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熱衷于搞反思評獎,有人喜歡搞現場反思比賽,這是否與追求“師生共成長”的課改目標有違?
追求教學反思的價值,應在“求真、求新、求和、求是、求活、求發(fā)”上重構教學反思的意義。
一、展示教學個案,關鍵點在于求真、求新。
教學反思是以個案為基礎的。求真即追求“案例真實”,個案源于教學實踐,生成于教學活動,應是教師親歷的鮮活個案。
[案例1]學習連加、連減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后,教師出示圖(畫著一棵大樹,樹上有4只小鳥,近處又畫上兩群小鳥,都是3只,頭的方向朝著樹。),要求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
生1:10-3-3
師:仔細觀察小鳥頭的方向,再想一想?
生2:4+3+3
師:很好!
學生列出連減算式,教師立即判錯;學生列出連加算式,教師點頭滿意。為什么?原因簡單。頭朝著樹,表示飛來,就應該加;頭背著樹,表示飛走,就應該減。
類似這樣的個案,在隨堂聽課中是常見的。學生不依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個性地表達自己的理解,沖突產生于教學過程,是真實的生成,鮮活的課堂記錄。
求新即追求“問題新穎”,個案的價值就在于所暴露問題的新穎,能成為分析解剖的典型。上述案例提供了“教師、學生與教材三者之間關系”的典型個案,是尊重教材,還是尊重學生?是學生遷移教師的思維定勢,還是展示學生自我學習的個性?試問:方向的規(guī)定對兒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能有多大的幫助?如果那位學生說出“樹上原來有一些鳥,第一次飛來了3只,第二次又飛來了3只,現在一共有10只。樹上原來有幾只?”能說他沒有理解連加、邊減的含義嗎?學習需要的是意義的建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課程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課程”的新課程觀念在本案中不就找到了典型的注釋了嗎?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多問一句“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教師很可能會被學生的回答所感動,學習生活會因生資源而豐富多彩。個案真實貼近生活實際,問題新穎引發(fā)人們思考,這就是教學個案能夠成為校本研究的關鍵之所在。
二、反思教學活動,著力點在于求和、求是。
教學反思是以教學活動為內容的。求和即追求“課堂和諧”,探求教師與學生、師生與教學資源、知識與方法、過程與情感的和諧,實現“三維”目標的和諧發(fā)展;求是即追求“實事求是”,應以現代教學理論為依據,教學實情為背景,評判教學策略,探求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經驗。
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不僅應當考慮我們將要做些什么,而首先應當考慮的是,我們將要去做的一切,將如何在我們所教育的人的心靈世界映射出來。我認為新課程“三維”目標概括了和諧教育的實質,就是如何理解科學發(fā)展觀,用生命發(fā)展的理念來設計課堂教學,讓知識傳授、過程體驗、情感個性的鍛造和諧建構。案1中教師的“方向”就不會成為制約學生思維放飛的“繩索”,而變成啟迪學生體驗知識的“跳板”??罩小皟扇盒▲B”成為學生合理想像的依托,小集體、大集體,局部與整體,在連加、連減的變化中得以整合,個性的發(fā)展融入集體和諧共性之中,教學也因和諧而煥發(fā)異彩。
教學反思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形成的經驗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更應體現個人的工作感悟,表明策略優(yōu)化的積累,這才是教學反思的價值之所在。
三、共享反思成果,著眼點在于求活、求發(fā)。
教學反思是以交流共享為目的。求活即追求“激活思想”,教學反思不同于日記,它具有開放性,其價值在于激活自己和同行的教學思想,啟迪教學理念,實現同伴互助;
[案例2]某幼兒園活動室內,教師在課前準備了一些各種形狀的小木板(塊)、長短不一的鐵釘、錘子、鋸子、鉗子等材料和若干張簡單木工制品的示意圖。27名幼兒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活動室,一個個眉飛色舞、摩拳擦掌,大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大師傅氣勢。在老師的引導討論中,個個異想天開,想像自己的作品……
不一會兒,活動室內充斥了“木工作坊”獨有的快樂交響樂。小朋友們精挑細選中意的小木塊,小手舉著大鐵錘,有點“笨拙”地敲下自己的希望。老師在過程中引導幼兒自己克服困難,鼓勵幼兒積極地與同伴合作、交流操作中的感受。在操作中,小朋友們你找木塊我來組合,你扶我釘,兩人一伙,三人一組,和諧地自主合作,互相幫助,共享成功的作品?;顒邮依锏募t地毯上,一件、兩件、三件……慢慢地擺滿了小作品,有的小朋友還拿著自己的杰作,跑到聽課的老師們面前展示自我,小臉上洋溢著快樂的喜悅。
交流開始了,小朋友圍繞著執(zhí)教者和作品坐成了一圈。在展示作品中,師生交流了活動中自護、自信、自控的表現,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中分享成功的體驗。忽然,坐在前排的小明舉起了小手說:“老師,這個小凳子四條腿中有一條較短,會坐不穩(wěn)的?!崩蠋熾S手舉起了這個小凳子,眼尖的小亮心急口快地舉起了小手說:“教師,我看見還有一個釘子露在外面呢,不小心會傷人?!弊环€(wěn)?會傷人?問題還真不少。師生在互動中列舉了不少辦法,補齊短腿,敲進外露的釘子,完美的成功了。
這是一節(jié)普通而又典型的課,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隨堂聽課中都有這樣似乎不完美的情境處現。這是真實的寫照,正因為學生是學習者,在過程中留下少許的遺憾,才使得課堂充滿師生成長的氣息。但如何正視這“美中不足”呢?老師以自己“教者”的身份,告訴學生如何來糾正,這是傳統教學的表象。教者總是以自己的思考取代學生的思考,往往傳授成人思維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效果總是欠佳的。
老師讓學生自己或他人來展示過程,師生共同參與,用學童的思維方法來解決暴露的問題。這是課改倡導的新理念,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教師教的過程,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合作、探究。
從評價的角度來講,過多地放大別人的缺點,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激勵學生的敢想、敢做,培養(yǎng)更多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上述觀點,都擺脫不了知識目標陰影,反思更多的是如何傳授知識、完美知識。完美、成功固然可賀,但是學生如何面對挫折、增強抗挫能力卻已成為當務之急,這也是課改評價的難點之一。
我們能否換一個角度來講,從幼兒的認識能力而言,今天孩子們的表現是不錯的了。4條腿中有3條是一樣長的,這也是一種成功的表現。為什么我們只看到1而不關注3,學生是怎樣找到的,能否把方法告訴大家,那么,我們應該有理由相信明天他又能找出第4條、第5條……更多一樣長的腿,這就是自信的開始。課程改革更關注的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人文理念,只有從小樹立自信心,那么發(fā)展才能成為可能,學校教育才能成為明天主人的搖籃,從挫折走向成功也就不再遙遠。
求發(fā)即追求“師生發(fā)展”,總結反思昨天,著眼于明天,強調的是發(fā)展的觀點。教學反思的價值不在于總結,更重于發(fā)展?!斗此紖R編》《優(yōu)秀案例集》《校本教研典型個案》成為各地展示課改成效材料,但要展示反思的價值,就必須開發(fā)其價值功能,成為課改實驗發(fā)展的催化劑。如舉辦教學反思交流會、反思沙龍、反思對辨、反思材料傳閱、網上BBS等形式,力求交流的廣泛性,研討的深刻性,學習的合作性,真正實現教學反思成為校本學習的活資源,激發(fā)明天發(fā)展價值意義。
教學反思因個案真實、問題新穎而具活力,因探索和諧、實事求是而催生教師教學的科學,更因激活思想、求得發(fā)展而贏得明天。這就是教學反思的生命價值、教育價值,也是新課程實驗追求發(fā)展的價值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