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小學的教育中,由于受客觀條件以及教師教育理念的制約,對小學生的教育往往局限于讀書識字的純知識傳授,對小學生中存在的可貴的創(chuàng)新潛質不重視或視而不見。筆者長于農村,又長期從教于農村小學,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不同的創(chuàng)新品位,只是我們怎樣認識它。
引導“野性”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與城市小學生相比,農村小學生不會患上“網迷”“游戲迷”這些城市“文明病”,但他們卻表現出一些在成年人看來不可理喻的“野性”——爬樹掏鳥蛋、下河游泳、路邊捉蛇、水溝里找螃蟹……對諸如此類的舉動,家長和老師一般一概予以訓斥。他們?yōu)槭裁慈绱恕澳懘笸秊椤??我曾在不同學年度對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做過調查,他們都知道這些行為的危險性,之所以大膽地去做,除了游戲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受好奇心的驅使。比如這窩斑鳩下了幾個蛋、比較把鳥蛋從窩中取走和送回鳥窩鳥兒的叫聲有什么不同,拔掉小蛇的毒牙后觀察它是如何行走的?結伴游泳過河看看山那邊究竟是什么?他們渴望明白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到答案。對事物強烈的好奇心是創(chuàng)新必備的素質,有了好奇,才會閃現出創(chuàng)造的火焰。因此,作為教育者,對兒童的這股“野性”應引導他們的行為,小心呵護他們的這種可貴的探索精神,從小在他們的心中播種下敢想、敢闖、敢于求解的創(chuàng)新意識。事實上,在農村小學生中,即使他們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惡作劇,只要加以正確引導,也可成為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品格的難得的資源。
保護“韌性”
由于生存環(huán)境所迫,農村小學生具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家務勞動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所以他們經受挫折的機會較多,絕大多數學生都有抗挫折的經驗積累。也緣于此,農村小學生身上往往表現出一種“韌性”——不服輸、不順從、倔強有時甚至固執(zhí)。這種自信使他們在學校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向老師和同學求助,而是傾向于自己解決,一次不成功就再來一次。針對現在農村小學生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尊重和保護教育對象的這種“韌性”,杜絕保姆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即使是有些顯而易見的錯誤,我也不強迫學生應該怎樣,當學生犯錯誤時,自己不居高臨下,當學生遇到生活難題時,又不越俎代庖,時時注意不傷害他們這些來之不易的“韌性”,防止造成學生的依賴性,弱化他們的抗挫折能力,使他們從小對自己充滿信心,鑄就堅強的意志力,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看到山那邊到底是什么。
鼓勵“個性”
生活在鄉(xiāng)間的小學生,親近自然、觀察自然,每每放飛想像的翅膀,毫無顧忌地張揚自己的“個性”。深秋時節(jié),他們吃各種果實而不怕中毒,因為他們已經從鳥獸的食物中得到了結論。他們可以不走現成山路而開辟一條自己的小徑,原因很簡單:我為什么不走一條最近的路上學呢?面對這些有著豐富想象力的農村小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給他們表現自己“個性”的空間,展示他們的“個性”的機會,挖掘他們在生活中豐富的想像力。一次,我見一群學生在教室外的場子里擠擠碰碰、拉拉扯扯,走近一看,原來他們在玩游戲——在陽光下相互踩、踢、踹對方的影子。上課后,我問他們?yōu)槭裁从半S人形?他們個個搖頭。我告訴他們,光線是沿直線傳播的,當遇到不透明物體時,它也不會從物體旁邊繞到后面去,因此,物體背光的一側沒有光線,變成比較黑暗的一片,就形成影子。影子的形狀和大小會隨著光源的變化和角度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人們正是根據這些特點創(chuàng)造了生動的皮影戲。介紹完后,我把他們帶到陽光下,鼓勵他們比一比誰做的影子最獨特、最逼真。于是,學生們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有的扭動著身子做出各種各樣的造型,有的用手比劃著形成不同形狀的影子,有的兩腳叉開、兩臂平伸做成一個“大”字,還有的甚至倒立、仰、四肢著地……此后幾日,“影子”一度成為流行的游戲,并且游戲的內容不斷豐富,他們或在手中拿些東西,或在身上添加些裝飾,或把紙挖出些空洞,他們展開自己想像的翅膀,變幻出千姿百態(tài)的形狀。小學生的思想天真爛漫,無拘無束,極富個性,在教育教學中,鼓勵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求新求異,避免學生思維的空間只能游弋于教材和老師的手心。只有這樣,農村小學生們將來看到的山那邊比自己想像的還要精彩,他們也會創(chuàng)造出更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