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起,高考作文就采用了“話題作文”這一開放形式。文體的淡化、立意的多角度,都給考生們提供一個自由的寫作空間,使得考生們有自己的話可說,有自己的情可抒,能充分發(fā)揮考生們的文筆特長。可是四年來,出題者及指導訓練的老師們常常把話題作文的材料伸向教材之外,而沒有著眼于教材本身;這既違背了“以教材大綱為本”的原則,又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本的積極性。事實上,回顧這四年的話題材料,除了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話題有些天馬行空外,近三年的話題材料都是來源于新舊教材之內(nèi)的。
比如,2002年的關(guān)于“心靈的選擇”這個話題,教材里有關(guān)描寫人物的課文中就有多處體現(xiàn):峻青《黨員登記表》中的為保衛(wèi)黨員登記表而犧牲的黃淑英;屠格涅夫《門檻》中的那位勇于邁進門檻的俄羅斯姑娘;梁啟超《譚嗣同》中為捍衛(wèi)變法而甘于流血的譚嗣同……這些人的心靈何嘗不是經(jīng)歷了一場生死的抉擇?
再如,2000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一話題,同樣在教材中有很多影子:韓少華《記憶》中,對“記憶”的不同理解;羅素在《我為何而生》中,對“支配其一生單純而強烈的感情”的闡釋;趙鑫珊在《人是什么》中,闡述的不同人對人生的不同認識等等。這些均是對同一問題而有不同答案的佐證。
由此可見,出題者有意無意設(shè)置的話題,總是與教材保持緊密聯(lián)系的。如果我們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平時能把那些教育性和思想性較強的課文搬到作文課上,潛心設(shè)置幾個話題,讓學生思考并按高考話題模式指導他們訓練,未必不能獲得驚喜!為此,筆者建議:平時的話題作文訓練,不應(yīng)舍“內(nèi)”而求“外”,功夫也要花在教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