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民晚報》報道,作為上海市一所中國象棋特色學校的清流小學近年來大膽進行教學改革,把象棋引進課堂,參加象棋隊的學生不僅棋藝精湛,而且學習成績也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其中數(shù)學成績高出班級平均分15分之多。參加下棋訓練的學生為什么特別聰明?課題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平時的教學與訓練中,教練嚴格要求學生做到“三思而后行”,他們經(jīng)過思考、運算、記憶,并在頭腦中構(gòu)成各種棋路的圖形,從中選擇最佳方案,這樣的過程,不僅僅是象棋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智力發(fā)展的有效促進。
看了這則報道我深思良久。我也是從學生時期過來的,而且是那種認真學習聽話守規(guī)矩的學生。上小學時課業(yè)不算重,可批斗宣傳憶苦思甜占去了玩的時間;等上了中學,都擠上了考學的快車道,玩,就更是奢望了。現(xiàn)在自己當了教師,“多年媳婦熬成婆”,又全忘了當學生時的心情。玩,離我和學生就更遙遠了。就拿一年一次的春游說吧,這已屬所剩無幾的“合法”游玩了,然而青年教師想去,學校不放心;上年紀的班主任又能避就避。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殷期盼下,在考試分數(shù)各項指標的驅(qū)使下,學生被關(guān)進教室,鎖進校園,只有一個字:學。而“玩”在老師和家長的觀念中從不是個好詞,似乎一玩必喪志,跟洪水猛獸差不多。和家長見面最常說的是:唉,這孩子就是貪玩?!巴妗痹谥袊说男哪恐泻汀皦摹薄ⅰ皼]出息”成了同義語。由于我們的社會文化對“玩”的誤解,孩子的文化環(huán)境被污染,公共生活被剝奪。孩子從小就缺了“玩”這一課。如今,許多孩子放學后,被“關(guān)”在鋼筋混凝土的大樓里,外加一扇防盜門。于是,他們那些應(yīng)該在玩中得到發(fā)育的想像世界慢慢萎縮,他們那些應(yīng)該在玩中得到啟蒙的自我意識一片混沌,他們那些應(yīng)該在玩中養(yǎng)成的道德習慣難以萌發(fā),他們那些應(yīng)該在玩中得到磨礪的社會能力委靡不振……
可“玩”真的那么可怕嗎?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所有孩子在嘗試和掌握新概念、新技能和新經(jīng)驗時,都離不開玩。玩有助于拓展知識面,加強孩子作為學習者的意識。玩的過程中,孩子會獲得正確處理各種社會交往、情感和智力方面問題的新辦法,還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來控制和辨別事物,做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力所不能及的事,體驗自身的力量,增強自信心,有助于他們樹立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是我們的孩子不想玩,不會玩嗎?我看主要是在我們的觀念上,把“玩”和“學”對立起來,因而把“玩”排斥在學生生活學習之外。這樣的結(jié)果會使一部分“聽話”的學生成了書呆子。但不要忘記娛樂是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且不說玩是人類的天性,也不說諸如音樂、舞蹈甚至科學研究(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就是受了撲克的啟發(fā)而誕生的)都有游戲的功勞,單就今天教育改革下“愉快教育”“素質(zhì)教育”的倡導也要求我們應(yīng)該對“玩”有個觀念上的修正與更新。對玩不要忌如洪水猛獸視如惡習瘟疫,而要區(qū)別對待研究利用。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玩耍中培養(yǎng)興趣提高素質(zhì),何樂而不為?
是該為“玩”正名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