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滸傳》,波瀾壯闊、起伏跌宕;一百單八條好漢,一百單八種面目,在施耐庵的筆下安排得錯落有致。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因為作者抓住了一條貫穿全文的紅線———“義”。
梁山泊上一百零八將,上及“帝王子孫,富豪將吏”,下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一班人“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舅郎,以及跟隨奴仆。爭斗冤仇,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這“義”在漫山草木之中,在行令、吆喝的歡樂之中。筆者云:斯是“匪窟”,何陋之有,惟其義馨。
皆因為“義”,這一山好漢“或精靈,或粗魯,或純樸,或風流,或筆舌,或刀槍,或奔馳,或偷騙”,性格不一,行跡各異的“翦徑強盜,英雄俊彥”,從五湖四海匯集到宛子城里,寥兒洼中,“同聚義,共患難”,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歌。
此中之“義”斷非《三國演義》中劉、關、張?zhí)覉@結(jié)義匡扶漢室之“義”。劉、關、張“自破黃巾以來,一心思報漢室”,三人同心,共誓生死,可謂義矣。然而這“義”卻并不為民,完全是“仁、義、禮、智、信”五德的圈囿,完全是圍繞著兄弟幾個間的恩恩怨怨。有例可證:赤壁一戰(zhàn),華容道上,關羽為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放他一馬,任其割裂河山、分割天下!而早先,關羽“降漢不降曹”,一有劉備消息就“過五關斬六將”,一門心思尋劉備。對曹,要義;對劉,也要義。兩相映襯,即襯出關羽“忠義”的實質(zhì)。而梁山群雄的“義”則反其道而行之。他們除暴安良、扶弱濟貧,管盡天下不平事,否決了“兄弟之情、哥們兒義氣高于一切”的處事邏輯,而把“為民”作為行為準則。其中雖多局限,也實屬可貴。君不見,李逵砍翻杏花旗,為的是他聽說宋江強搶民女,凌人父母;君不見,梁山群雄為了民眾之義,上山“替天行道、保國安民”,他們“每每聽到某一處豪紳強取豪奪,不論路途遠近,必使人下山把其家洗蕩而空,分散于人?!?/p>
自從《水滸傳》面世以來,民間有“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俗語,從中可見封建統(tǒng)治者對水滸宣揚的“義”的恐慌,而這也正是梁山英雄無盡的榮光。
整部《水滸傳》,一言以蔽之———義薄云天!
簡評:
本文緊扣“義”而精選原著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來體現(xiàn),通過對比,更深刻地闡明“義”的內(nèi)涵;語言生動、活潑有趣,分析得淋漓盡致,使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