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信息爆炸與網絡文化面前,藝術逐漸成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僅是內容,還有形式上的綜合與思維上的綜合,并從形式上的綜合進而實現學科之間的跨越。比如:概念與色彩、藝術與技術、語言表達思維和技術操作思維等。在我的理解中,這樣的教育才是多元的、個性化的,符合現代人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感知和把握現實與想像中的美,將成為藝術學習的重要目標。因此,審美就應該成為教學的獨特風景而不是僅僅駐足于新課程的理念上(“審美是藝術課核心?!薄端囆g課程標準》)。美不是孤立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凸現。
在教學《快樂的時鐘》課時,我嘗試讓學生在多元化的藝術氛圍中自我體驗和探索。
教學目標:1.結合學生的生活已知經驗,讓學生設計鐘表,使他們在審美體驗和動手實踐中感受生活美和創(chuàng)作美。
2.通過學唱歌曲、改編歌詞、體態(tài)律動,讓學生在童話意境中探索藝術、表達心情。
3.通過“時間意義”的首尾呼應,使學生真實地領悟到時間的倏忽而逝,從而產生珍愛之情。
以“畫”導入、“律動”點題
師:今天,管老師送給你們一幅畫,請你們?yōu)樗鹨粋€名字,好嗎?
(出示簡筆畫)
生:時間鐘、馬車鐘、飛快鐘等等。
師:“時間”和“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都是飛快的!
師:好,我們來感受一下。
師生共同學做,左手作“時針”,右手作“分針”,口中說:“滴答滴答”;作騎馬狀,左右腳蹬地,口中模仿馬蹄聲。學生個個眉飛色舞,在律動中感受兩者節(jié)奏的相似。
師:你們可知道現在我們共同乘坐的時間馬車行駛到2004年的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啊?
生作答,師將“時分”板書在顯眼地方。
點評:老師以孩子們喜歡的簡筆畫形式激發(fā)其興趣,營造寬松氛圍。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律動中理解“時間”的稍縱即逝。凸顯“時間”,為另一環(huán)節(jié)埋下伏筆。
創(chuàng)作與協作
師:管老師給你們看一件寶貝!
師拿出一個細頸扁肚的酒瓶,略作“打扮”,粘貼鐘面,成一憨態(tài)可掬“烏龜鐘”。又拿出一個“老樹根”,變成一個振翅欲飛的“小鳥”鐘……
師:你們是否想到了用某種生活物品來創(chuàng)造“鐘”?
生1:呶,我可以給我的鉛筆盒粘上無數條腿,再粘上頭,就是一只大——蜈——蚣——鐘!(同學們不禁笑出聲)
生2:我可以用秫秸桿做一只“狐貍鐘”。
師:現在讓我們打開《藝術》課本第45頁,看看有哪些可愛的鐘。
生2:我喜歡碗碟鐘、石頭鐘、小镲鐘!
生3:我喜歡把鐘面含在嘴里的鱷魚鐘、大尾巴的老鼠鐘!
課堂里再次掀起高潮。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烁嗟摹皩氊悺?,請看…?/p>
幾大箱廢舊物傾箱而出,學生們興高采烈地挑選自己做鐘材料。教師播放伴奏音樂《時間是小馬車》(不出現歌詞),融入同學的制作中。積極評價,完成后將成品展示。
點評:運用生活資源,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己的審美感知,播放歌曲使學生熟悉旋律,避免了先學譜后學詞的枯燥。
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新歌詞
師:我們創(chuàng)造的小鐘表們可高興了,他們要告訴我們一段話,噓,聽!(播放《時間像小馬車》出現歌詞)。
生:告訴我要珍惜時間。
師生一起學唱這首歌曲。
師:你想對小鐘表們怎么回答呢?能用這首歌的旋律唱出來嗎?
生1:時間像小馬車,嗒嗒嗒嗒向前跑,我們是十好少年,珍惜時間不浪費,嗒嗒嗒嗒。
生2:時間像小馬車,嗒嗒嗒嗒跑得飛快。我們生活在一起,好好學習要努力,嗒嗒嗒嗒。
點評:以孩子的視角,師生在“童話故事”中形成“學習共同體”,飛揚靈動思維,課堂教學由“執(zhí)行”走向“生成”。
師:小鐘表們聽了回答,非常高興。瞧,它要告訴我們時間了!現在你們知道我們共同乘坐的時間的馬車行駛到2005年的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啊?
生作答,師將“時分”板書在剛才的“時分”下,形成對比。
師:同學們,這段時間(手指板書)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段不能復制的永遠都不再擁有的時間了。從中,我們一起聆聽音樂、創(chuàng)造鐘表,學唱歌曲,這就是我們在這段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人生價值。老師祝愿你們能在以后生活中,能用你們的眼晴發(fā)現生活的美、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在時間的旅程里擁有快樂。充實的生命價值!
學生在《時間像小馬車》的音樂聲中離開教室。
點評:兩個時間點的鮮明對比本身就是一種“時間像小馬車”的準確昭示,因為即時性、生成性,更讓孩子驚覺時間的飛快。教師的激情點撥使時間的意義更顯珍貴。
教后反思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在兒童身上真實地保存著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天性。在那里,音樂、舞蹈、語言、繪畫高度融合。藝術教育就是要從這古老的源頭出發(fā),去挖掘、激活沉睡在兒童身上的與世俱來的天性。在課堂上,孩子不是在表演,而是自我的流露,是生命的一部分。對他們來說,“藝術”不是一個特定的概念,他們不會也不愿意割裂所謂的各個“門類”和學科。如何以藝術為主線,串聯課堂教學,漸入“融會貫通”的佳境,是我們藝術教師應該努力探索、致力解決的現實問題。這節(jié)課中的“動”、“創(chuàng)”,“做”、“唱”是我在這方面的初步嘗試,以后還應不斷地尋求其更完滿的融合點。什么樣的快樂才是藝術課真正應該有的快樂?作為人的生命,其終極意義是追求幸福和快樂,可是當孩子在課堂上失去藝術情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流于人云亦云,嘩眾取寵的為樂而樂的時候,快樂就失去了真實的涵義。真正的快樂來自于一種有目的的學習過程。這就意味著,我們在預設教案時要改變平地型設計,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讓他們在“爬坡”中,向智慧挑戰(zhàn),一鼓作氣沖上成功的巔峰。這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成功”必須生成于不同的“目的地”高度。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我們不能用同樣的要求去衡量他們。這節(jié)課中,靈動的創(chuàng)新是一種高度,但它有彈性的內涵。有的學生作品粗糙簡單,有的則“精雕細琢”,這都是收獲!我覺得只要用心在體驗、感受,這就是藝術課的美。每個同學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審美來贏得屬于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審美的過程中處于怎樣的地位?什么時候需要引導,什么時候不需要?在這節(jié)課中,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們對藝術課的期待,那就是描繪他們的心靈,傾吐他們的感受。在創(chuàng)編歌詞這一環(huán)節(jié),孩子們表現了從未有過的熱情,因為這是他們的童心世界,他們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我們成人眼里沒有生命和情趣的“小鐘表”,在孩子看來是聰慧、睿智的時間“爺爺”,和他說話是多么有趣的事啊!課程生成的主體是學生,教學中研究對象的縱深度和延伸方式也取決于學習者的體驗,這就需要我們隨時根據學生活躍的、個性的變化設計教學思路,使課堂呈現蓬勃的生機。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藝術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一種使人成其為“人”的教育。我想,這節(jié)課重要的“知識點”之一就是孩子們對時間價值的尊重和對生命意義的認識。藝術是雅致的文化,但更是一方滋養(yǎng)心靈,培育人文情懷的沃土。讓我們用愛、用心撐起一片美麗、自由、快樂、智慧的天空,那里童心爛漫,那里笑顏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