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過去了,我依然對那一屆學生記憶猶新。在時間的長河里,有些細節(jié),有些體驗,不僅沒有消退,反而愈發(fā)明晰。那年,我教的是高中一年級七班和八班的英語。從一個月后的一次學生評教結果看,八班的學生比較喜歡我的英語課,評教紀錄上學生們的贊美之詞溢于言表。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七班的學生則對我的教學提了一些意見。處于同一文化背景下,這兩個班的英語基礎大致相當,學習氛圍也都相當濃厚,何以反差如此之大?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索這是為什么?時至今日,答案看起來越來越明朗。
2000年的8月,我被調到了我們縣第一高級中學任教。初來乍到,我總是有點擔心自己是否能得到學生們的喜歡。盡管在教育學院的時候,我的老師曾認為我是“有天賦的教師”。然而現(xiàn)在,站在七班教室門口,抱著精心備好的教案,我無論如何也不能邁著自信的步子走上講臺。我不由自主地一遍遍問自己:“學生們會喜歡我嗎?如果學生不喜歡我上課的方式怎么辦?”上課的過程中,我總是心懷疑惑地觀察學生們的一言一行,來尋找“滿意”或是“不滿”的證據(jù)。為了讓學生們接受我,喜歡我,信任我,我有時向他們解釋為什么要進行這樣那樣的活動,有時征求他們關于教學的意見。然而我所有的努力似乎只能招來相互之間更多的摩擦。就算我把在八班上過的感覺良好的課再改進一下,在七班也難以收到預期的滿意效果,他們總是能找出他們覺得不適合的地方。
說來也怪,給八班學生上課,我也不知從哪里來的自信,無論是在七班之前還是之后,我的心態(tài)就像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嫻熟技工,一切做得是那么的胸有成竹。我堅信,我的教學安排是最佳的。同時,我毫不懷疑八班學生總體上對我是很喜歡的。事實上,八班所有的學生都表示他們很喜歡或者較喜歡聽我的英語課。
雖然影響教學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有多種,不過,在這里,不能否認的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再次發(fā)揮了作用。心理學和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有約三分之一的人有較強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種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的大腦潛意識中會在某種程度上下意識地運用該信息支配主體的思想和行動,從而產(chǎn)生特別的效果。
其實,面對學生,當你假定學生喜歡你時,學生真的會更加喜歡你。在你對自己都缺乏信心的時候,你如何得到學生的信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