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的出口到底在哪里?作為一名基層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我認為那就是對德育切切實實地重視。
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應該把他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上??墒菍嶋H上一些人對德育的重視只是局限在理論上,出現(xiàn)了一種“理論上越辯越明白,實踐中越做越迷?!钡墓脂F(xiàn)象。德育常常處于一種“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很多時候德育在學校工作中變成可有可無的“擺設”。
直接面對德育對象的是學校、是教師,所以學校和教師的德育任務、德育責任是永遠無法擺脫的。然而,僅靠有關行政部門發(fā)一些文件、召開幾次會議,而沒有具體的德育工作模式,沒有投入相當?shù)臅r間和精力,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學校和教師要面對高考的壓力。高考具有指揮棒的作用,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高考指向哪里,學校工作的重點就奔向哪里。在中學階段: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學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學。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存在重智輕德的教育現(xiàn)象,只能是學校和教師的無奈。
教育行政部門對德育沒有真正重視,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一些方面:
在考核、評價制度上,德育仍然是“軟指標”,仍以學生學習成績衡量教師和學校的教育質(zhì)量,以分數(shù)評價學生發(fā)展好與壞。
在教師獎勵、人事制度上,有些地方只評教學優(yōu)秀獎與骨干教師獎,而不設德育優(yōu)秀或骨干教師獎。即使有像“德育先進工作者”、“優(yōu)秀班主任”、“德育先進集體”這樣的榮譽,仍有“人情面子”或“因評職稱需要而與之”之嫌。在獲得這些榮譽的教師或?qū)W校中,有多少人能說出其在德育工作中的具體事例或?qū)嵖儊?。更有意思的是,因人事編制壓縮,精簡了認為可有可無的德育主任或德育校長崗,增設了總務主任崗,德育工作由總務主任或其他人兼管。
在職稱評定中,德育榮譽的含金量與教學榮譽作用相比,是絕對處于劣勢的地位。
在教師培訓上,極少有教師德育專門培訓,而不像在教學領域,有各種經(jīng)常性的學科教師培訓,還有新課程標準下的校本培訓。
至于德育經(jīng)費,更是少得可憐。
在這樣的情況下,班主任與德育專職教師的積極性也就自然可以想見了。1999年《班主任》雜志曾對北京市的4千余名班主任抽樣調(diào)查表明,約2/3的班主任不愿做班主任,2/3的班主任回答自己沒有品德教學計劃,相當數(shù)量的德育教師“想轉(zhuǎn)行”搞教學,沒有心思鉆研德育業(yè)務。這也就意味著,北京有七、八十萬的孩子是在跟著不愿意干的人學習。北京是這樣,其他省份又能好到哪兒去?由于政策是如此引導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教育界90%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致力于教學事業(yè),而只有另外的10%在從事著被認為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德育事業(yè)。
要改變德育現(xiàn)狀,首先要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切實轉(zhuǎn)變教育觀念,確立全面素質(zhì)教育觀,把學校德育真正放在素質(zhì)教育的首要與核心位置。同時要建立和完善德育政策機制,改革現(xiàn)有的教師獎勵政策、職稱評定制度與人事制度等,以切實保障與激勵教師從事德育工作的積極性。唯有如此,才能打開學校德育的出口,我國的教育才有可能從“教學”的狹窄天地走出來,走向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