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掃一大片,槍挑一條線,身輕好似云中燕,豪氣沖云天!外練筋骨皮,內(nèi)練一口氣,剛?cè)岵坏皖^,心中有天地!”多么有氣勢的歌詞,唱的就是中國功夫。
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讓我們對武功充滿了向往,浪跡江湖,率性而為,武功厲害者為大,一出手就威震天下,簡直太拽了!
真的是這樣嗎?
愛國武術(shù)家霍元甲創(chuàng)立的精武會,會旗上有3顆星,分別為黃、藍、紅三色,代表“德、智、體”三育修身;會徽如同戰(zhàn)場上的盾牌,意為可守不可攻,練武旨在保身衛(wèi)國,絕不可用學到的武術(shù)去攻擊別人。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戒約中也寫道:“習此技者,以強健體魄為旨要,宜朝夕從事,不可隨意作輟”,“……縱于技術(shù)精嫻只可備以自衛(wèi)”,“……誠信勿欺,不得恃強凌弱任意妄為”,“凡俗家弟子,……如深知其人,性情純良,而又不強悍暴狠之行習者,始可一傳衣缽……”
這些更能代表中華武術(shù)的精神吧!
大名鼎鼎的“旋風小子”釋小龍1988年出生在中國武術(shù)之鄉(xiāng)——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附近。2歲開始練武,4歲成為明星,目前他已是中學生的同齡人了。
我出生在少林寺附近的一個小鄉(xiāng)村,叫書堂溝,那里是少林武功的發(fā)祥地。爸爸是少林寺武術(shù)學校的校長。2歲開始,爸爸便教我習武。他每天早晨5點鐘就帶著我從家里跑到少林寺,來來回回一直運動至6點。我從最簡單的“通臂拳”、“七眉棍”開始學起,少林拳、五形拳、羅漢拳,棍、刀、劍、流星錘、達摩杖慢慢都學。我也時常隨爸爸進少林寺,武僧們練功的場面真壯觀,我就在邊上看。后來少林寺釋永信大師收我做弟子,給我起了法名“釋小龍”。
我是4歲開始拍戲的。7歲開始,爸爸給我請了專門的武術(shù)教練和專門的文化課老師,利用拍戲的空隙學習。爸爸說,修煉武術(shù)有成就的前輩都能體悟到:從“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實而有效的道路。后來,為了保證學習,我到鄭州市緯一路小學四(6)班上學。我家離學校不太遠,可是每天起一大早練完功,司機都要把我提前送到學校。去晚了就慘了,會被許多影迷圍得水泄不通的。下課了,我們班的教室門口往往被外班同學圍著,我上廁所都得由班里同學充當“保鏢”,給大家添了不少麻煩。不過,我們班上有兩個愛踢足球的男生,平常學習不好,老師不在就搗亂,特別調(diào)皮,老給班長出難題,有一次都把班長氣哭了。我去了之后,他們知道我會武功,有正義感,也就不敢搗亂了。班長還挺感謝我的呢。
我去拍戲的時候,常常是左邊跟著文化課老師,右邊跟著武術(shù)教練。 稍一得空,文化課老師就給我上課。接戲之前,我先仔細地讀本子,然后請老師幫助。老師書讀得多,他會幫助我分析角色,像講課文一樣講給我聽。因為沒時間,我從小到大連一本武俠書都沒看過,拍那些片子的時候,也得靠老師。臺詞里的一些成語,什么“天經(jīng)地義”、“一言九鼎”之類,都是老師給我解釋它們的意思。除了文化課,還要練功習武,學武之人的規(guī)矩不能丟,教練每天會特意安排2~3小時的習武時間。有時練得狠了,飯也吃得少了,很累人的。
不過,由于拍戲耽誤的功課需要補上,有一段時間我在鄭州實驗中學、少林寺武校之間奔波,每天既學文化課又照常習武,比起在劇組更累。為了不讓我荒廢學業(yè),去年,爸爸讓我暫停拍戲,到美國念書。等我念完書,我還會回國的。我的偶像是成龍大哥,我希望以后像成龍大哥一樣成為國際武術(shù)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