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知識以記憶為主
(一)將課文中的一些內容加工創(chuàng)作,在學生面前展現一個新的意境。
1.《中國歷史》第一冊第2課:
上面問題很容易混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河姆渡是一個渡口,有水,長江里有水,水稻也是在水里種植的;半坡是一個土坡,可以種粟,陜西的土是黃土,同黃河的“黃”字相對應。這樣就不能混淆了。
2.《中國歷史》第一冊第11課,關于劉邦定都可以設計一個幽默小故事:楚漢之爭結束,劉邦召集大臣商討定都,有人建議在咸陽。劉邦說:“秦定都咸陽,但只存在十四年,是否和都城的名稱發(fā)音有關?”問學生:劉邦為什么這樣說?(腦筋急轉彎。提示:“陽”和“長”諧音)答案:咸陽就是咸長。有位大臣提議:“周存在八百多年,能否定都于周的都城?”劉邦說:“我看可以,不過改名長安”。問學生:為什么改名“長安”?答案:劉邦想長治久安。
3.講東漢建立時: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讓學生發(fā)揮想像力,用“劉秀”和“洛陽”畫一幅風景畫。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前面是一條河流,遠處是秀美的山川,加上落日夕陽……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
(二)教師把課文中過于簡單的內容展開,使學生對枯燥的歷史產生興趣。
《世界歷史》第一冊,13課中:“14世紀,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一股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興起。這次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在歷史上稱為 ‘文藝復興’?!?/p>
師生共同研討:為什么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會產生文藝復興?
師:什么叫資本主義萌芽?
生:是指手工工場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這就叫做資本主義萌芽。
師:雇傭了很多工人的手工工場生產的產品是出售還是自用?
生:當然是用來出售。
師:那么在出售產品時,各手工工場會不會有競爭產品賣得多。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呢?
生:只有改進技術,降低產品成本和提高質量。
師: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生:惟一的辦法是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
師:但當時歐洲的知識被天主教會壟斷,普通人沒有受教育的權利。
生:那么,只有沖破天主教會的束縛。
師:因而出現了從人出發(fā)而不是從神出發(fā),讓人們學知識,創(chuàng)造業(yè)績的人文主義……
二、把課文中一些內容立成小課題,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在研討中培養(yǎng)興趣,在興趣中有所發(fā)現
1.《中國歷史》第二冊,第3課盛世經濟的繁榮結尾處:長安城擁有百萬人口,身著各式服裝的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到這里,往來的商旅熙熙攘攘。
讓學生思考: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為什么齊聚長安城?學生回答:長安四方珍奇聚集,好東西多。教師可點撥,假如親屬家有很多好東西,如果看不起你,對你不好,還能到他家去嗎?學生就會認識到,唐朝實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善待邊疆各族和外國人士。教師進一步提問:實行此政策的根源是什么?學生經討論得出其根源是: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儒家思想,統(tǒng)治者只有采取“仁政”,百姓才能擁護,四方才能臣服。
2.在復習《世界歷史》第二冊時,可提出:西方國家近代發(fā)動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侵略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了災難,而中國在歷史上也有最強盛的時候,為什么沒有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侵略戰(zhàn)爭?(師生共同研討。)
師:中國為什么一直沒有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侵略戰(zhàn)爭?
生:中國人善良、不做侵害別人的事。
師:其原因究竟如何呢?在二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
生: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師: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呢?
生: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強調“仁”,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師:在這種思想的控制下,中國能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嗎?生:不可能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
(作者單位:青岡縣第5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