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孔凱
教室仿佛是小影院或錄像場,看不清老師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學生自始至終被多媒體上那眼花瞭亂的畫面所吸引,而音樂退為次要的伴奏地位……。這是一堂高中音樂欣賞課,曲目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約翰·施特勞斯因讀了抒情詩《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畔》而激發(fā)出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愛,從他心中流淌出了宛若明眸、深情、風光琦旎、充滿激情、奔流不息的《藍色多瑙河》,它載托著奧地利人民對專制的鄙視和對自由民主美好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其音樂形象從樂曲誕生之始就超越舞池穿越時空,讓奧地利人感動得熱淚盈眶,稱之為“第二國歌”,傳遍全世界。但在多媒體教室中,奔涌的音樂激情和無限的想像翅膀被限制、束縛在課前制作的課件中,音樂成為舞池的“伴奏”、成為背景因素,世界名曲就讓舞廳的一個個畫面給“詮釋”了,播完整首樂曲,學生只記住了舞會場景和跳舞的人。如此,欣賞《茶花女》只能讓人知道一個巴黎上流社會的交際花,欣賞《卡門》只能讓人“看”到一個放蕩、走私、販毒的女人,《跳蚤之歌》則就剩下了跳蚤!如此,貝多芬應舉幾幅畫來回答友人的詢問,而不是將樂曲再彈一遍說:“就表現(xiàn)這個?!薄耆畴x作曲家和他的音樂,剝奪了學生想像力的發(fā)揮,更無從談起“音樂欣賞除得到美的享受外,還會在精神上得到更高啟示”。老師本人沒能進入和感悟音樂,連運用鋼琴和歌聲引領學生和諧地學唱并使之熟悉音樂主題的能力都無從體現(xiàn)。整學期在沒有任何樂器的多媒體教室中用的教具即一張軟盤,放映各種畫面“配”上音樂讓學生“欣賞”……“真的有一天音樂只剩下‘看而丟失了‘聽的基本屬性和功能,那音樂將失去聽覺藝術的價值,而變成其他”。這樣讓多媒體簡單地替代老師授課可謂“一勞永逸”,凡能上機操作者就能當音樂老師,若把使用相同教材班級聯(lián)網(wǎng)盡可同時開課,只怕用不著大學幾年培養(yǎng),現(xiàn)有教師也得下崗一大批。——這樣的多媒體課讓人想起假唱和影視放映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