凍,韓便手指舟下河水答曰:“此為吾姓”。意思是以水“寒”喻“韓”字,因當時韓不知來人身份,并非有意隱瞞真姓。豈知來人沒有領(lǐng)悟其意,亦指舟下河水追問道:“為河姓?”韓笑應道:“姓氏從人,豈能從水?!庇谑莵砣吮阋院涡沼涗浽趦裕^而離去。事后韓得知前來打聽姓氏之人乃秦始皇所派密探,驚駭之余深為感嘆:“吾家幸免于刀斧者,‘何’字所救,乃天啟也。”于是便改姓為何,名何。并建房造屋,開荒種田,正式定居廬江。
何夫婦育有三子,長子通、次子適、三子遇。到東漢時,何氏已發(fā)展成當?shù)氐耐?。影響較大的有何胤、何求、何點三兄弟,曾先后官至太守,且都“利民革奸,政聲遠播”。但他們又都淡泊名利,先后歸隱,被世人稱為何氏“三高”。如今,何氏家族春節(jié)時門上貼的“三高門第,四友人家”的對聯(lián),即源于此。到南朝時期,何氏宗族人文益盛。經(jīng)學大師何邵公、道學大師何允、玄學(哲學)大師何晏等人,銳意學術(shù)研究,分別著有《公羊墨守》、《周易注》、《論語集解》等傳世,乃至當時有“過江名士數(shù)諸何”之美譽。
唐宋年間,何姓已發(fā)展成為全國大姓。新中國成立后,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相關(guān)資料顯示,何姓在全國大姓中排序第17位。
何氏播遷
2000多年來,廬江何氏歷經(jīng)戰(zhàn)亂、仕宦、戍守、經(jīng)商等,其后裔已遍布全國。尤其在東南沿海及港、澳、臺地區(qū),何姓人口更為繁多。據(jù)《廬江何氏大同宗譜》記載,何氏第一次南遷是西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劉濞等七王謀反,并邀何4世孫叔玉相從,叔玉拒絕參加叛亂并攜全家深夜南逃,徙居荊州桂陽郡(今廣東、湖北交界地),此乃廬江何氏南遷的第一支派。第二次是唐朝末年北方戰(zhàn)亂,何氏亦隨流民南下,流向贛南、閩西和粵北。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百姓們紛紛隨宋室逃渡江南。第四次在明末清初。今福建省閩南東山島上有一何氏家廟,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廟堂正廳有一橫匾,上書“廬江衍派”四字,兩側(cè)有一副楹聯(lián),文曰:“追維固始自唐而宋而明而清千百年來共傳世澤;遠韶廬江由浙及閩及漳及詔四十代后不愧箕裘?!庇纱丝梢姀]江何氏南遷歷史之一斑。
何氏南遷后,又不斷向海外播遷。據(jù)在馬來西亞成立的第一個廬江何氏總會不完全統(tǒng)計,何氏后裔集居萬人以上的國家和地區(qū)有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尼、日本、印度、越南、緬甸、泰國、加拿大、美國、法國等。
據(jù)《臺灣通史》記載:荷蘭人竊據(jù)臺灣時,有一位由閩入臺的何氏后裔何斌,設(shè)法探測臺灣水陸形勢,制成地圖,秘密獻給在福建的鄭成功,為其渡海攻取臺灣、趕走荷蘭人立下頭功。后人有詩贊道:“獻圖成決策,領(lǐng)港率艨艟。臺海升平日,驅(qū)荷第一功?!比缃瘢谂_灣的何氏后裔有數(shù)萬之眾。
(作者單位:廬江縣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