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可以讓人笑,讓人哭,讓人癡,甚至可以讓人付出生命。小時候的我,總是幻想著文人的輝煌,訴說著文學的魅力,癡迷著文壇的佳話。長大后的我,對文學的感覺卻在逐漸的變化。當我驚訝地向二十世紀回眸時,我卻發(fā)現(xiàn):一部當代文學史,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部文人傷心史,在當代歷次文學批判運動中,凡是在劫難逃者,受到批判而大倒其霉者,那痛苦,無論是落到名人身上,還是落到非名人身上,傷心的感覺應是差不多的。
當混亂的革命年代過去時,當文學不可避免地由原來的中心位置退居邊緣時,當籠罩在文人頭上的光圈隨之消失時,我卻發(fā)現(xiàn)了文人內心中的寂寞,以及由此帶來的孤獨與幻滅,焦慮與浮躁。
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無事可做,想說話而無話可說,想改變自身這一境況而又改變不了的!那些把自己的全部希望與愛好寄托于文學的人,在世風日下,利益紛爭的年代中,難免會有一種寂寞。寂寞是對人性的緩慢破壞,甚至有時會給人帶來毀滅。
曾以《歌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等報告文學而轟動新時期文壇的老作家徐遲,在1996年12月13日以82歲的高齡跳樓自殺身亡。那一年,我16歲,這讓我那并不太成熟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時隔近10年后的今天,當我專門研究現(xiàn)當代文學時,我卻在徐遲的死亡中領會到了一種深刻的寂寞與幻滅,以及由幻滅所帶來的毀滅。
徐遲顯然敏感地意識到了自己那一代文人的危機,他發(fā)現(xiàn)時代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許多文字如曇花一現(xiàn)而缺乏文學的真正魅力。久經(jīng)沉浮,飽覽人間滄桑的老作家并不甘心,而是以老驥伏櫪的精神努力進行最后的拼搏,他開始積極地學習電腦,他要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向文學領域再次進軍。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他的那部60萬字的長篇新作《江南小鎮(zhèn)》,印數(shù)僅2000冊。由他親手打字、編輯、排版乃至校對的《徐遲文集》,也不過印行1000冊。他曾悲哀地說:“我的書已經(jīng)沒人看了”,這對從事文學事業(yè)一輩子,把自己的絕大部分時間、精力都投入到文學中的人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更殘酷的呢?
詩人、作家的自殺,作為一種文學現(xiàn)象,在古今中外文學史上屢見不鮮,但大多具有明顯可查的原因,或如古代詩人屈原那樣,不忍坐視國家淪喪,以身殉國;或如文革中的老舍、傅雷、聞捷等人那樣,以死抗爭邪惡;或如功成名就的川端康成那樣,苦于靈感枯竭,不忍平庸而棄世。
但新時代作家,詩人的自殺身亡,如海子、方向、戈麥、顧城、胡河清等,其原因卻是眾說紛紜。望著黑夜天空中的北斗星,我卻悟出了這些作家的寂寞與絕望,當生命里充滿了大大小小的爭奪,包括快樂與自由在內,都免不了一番拼斗時,當文學文化失衡并處于邊緣時,對這些真誠的,以文學為生命的作家文人來說,其寂寞絕望就可想而知了。死對他們也許是一種解脫!
文人寂寞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焦慮,浮躁,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急功近利。新時期的中國文壇,表面看來熱熱鬧鬧,異彩紛呈,無論是大作家,小作家,出書的速度是驚人的,甚至有的作家的文集數(shù)以千萬字計。僅以長篇小說來說,每年數(shù)以千計,但真正具有可讀性,能夠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能夠流之于后世,傳之于四方的作品,可謂鳳毛麟角??!因此,不能不承認,時間是最無情的終審法官,任何人,任何事,都得受到它的最終判決。文學更逃不脫時間老人手中的那面篩子,凡經(jīng)不起折騰的作家和作品,早早晚晚都會從篩眼里跌落下去。
這些作家的喧鬧,正是一種寂寞的表現(xiàn),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急功近利。他們總想鬧出點動靜,他們急于想讓自己的作品引起轟動,以排遣自己的寂寞與失望,以逃出某種幻滅的境地。
實際上,一位作家,一生能潛心寫出一部好作品,也就非常了不起了!曹雪芹不過八十回的《紅樓夢》,肖洛霍夫一生的心血幾乎都傾注在了《靜靜的頓河》。英國女作家艾米麗勃朗特也不過一部《呼嘯山莊》,竟也給她帶來了世界的聲譽。那些由于心態(tài)的浮躁,創(chuàng)作過程的急促,不僅使內在的生活挖掘浮光掠影,就連表面的文字都難經(jīng)得起粗略的挑剔,這只能是文人作家的悲哀??!
既然我們選擇了文學,我們就需要甘于寂寞。我們要在寂寞中充實自己,使自己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我們要在寂寞中使自己擁有更加自由的心態(tài),使自己超越浮躁的功利欲求,排除思想禁忌及其他一切非藝術因素的干擾。只有在這種心態(tài)中,我們才能進入一種審美的創(chuàng)作境界。真正成功的作家,往往是那些甘于寂寞,糞土名利的人。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我們穿過名利場,會發(fā)現(xiàn)他們孜孜于文學探索的身影。他們胸無雜念,以一種超脫了名利的自由心態(tài),實現(xiàn)著超越時空的社會價值與自身價值。當紛紜復雜、浮躁喧囂的聲浪過后,人們會發(fā)現(xiàn),在人類的文化史冊上,真正閃射出光彩的,往往多是那些甘于寂寞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