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jìn)書店會有擔(dān)心:讀不了幾本書;走出書店會有害怕:還有太多沒讀的書。對于書,無論有時間還是沒時間、無論是喜歡讀的還是不喜歡讀的都會有莫名的惦記,一方面是出于對知識的渴望,另一方面卻是人在江湖不得不借知識支撐自己的緣故。因而,總喜歡尋找自己喜歡的書店,千色書屋就是這樣闖入眼簾。
這原是一間單層的房子,主人特意隔出半扇閣樓,樓下是些時尚的小物件,樓上便是書了。一問方知,在這樣僻靜之處開書店,主人本意不在于利,而有將自家書房拿出來給同類人相聚的意思。
書屋很簡潔卻又繁榮,兩三張木桌,十來張舒適的藤椅,三四排靠墻的書架,到處是放得滿滿的書。就是那些連放書的架子,也各有千秋。桌旁,是一個小木架;窗前,是一個舊時的藤架;而墻上的木格,卻有另一張面孔。一屋子里,書很隨意散落,充滿著尋找的趣味。
那日和友散步,路過一家小店,店里掛滿了西藏文明之物,貼滿了西藏的圖片。很是好奇,一打聽,原來是老板和幾個朋友很愛去西藏旅游,去一次順便帶些東西回來,去的次數(shù)多了,便聯(lián)手開了這片小店。臨走,老板還特地演示了店里的磬,磬音如同天籟,出了門還讓人忍不住頻頻回頭。
前些日子常去的那家面館,新?lián)Q了老板,便不只是將小店原貌翻新,而是有了耳目一新的變革。面館新名:麥庫。菜牌不立于桌上,置放于桌面的玻璃下,紙質(zhì),長方,平鋪。褐色的底,黑色的小圖案,飽滿的金紅色麥穗,一律排列簡單,樸素得叫人刮目相看。只一句話華麗且動人心弦:飽滿時的小幸福。老板夫妻也不是小販,學(xué)的是專業(yè)美術(shù),只不過偏好面食而已。
成都,越來越多的小店老板不再出身商家,而是愛家、玩家,開店不過是玩票?;蚴且蝗水?dāng)家作主,或者志趣相投的朋友共同經(jīng)營,借文化的牌打經(jīng)濟(jì)的牌,讓文化為經(jīng)濟(jì)潤色,讓經(jīng)濟(jì)為文化墊底,最難得的是他們還把獨(dú)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快樂也一并經(jīng)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