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官德; 人格; 公德; 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 D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1962(2004)02-0044-02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關系到我國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方向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敗興衰。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有了巨大的發(fā)展,不少地區(qū)和城市經濟發(fā)達,物質繁榮,社會有了長足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在中國經濟匯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在過去以“集體”、“大公”為主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進入多元化的現代社會生活形態(tài)下,商品經濟社會固有的道德弱點,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蝕,不少社會問題也給人們帶來了困惑。
歷史證明,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必須保持一定水準的道德風尚,一個文明的社會需要不懈地培育和維持較高的社會道德水準。
一、官德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的榜樣作用
中國古代便有“以吏為師”之說。古代社會,政治清明和社會穩(wěn)定很大程度系于大小官員的學問、人品、操守。清正廉明者,垂范社會,人稱“明君”、“青天”;貪贓枉法者,敗壞社會風氣,遭人痛恨,甚至遷怒朝廷??梢娮龉俚牡赖滦摒B(yǎng)水平是政治的權威不可缺的重要部分。
中國今日社會的各級領導干部,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社會管理者階層,擁有人民賦予的權力,對社會生活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因此,領導干部隊伍政治素質、道德水準的好壞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基礎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領導干部隊伍的官德修養(yǎng)。
最近中紀委、中組部、中宣部聯合下發(fā)的《關于利用胡長清等重大典型案件對黨員干部進行警示教育的意見》是一份很好的干部道德教育材料。胡長清、成克杰等人身居高位,在政治上卻與黨和人民離心離德,經濟上瘋狂地收斂錢財,生活上腐化墮落,從一名副省長的高官墮落成為徹頭徹尾的貪官污吏,其原因就是放松了道德修養(yǎng),忽略了世界觀的改造,背棄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個人謀取私利、滿足物欲的手段,最終落得可恥下場。
古今中外的腐敗幾乎都是與權力緊緊扣在一起,濫用權力就會使黨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最后失去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因此,共產黨人,尤其是領導干部必須加強學習,提高道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增強公仆意識,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思想上、行為上、作風上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立黨為公、勤政為民,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
二、人格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基本要素
人格即是人的尊嚴、品質、道德的集合?,F實生活中,有人為作官卑顏屈膝,溜須拍馬,行賄買官,賣身求榮;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出賣朋友、損害他人;有人為了爭奪財產可以忘恩負義、棄父母不顧、六親不認;有人為了個人的生存,國難當頭叛變投敵,殘殺同胞……這些自私的病態(tài)表象,都是人格的缺失造成的,也是我們通常說的“缺德”。生為人者是要講一點精神的,堂堂正正的人講尊嚴、惜榮譽、知廉恥,珍愛自己的獨立人格。
江澤民同志在《大力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增強黨的創(chuàng)造力戰(zhàn)斗力凝聚力》的報告中說到:“領導干部必須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還必須講修養(yǎng)、講道德、講廉恥?!边@些話對領導干部的思想教育、對公民的道德建設,都是十分重要的提示。
廉恥,是大是大非的天平,是基本價值觀念的標準。廉恥在中國的傳統道德教育中有著很重的分量,古代許多治家格言和家訓都把廉恥作為蒙學家教的重要內容,不少古代君主把“禮義廉恥”當作治國常綱。
恥,是一種人的自我意識,是人的一種覺悟,是人的一種良知,也是社會對個人行為的一種評價。
孟子的“羞恥之心,義之端也?!苯陶d了無數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氣;“勿忘國恥”激發(fā)了多少英雄豪杰勇赴國難,以身殉國,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立自強的格言。
古人云:“人不知恥,百事可為。”只有寡廉鮮恥的人才無所不為、胡作非為。貪官胡長清之流,社會上的張子強、張君之流,正因為不知廉恥,淪為貪官污吏,淪為盜賊、殺人犯,個個成為無恥之徒;日常生活中,還有不少自私的人,只顧及自己的利益,損公肥私、損人利己,違背公德,男盜女娼,都始于不知廉恥。
對人格的修煉,中國的傳統道德教育中還是有很多積極的教訓的,做人講知恥開始。歐陽修講過:“廉恥,是立人之大節(jié)”??涤袨檎f:“風俗之美,在養(yǎng)民知恥。”、“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笨梢?,我們現在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公民的道德建設施教上,吸取傳統道德的優(yōu)秀成分,培養(yǎng)和提高公民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力量,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公德是社會現代文明進步的標志
古代中國曾經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文明,被世界稱為“禮儀之邦”。今日中國,共產黨又高舉起“三個代表”的旗幟,帶領全國人民走向民族復興之路,矢志再創(chuàng)中華輝煌。
社會公德的水準高低,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現代文明的進步和落后。因此,社會公德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這幾十年來,雷鋒還活在我們心里,焦裕祿、孔繁森、張鳴岐、陳觀玉,還有無數扶貧濟困助殘的志愿者們,他們的美好心靈,他們的博愛精神,他們的英雄事跡仍然被社會公眾敬仰而引為榜樣,仍然激發(fā)眾多的人們負起對社會的責任感。
社會公德是國家公民在社會生活交往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關系。《綱要》中“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二十字方針,繼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提煉了我黨在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借鑒了世界各國的先進文明成果。在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任務中,只要我們從嚴治黨,堅持共產黨員尤其領導干部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提高官德修養(yǎng),勤政為民,做好道德表率;只要我們的政府加大法制建設的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加大對社區(qū)生活環(huán)境的配套建設和社區(qū)文化建設,讓生活在社區(qū)的社會成員樹立“公民”意識,接受“公德”規(guī)范,提高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為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條件,一個高度現代文明的社會離我們不會太遠的。
愛國主義、理想主義、人道主義是社會公德建設的三大支柱,是所有社會成員追求遵循的崇高境界,是推動和提高整個民族素質和社會道德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民族復興的力量源泉。
(本文作者單位:中共深圳市福田區(qū)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