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麗麗
因為熱愛音樂,我從事了音樂教育。這就要求我不僅愛它,更要傳播它。我常反思我的教學,在課堂中,我是否尊重了學生“聽”的權(quán)利?是否在樂曲響起時偶爾加入了自己對音樂的講解而打斷學生的思維與想像?是否經(jīng)常讓學生用一些文字語言來描述他們對所聽音樂的感受?是否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而用了大量不適度的圖片或資料限定了學生音樂想像的空間?是否為了活躍氣氛而牽強地讓他們?yōu)橐魳纷霰硌??是否在學習新《課標》時步入了“學科綜合”的誤區(qū)而不斷在音樂課上大講詩歌、天文、地理、繪畫……?我有,這些行為我都有。而我應(yīng)該檢討反省了,我也想呼吁:跟我一樣有這些行為的音樂教師,請把音樂還給我們的學生吧,讓學生有完整的音樂感受吧。
第一,講解與觀看要適時、適量、精練、貼切。音樂是聽覺的藝術(shù),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和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lǐng)悟音樂,從而得到音樂的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顯然,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是主要方式,講解和其他的資料演示只是一種輔助手段。
音樂作為偉大的藝術(shù),它的魅力往往就在于“不能言傳”的那種感受?!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有一千個聽眾,就有一千種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是否理解音樂,只能相對而言。比如,欣賞《命運交響曲》,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和人生觀,所以對該曲的理解是不會相同的。貝多芬有他的理解,學生也可以有自己的體會。再如,欣賞《春江花月夜》,教學時往往配上了怡人的長江美景、優(yōu)美的詩詞歌賦??v使圖畫再美,張若虛的詩再貼切,縱使教師不斷啟發(fā):“皓月凝波,浮云淡霧,寒煙縹緲,忽聞江樓鐘鼓……濤音裊裊……”,但我們能說這就完全概括了這首古曲的內(nèi)涵嗎?分析莫扎特的音樂風格時最常用的詞匯是:歡快、輕松、平和、典雅、簡潔、天真、明朗、清澈、善良……然而這些詞語就夠了嗎?當我們不停地翕動著雙唇講解的時候,其實音樂的美也從這瞬間溜走,因為我們將音樂都變成了嘴巴的“演說”。
我在上完《1812年序曲》一課后,有老師建議我將俄法戰(zhàn)爭的VCD影片與音樂粘到一起,我感謝他的建議,但不贊同。因為戰(zhàn)爭場面單獨播放可以給學生的欣賞提供幫助,而生硬地將它們粘到一起,就像砍斷了學生心靈想像的翅膀一樣,因為播放這樣的畫面,其實是將音樂交給了眼睛。
那么,“將音樂還給聽覺”真的不需要講,不需要看了嗎?也不是?!爸v”要做到:適時、精煉、嚴謹、動情。比如,必要的樂曲作者、背景介紹等?!翱础币龅剑哼m時、貼切。
第二,動作表演要自然,不牽強?,F(xiàn)在的音樂教育逐步擺脫了呆板的教育模式,但又容易步入另一個誤區(qū),即為了活躍氣氛讓學生就某段音樂表演,這些動作往往是規(guī)定好的,有的甚至是課前排練好的,讓人看了覺得不真實、花哨,說得更嚴重些,是在扼殺學生對音樂的想像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力。我曾看過一個老師上的《卡門》序曲一課,老師讓學生表演斗牛場面,學生不會做,在上面“亂舞”,下面的學生大笑,課堂是“活躍”了,但毫無意義。表演應(yīng)是對音樂理解后情感自然的流露、動作自發(fā)的表現(xiàn),不能牽強。
第三,步出“學科綜合”的誤區(qū)。新課改形勢下,“學科綜合”要求教師素質(zhì)要全面,但不可以把音樂課上成歷史課、語文課、美術(shù)課、地理課等等。音樂與其他學科的關(guān)聯(lián)是有機的,綜合要有“度”。例如《1812年序曲》的歷史介紹要適度,《梁?!返墓适虑楣?jié)介紹要適度等。超過了這個“度”就與畫蛇添足無異。
總之,音樂是用耳朵聆聽、用心靈去感受的藝術(shù)。羅曼·羅蘭曾說過“音樂來自真的自然與真的生命”。我感謝我的耳朵,它讓我感受到了音樂所包含的真的情感、美的事物、善的心靈。請把音樂還給我們的聽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