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到一張六十年代中期大女兒小時候在西雙版納的照片。穿著打補丁的褲子,獨自站在景洪荒涼的街頭,孤獨而又憂傷??粗掌唤貞浧鹉切┢D辛、難忘的歲月。
那時是所謂的“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期。天災(zāi)人禍弄得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到處有人因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而死亡。好在我工作的西雙版納大自然的賜予很慷慨,房前屋后栽瓜種果,再養(yǎng)上一兩只雞,便可把水腫病拒之門外。卻也只能勉強提供身體每日最起碼的卡路里而已,對正在長身體的孩子是遠遠不夠的。那時機關(guān)食堂偶然吃一次紅燒肉,便會成為奔走相告的特大喜訊??粗⒆咏蚪蛴形兜匕岩环萑獬詡€碗底朝天,心里說不出是高興還是難過。偏偏這孩子從昆明到景洪后不知是水土或營養(yǎng)關(guān)系,兩腿內(nèi)側(cè)長了大片濕疹,又癢又疼,還流黃水??蓱z她每天還要一拐一拐地上幼兒園。我和她母親曾找了很多藥,擦了都不管用。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糠油外用可以治濕疹。介紹這藥的同志還講了怎么把粗糠燒成糠油的辦法:下面用火把粗糠點著緩緩焚燒,上面扣個瓷碗,糠油便會慢慢在瓷碗上凝聚,再收集起來供擦用。一大堆粗糠焚燒后所得也不過10毫升左右。好在離我家不遠就是一個小碾米廠,想來找點糠不會有問題。孰料困難時期,糧食奇缺,碾米廠每周才加工一次,第一次去問,說星期天才碾米,星期天去了,又說被人買光了。于是第二個星期一早聽到機器響便匆匆趕去,碾米機房前早已排了一長串籮筐、麻袋和人,有各機關(guān)食堂養(yǎng)豬的炊事員,有附近寨子里的傣族婦女,最后一個,還要用小掃把把機器上的一點點粗糠也打掃得干干凈凈帶走。真沒想到災(zāi)荒年月,一點點粗糠也如此緊俏。開機器的說,只有再過一個星期來排隊了。這一次我天不亮就起床,半路偏偏又碰上熱帶陣雨,淋得渾身濕透。所幸總算弄到一小袋,回來興沖沖如法炮制,黃昏時果有所獲。又摸到雞窩里撥了根大公雞的翎毛,用它蘸著糠油輕輕抹在女兒的腿上。此物也還真管用,堅持用了一段時間,女兒的濕疹居然好了,但易復(fù)發(fā),于是很長一段時間凌晨去弄粗糠就成了常事。我又向一位醫(yī)生朋友打聽如何根治?回答是,濕疹病因尚不清楚,不過讓孩子吃好一點,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肯定有好處。那種年代能吃好?不準(zhǔn)開設(shè)農(nóng)貿(mào)市場,“割資本主義尾巴”還限定農(nóng)民養(yǎng)雞的數(shù)目,便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啊,何況妻和我的工資加在一起總數(shù)也才百把塊錢,四口之家的衣食全靠這微薄的收入。咋辦?忽一日晚見妻所在單位的老彭背一支汽槍郊外歸來,一個挎包裝滿獵獲的各種野鳥,他告訴我,他就是靠這補充全家的肉食。吃不完的腌制曬干后有油用油炸,無油用火烤,香得很。當(dāng)時這確是解決孩子動物蛋白不足的好辦法。第二天,把存折里本計劃寄回老家的錢狠心取出,幾十塊買了支高壓汽槍,此后一到節(jié)假日便和老彭進山打鳥去了。一般打到的是一種叫“黑頭公”的鳥兒,運氣好時還能打到斑鳩。妻的老外婆是烹飪高手,或清蒸、或紅燒、或油炸、或火烤,弄得很好吃。女兒可能已經(jīng)忘了吃這些小鳥的事,我卻始終記住她在舉國饑餓時期吃到肉食時那津津有味的饞相,因為那種做父親的愉悅感到今仍覺得鮮,使我非常滿足。這也許是哺乳動物的原始情愫吧。
那些年,我少說為解決孩子的肉類蛋白來源獵殺了上百只鳥兒。這種獵殺鳥兒的行為后來幾乎成了一種惡習(xí)卻渾然不覺。一段時期,我非常珍惜我那支高壓汽槍,經(jīng)常把它擦得锃亮。別看它射出的只是一粒小鉛子兒,50公尺之內(nèi)還是很有殺傷力的。我甚至還用這支汽槍打死過一條狗。也是一種本能吧——為保護我的女兒不受傷害。
那是鄰居家的一條大黃狗。當(dāng)時大家住的都是平房,大院里或豎或橫全是路。女兒上幼兒園,近道就得走養(yǎng)狗人家門口經(jīng)過。那狗也忒怪,正是女兒害濕疹走路不便時特別兇,見到孩子就追,好幾次不是主人吼住就差點傷人。有天孩子中午放學(xué)時又尖聲叫著朝家里跑,大黃狗緊追后面不舍。當(dāng)時我手里正拿著那支汽槍,眼看就要追上我的女兒,無名怒火讓我朝追來的狗舉起槍,略一瞄準(zhǔn)便擊發(fā),本想只打它的前腿,教訓(xùn)教訓(xùn)它,不想跑動的狗讓目標(biāo)偏移,小小的一粒汽槍子兒竟然比仔細瞄準(zhǔn)還要準(zhǔn)確,“叭”一聲穿過肋間軟組織正中心臟,我只聽那大黃狗輕輕地哼了一聲便往回跑了,此后再也聽不到聲音,下午聽說鄰居的這條強壯的大狗死在家門口,主人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又聽說他家還有一窩小狗,被我打死的是狗媽媽或狗爸爸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條狗和我一樣也是出于一種動物本能;它要保護它的幼仔,把可能的危險驅(qū)趕出領(lǐng)地,這便是女兒每次過他家門口都要挨狗追的道理。
哺乳動物哺育和保護幼仔是一種本能,一種天職。認(rèn)識到這一點是我?guī)е@支汽槍到五七干校以后的某一個假日。當(dāng)我用這支汽槍又一次獵殺了一只罕見的美麗的鳥兒,看到它從高空墜落地上嘴里仍叼著一枚野漿果不放時,我馬上意識到鳥巢中那喳喳待哺的小鳥,想到此前被我射殺的那些鳥兒,甚至還想到被這支汽槍打死的我一生中殺死的最大的動物——鄰居家的那條狗,我的心臟仿佛縮作一團。
幾天后我毅然地把我的汽槍處理了。
為了下一代的成長而覓食,為了下一代的安全而守衛(wèi),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這樣的。一個人從呱呱墜地之日起,不是父母哺育你、溫暖你、呵護你,讓你健康成長,爾后又把你從小學(xué)供讀到大學(xué),直到自己就業(yè)能養(yǎng)活自己為止,若沒有父母,恐怕一生下地就得凍餓而死。
我們每個人的一切都是父母親給的。因為父母首先給了我們生命。
然而一代一代的子女總記不清乃至徹底忘記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我就是一個。至今年過花甲,我能記起的就只兩件事:一是每天上學(xué),母親會給我一個包谷粑粑做早點。另一件就是因我背不出《論語》:“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一句而遭罰跪至深夜。但我現(xiàn)在才深深體會到,僅就我記得的這兩件小事均可惠及我的生存:沒有母親的包谷粑粑,我不會成長;沒有父親的嚴(yán)教,我不會有今天的一點點古文底子,更不可能后來愛上文學(xué),到今天能多少寫出幾本小書。
也許,為人父我為自己的女兒做得太少,為人子我又為父母做得太少太少,剩下的便只有回憶只有自責(zé)只有勸年輕人:乘自己年輕,記憶力好的時候,多回憶一下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點一滴吧,須知,沒有父母,世間就不會有你這個人的存在,當(dāng)然也就不會有以后的一切。
這么一想,我們每個人欠父母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做父親的第一次感受
我有兩個女兒。第一個孩子基本是由她外婆在昆明帶大的,出生當(dāng)日,只打了個電報,給孩子取了個名字,那種做父親的苦與樂實際沒有體會到。當(dāng)?shù)膭谛膭诹Φ呢?zé)任和作為一個父親的特殊情感是在我的第二個女兒出生之后才深深體會到的。至今年過花甲,很多往事日益淡忘,唯有這種人生體驗卻仍是那么鮮活,就像是昨天的事一樣。上了歲數(shù),似乎還能從中悟出些道理。
那是“文革”中的1970年。當(dāng)時云南通海一帶地震,死了不少人,天災(zāi)人禍,就遠在西雙版納也難幸免,小震了一兩次就搞得人心惶惶,當(dāng)時傳言思茅一帶還會有大震,各單位開始搭地震棚,偏偏妻子快要分娩,雖然州醫(yī)院院子里已經(jīng)蓋了一些簡易的住院病房,包括產(chǎn)科,但“坐月子”期間肯定還得住在家里。那種磚木結(jié)構(gòu)的小平房最不保險,沒準(zhǔn)5級地震房子就倒了。算算妻子的預(yù)產(chǎn)期還有半個月,不能讓她在擔(dān)驚受怕中坐月子。這個地震棚子怎么也要蓋。要是預(yù)產(chǎn)期提前呢?得馬上動手!
那個時候的西雙版納,家家房前屋后都是空地,滿山的野生竹子和茅草就是建筑材料,蓋這種小茅草房子無非就是房前屋后平出一塊地基,上山砍幾十棵竹子,街子天上街跟山上下來的愛尼人買幾百張草排。所謂“草排”,即把山上的茅草一束束編扎在約一米長的竹棍上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用以蓋屋頂。這草排街子天能買到。此外,就是竹子了。柱、梁、椽子、籬笆全用竹子,這得自己上山砍,很辛苦!這些準(zhǔn)備好之后,一個十幾平米的簡易小茅草棚花一天時間也就蓋好了。一般用做廚房,寬敞漂亮點的還可以住人。
蓋房也不用請工。同事、鄰里之間相互幫助,連餐便飯都不興吃。主人準(zhǔn)備一包煙,幾杯茶即可。那時人的心態(tài)也純凈得有如那時的生態(tài)。無所謂朋友,大家都是“同志”。于是把這打算和幾個同志一說,回答很干脆:把料子準(zhǔn)備好,哪天動手,打個招呼。
我決定先上山砍竹子。鄰居老黃,一個河南轉(zhuǎn)業(yè)軍人。原先天天食堂打飯吃,不習(xí)慣吃米飯,媳婦從河南來,便想自己開伙,因此,也打算蓋個小伙房。兩個人一商量,第二天一早就到瀾滄江對岸的三達山砍竹子。這老黃人不錯,就是不知道哪來那么多瞌睡,凡工作、學(xué)習(xí),閑坐隨時隨地,不到一分鐘便打起瞌睡來,不知誰悄悄給他取了個綽號叫“瘟雞”。我原先想請本地的民族干部,到哪里砍?砍哪種竹子?他們最懂行。但這種上山的事一般都是雙方都要上山砍竹子才結(jié)伴而行,互相幫助,平時難得請到人干這種重活,只有“瘟雞”和我,可他能幫助我嗎?我,一個體重只有50公斤的文弱書生,以前雖也參加過機關(guān)干部的勞動,也無非挖地種菜,下鄉(xiāng)幫農(nóng)民春耕秋收,絕非上山砍竹子可比。可不砍又怎么辦?真希望有個膀大腰圓、朝氣蓬勃的小伙子同行,偏偏這位又是成天蔫癟癟的。
現(xiàn)在回憶起來,那確實是我一生中最為艱辛的一次體力勞動了。想想30度以上的酷暑一連干12個小時。幾乎要了半條命!
凌晨六點不到,老黃就來叫我。他為營造自己的小家顯得非??簥^,難得的好精神。我們各自帶了一壺水,一盒冷飯,一把大砍刀,推著頭天晚上從機關(guān)食堂借來的一張平板手推車出發(fā)了。過了瀾滄江大橋開始登山,順著公路走出十來公里,按事先打聽到的地點,在一條小溪邊把小推車鎖在路旁的樹上,便進山了。當(dāng)?shù)氐拿褡甯刹扛嬖V我們,沿溪而上,再走個把小時,山溪兩側(cè)的山坡上就是一蓬蓬野生的竹子,有空心的,有實心的,空心的粗大,用來做柱、做梁;實心的細小,用做椽子。進了山箐,小溪兩側(cè)全是陡坡,沒有路。這條山溪便是路。踩著那些布滿青苔又滑溜又崢嶸的礁石步履艱難,一不小心就摔到水里,淹不死,卻會碰得一身青紫。我們相互牽扶著跌跌撞撞逆溪而上,慢慢的山溪兩邊的山坡上樹木越來越多,再往前走,果然是一叢叢竹子,長得滿山滿谷。時朦朦晨霧漸漸凝成一片片白云飄向藍天,露出被霧水浸潤一夜的葉片在金色的陽光下如翡翠般晶瑩,各種不知名的鳥兒在枝葉間曬著它們的翅膀,歡樂地啁啾不止。滿山淺綠色的空氣很提神,老黃一個呵欠都沒打。我們坐在礁石上略事休息,喝了口水,決定乘天涼,先趕緊砍下竹子??纯幢?,十點多,估計最多下午四點可以收工。山陡無路,手腳并用爬上山,選定一蓬竹子舉刀便砍,本以為砍斷一棵扯下來就完事,誰知這野生毛竹絕非壩子里的鳳尾竹可比,一蓬竹子沒幾根,上面的枝丫卻橫七豎八相互交織,密不透風(fēng)??硵嘁豢脙扇齻€人用力扯也休想把它和整棚竹子分離。老黃力氣比我大,也無可奈何。一個小時過去,我感到事情的嚴(yán)重性,再不想想辦法,很有可能今天就空手回去,那真是“無面見江東父老”了。
那些一車車把竹子弄回去的人是怎么砍的呢?現(xiàn)在惟一的辦法是,把整蓬竹子全部砍斷,倒下后再一根根削去那些該死的枝丫。就這樣,一口氣干了兩個多小時,兩人總算砍夠了一車。丟下砍刀,才覺得手掌痛,一看,磨起了幾個大血泡。
下一步就得把這幾十根竹子一根根拖下山放到小溪邊,借助溪水沖到公路邊。如是先下山——上山——下山……每次三五根反復(fù)數(shù)次,搬完最后一趟已是全身濕透,張著嘴直喘粗氣。小溪邊一口冷飯、一口冷水草草充饑之后,開始往溪水里放竹子。小溪很窄,水又淺,好在水急,有的水面也還平緩,每次放上五六根,人跟著水走,遇到礁石阻住,用棍子撥正,或一根根抬過去。這往返又是六七趟。等到把全部竹子都搬到公路邊,我的雙腳不由自主地抖起來。絕不是冷,而是累。全身像是散了架似的,一下趴在公路邊再也起不來。瘟雞居然一點不瘟,從始自終沒見他打過一次哈欠,他只是說,別說你們坐辦公室的,就我當(dāng)兵時摸爬滾打也流了不少汗水,都沒這么累過?!安伲 彼恢橇R自己還是罵那一地的竹子。
天漸漸黑下來,我實在起不來了,偶有一輛汽車從旁邊駛過,真希望駕駛員停住幫我們連車帶竹子一塊兒拉到家門口。這自然是想入非非??偛荒馨岩惶斓男羷诤秃顾瓦@么撂下吧?想到地震中倒塌的房屋,想到即將臨產(chǎn)的妻子,只要??跉饩偷煤屠宵S一道把這車竹子運回家。哪怕在路上歇十次,半夜到家也行。在老黃幫助下,好不容易才從地上爬起來,掙扎著又把竹子一根根搬上車,捆好。好在回去是下坡,兩人一左一右控制著車速,不必用力,下到江邊遙望對岸,城里早已萬家燈火。過瀾滄江大橋后又沿公路推了半小時,遠遠地,只見燈火闌珊處妻和老黃的媳婦站在門口等著。這么晚才回家,把她們也急壞了。
第二天渾身痛得起不了床。想到竹子砍來了,房子蓋起來才算完事,得趕快找?guī)讉€同志幫忙,只好又咬著牙起來做點準(zhǔn)備工作,決定星期日開工,爭取一天蓋好。
星期天一大早,請來幫忙的幾個同志都來了,開始“大興土木”。妻子燒一壺開水,沏了幾杯茶,再買上兩包香煙撂著,于是破籬笆的破籬笆,立柱的立柱,上梁的上梁,用的全是我拉回的竹子。整個框架搭好后,開始一片片往上鋪草排,吃晚飯時分,這防震棚總算蓋好了。一間兩隔,外面是個小伙房,搭了個碗架,也是竹子的,里面住人。小茅屋后面還附帶了一間沖涼的地方。算是小“標(biāo)間”了。一切就緒,來幫忙的同志才各自回家吃飯。那時全是這樣,幫人家干活,不吃飯,不收禮,更無紅包之說。約定俗成。不講虛禮。不用客氣。
送走來幫忙的人,我和妻子走進這小茅草房里仔細欣賞。陣陣新竹子和茅草的清香撲面而來,像是山野里那清新的空氣。感覺比在房間里涼快多了。一種成功的喜悅,一種自食其力的得意使我覺得這幾天的辛勞都一下子煙消云散,全化成一種快樂。一種通過自己艱辛努力終于把可能的失敗變成成功的那種快樂。
妻子如期順產(chǎn)。又是我用拉竹子的那張小推車和一個叫“大頭”的妻的好友把她們母女拉回家的。當(dāng)我把她們母女安頓在我自己親手備料、親手蓋好的小茅屋里時,做父親的我那種快樂、驕傲、滿意和長長地舒了口氣的感覺第一次襲來。
小女兒的出身應(yīng)是我第二次為人父,卻是第一次對“做父親”的滋味有深切的感受。我學(xué)會了承擔(dān)一個男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責(zé)任。這個擔(dān)子是你自己選擇了的,就得擔(dān)起來,哪怕它多么沉重。時至今日,我仍可以說1970年那次上山砍竹子蓋地震棚,是我此前和此后再沒有碰到的重體力勞動了。三十多度的高溫,渾身濕透,小腿不由自主打顫的體驗至今記憶猶新。那以后我右腎下垂,是否因人太瘦,重體力勞動時腹壓增加所致亦未可知。
年過花甲,想把自己一生中印象深刻的幾個“最”寫寫。“文革”中蓋地震棚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于我卻是一個“最”。遂有此文。
由此想到每一個人的父母都為自己的子女做了數(shù)不清的事。有的他(她)們說了,有的永遠都沒說。子女只有欠父母的。
欠債總是要還的,可父母已經(jīng)不在了,便只有還給自己的兒女,一代一代,全都是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