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在前期所做的一切都近乎完美,現(xiàn)代化新營銷手段也運用得當!但TOM最終為自己夢工廠的幻滅輸?shù)谩盁o怨無悔”。
背景
主角——職業(yè)營銷人TOM:在某大型百貨店任職,主要從事促銷活動策劃、廣告策劃、公關活動等工作,有8年以上的工作經(jīng)歷,與當?shù)孛襟w有著良好的客情關系。TOM一直想將自己在營銷方面的見解完全操作一下,但苦于不可能在任職的百貨店進行操作,所以當看到萬隆百貨的招商簡介后,立即決定利用私人時間進行一次營銷終端實驗。
終端——萬隆百貨:地處D市較繁華地段,主要客群為周圍800米內(nèi)的4所大學的師生,客流量5萬一7萬人。該百貨店共3層,一層為超市,二層為百貨區(qū),三層為餐飲娛樂區(qū),經(jīng)營面積3000平方米。門前為燒烤廣場,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大批學生在廣場聚會。
品牌A:國際著名化妝品牌的分支品牌uP(非真名),主力產(chǎn)品為彩妝和洗護用品,代言人為臺灣當紅女明星,主力產(chǎn)品價位在60~80元,品牌主力客群定位為18~25歲年輕女性。
品牌B:國內(nèi)品牌,知名度一般,在D市各大超市均有零售,市場認知度尚可,主力產(chǎn)品價位在15~30元,客群定位為20~30歲年輕女性。
聯(lián)營制度:因萬隆百貨屬小型百貨店,其經(jīng)營方式較靈活,化妝品供應商需保證每節(jié)柜臺(1.5m)每年銷售額24000元,其中20%交給商場,但需要在上柜前一次性交納,銷售額超過24000元部分商場15%扣點,無其他費用,賬期為15天,供應商無需開發(fā)票即可結款。
操 作
經(jīng)過緊張的籌備,TOM很快在萬隆百貨以9600元簽訂了A、B兩個品牌的聯(lián)銷經(jīng)營權,并聘用了一名營業(yè)員開始銷售。
TOM不愧是職業(yè)營銷人,加之操作大型百貨的豐富經(jīng)驗,在開業(yè)之前,就制定了系列營銷計劃——
品牌搭配:A品牌(即UP)是國際著名品牌,具有廣泛的知名度,TOM憑借自己的關系,拿下了uP在萬隆百貨的銷售代理權,市級代理商也同意不會在5000米范圍再出現(xiàn)此品牌的經(jīng)營者。但TOM也擔心A品牌的價格較高,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又找到了B品牌的地級代理商,拿下了B品牌在萬隆百貨的銷售代理,對方同樣承諾在5000米范圍內(nèi)不會出現(xiàn)重復經(jīng)營。A品牌的供貨價較高為六八折扣,B品牌為五八折扣,兩個品牌均免費送貨上門。這樣,憑借A品牌的知名度聚客,以B品牌填補中低端客群的需求空當,TOM的兩個品牌已經(jīng)涵蓋住了高、中、低三個銷售檔次,形成了一張網(wǎng)。
廣告攻略:TOM不會給兩個品牌進行硬性廣告投放。主要是費用太高,投入和產(chǎn)出不成正比。但是,TOM還是借助多年的媒體運作關系,進行了一番炒作。
《大學城》報是惟一全面覆蓋四所大學的報紙,TOM所在的百貨店每年都會在該報上投放廣告,他與該報的主編私交甚好。于是,TOM撰寫了幾篇軟廣告在該報上接二連三的免費刊登。TOM還了解到,本地廣播電臺的《正午音樂網(wǎng)》是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節(jié)目,便迅速與這個欄目合作。開始,TOM準備每天提供一個A品牌的化妝品為獎品,但價格偏高。于是,他購買了A品牌代言人臺灣女明星的CD。每天送出一張,只需10元錢,而且收聽和贈送的對象都是絕對的顧客群。此外,TOM還發(fā)現(xiàn)萬隆的POP十分簡陋,為此他購買了專業(yè)POP架,自己設計了POP版式,然后由廣告公司用“高清像紙”制作完成。
俱樂部營銷:為了吸引固定客群,TOM在開業(yè)前還發(fā)放了一批“會員卡”,其激勵內(nèi)容是折扣享受和積分獲贈品等,很具吸引力。
完美的計劃,一切看似天衣無縫。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運用了各種營銷手段和資源,貨品線高、中、低檔全面覆蓋,加上柜臺處于扶梯口對面,位置也極佳,在開業(yè)初的3天里,TOM的柜臺前人流不斷,每天的銷售額都在600元左右。但好景不長,從第4天開始,人流量不斷減少,銷售額一再遞減,每天不足30元,A品牌更是一件不賣。
TOM認為這是開業(yè)之初的原因,過幾天商場步入經(jīng)營平穩(wěn)期后,一切就會正常。但事與愿違,一個月過后,銷售額依然毫無起色。眼看著其他品牌銷售平穩(wěn),自己的產(chǎn)品卻越來越不盡如人意,TOM再起一輪廣告攻勢,并且8.5折促銷,可就是問的人多.買的人少l又過了兩個月,TOM已經(jīng)完全肯定了此次終端實驗的失敗,便將兩個柜臺全部低價兌出,存貨返廠。
敗 因
在柜臺兌出后,TOM決定探尋一下失敗的原因。萬隆管理人員認為:敗因主要是因為品牌選擇錯誤。A品牌雖然知名度較高,但其價位也較高,完全超出了大學生所能承受的價格范圍;B品牌知名度在學生中太低,雖然價位較低,但認知度同樣低。同樣價位的化妝品在同樓層還有小護士、大寶、丁家宜等,B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無法與這些品牌競爭的。
師生看法:主要是A品牌太貴,雖然對其有好感,但大部分學生還是舍不得購買,即使有一部分高端消費,多數(shù)人也都寧愿乘公交車到大商場去購買,一是大商場價格上相對更有彈性,二是大商場有一些其他促銷活動和贈獎活動;三是退換貨相對更有保證。
TOM感悟:第一,開業(yè)前期沒有對固定消費群體(大學師生)進行市場調(diào)查,不知道目標消費者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品牌?可以承受什么價位?完全沉迷于自己所編織的“貨品線”——以知名帶無名,以高價推低價的想象之中,完全是自己的一廂情愿。很明顯,自己患了嚴重的MARKETINGMYOPIA——營銷近視癥!
第二,自認為只要品牌夠好.貨品夠好,消費者就會購買,對固定消費者消費心理知之太少。
第三,自認為現(xiàn)代營銷手段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相信“廣告萬能論”。
第四,低估了同一樓層其他化妝品品牌的競爭力和消費者的認知度,也低估了其他柜臺供應商的學習能力。因為僅在開業(yè)的第二天,就有品牌購買了與TOM一樣的POP架,制作了更為美觀的POP,也推出了“會員卡”。更有甚者直接找TOM詢問《大學城》報的廣告價格。
作為一個職業(yè)營銷經(jīng)理,我們不得不承認TOM在前期所做的一切都近乎完美,營銷手段也運用得當。但是。無論多知名的品牌,多好的產(chǎn)品,多么先進的營銷手段,都不能脫離最終消費者,他們才是真正實現(xiàn)購買的人。
(編輯:梁弘lh353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