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初夏似火的驕陽也未能抵御住中國股市逼人的寒氣。
2005年5月的中國股市有兩個關鍵詞:“股權分置”和“股指下跌”。
2005年4月29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中國證監(jiān)會頒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其后,首批進行股權分置試點的四家公司相繼拋出了各自的試點方案。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政策的出臺和實施,股市只用了一個動作加以回應——下跌。盡管力挺此次改革的聲音不小,盡管有專業(yè)人士一再強調(diào)此次下跌的客觀因素,盡管此次股權分置改革將成為中國股市未來發(fā)展的拐,氮然而聯(lián)想2001年股市在倉促推出“全流通”后一蹶不振的事實,人們很難不將此番股市下跌和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二者聯(lián)系起來。
2001年實施“全流通”旋即取消“全流通”的做法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為了避免投資者產(chǎn)生同樣的預期,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尚福林在接受新華杜記者訪問時表示此番改革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必須搞好”,言語之間流露出些許悲壯。我們可以理解,政策的出爾反爾乃政策制定之大,S,更何況如今政府在股市中的公信力已經(jīng)降到一個歷史的最低點。我們不知道尚福林做此番表態(tài)時是否底氣十足,但這是否意味著即便股權分置改革改錯了。政府也已無后路可走?退一步說,倘若這次改革重演了2001年的一幕,那么政府將為這樣的“試錯工程”承擔多少責任?不管政府怎樣解釋此次改革,在市場層面我們已經(jīng)看到由此次改革衍生出的強勢的非流通股股東與弱勢的中小投資者之間的博弈已經(jīng)開始。
5月26日,在首批試點的四家企業(yè)之一——清華同方舉辦的“股權分置改革投資者溝通會”上,面對流通股股東要求大股東在試點方案中做進一步讓利,清華同方表示其方案決不更改,并且不承諾出售股份最低限價。
股權分置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的成功解決對于中國股市的長期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最大受益者的政府理應主動放棄在股市中的短期益,更大地讓于流通股股東。然而,由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自行解決的改革方案,再次意味著讓廣大流通股股東繼續(xù)作貢獻。如此,即便改革達到了政府希望的成功,這樣的成功也來免來得過于沉重。
無論如何我們不愿意此次股權分置變成一場豪賭,使中國的股市在政策與民意、非流通股與流通股的反復博弈中再次找不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