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愛兵 祝紅梅
中小企業(yè)板塊的推出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中的關鍵一步,它的實施不但可滿足我國眾多中小企業(yè)融資需求,而且可以使大量的中小企業(yè)通過該板塊進行收購兼并,從而將對我國并購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并引領我國上市公司并購市場走向新的高潮。
增加可供選擇的目標公司數量
要對上市公司進行收購,其首要的前提是有一批可供收購方選擇的上市公司。我們統計了1997年到2003年所有被并購的700多家上市公司的平均總股奉,研究表明,1997年被收購的上市公司總股本平均數為1.22億股,1998年為1.70億股,1999年為2.24億股,2000年為2.58億股,到2003年,目標公司平均總股本還只有2.83億股。在五年時間內,被收購的目標公司平均總股本一直沒有突砌億股,即在目前的上市公司收購環(huán)境中,能被收購方收購的只是上市公司群體中的“小盤股”。在可以被收購的目標公司群體中,其數量除了1998年有了54.63%的大幅增長以外,從1999年到現在的增長率為幾乎處于2~3%左右,從股本規(guī)模的角度看,可供選擇的目標公司數量增長早已達到平臺。
中小企業(yè)板設立以后,將有一定數量的中小企業(yè)陸續(xù)在該板塊上市,從而可以為市場提供更多的總股本在3億股以內的“中小盤股”,為收購方提供更多的可供選擇的目標公司,改變目前證券市場目標公司數量停滯的局面。
降低并購重組成本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收購的主要方式是直接購買上市公司的股權,上市公司股權定價的主要依據還是凈資產,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轉讓溢價率成為并購雙方談判的焦點。
上市公司平均轉讓溢價率趨勢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供求關系。統計1997年到2003年目標公司增長速度與上市公司收購增長速度,可以發(fā)現,目標公司的增長速度除了1998年達到54.63%外,其他年份基本上為1~3%,而上市公司收購數量的增長速度在1998年為112.12%,除2003年為2.38%以外,其他年份為20%左右,并購數量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目標公司的增長速度。中小企業(yè)板推出以后,將增加可供選擇的目標公司的數量,將有利于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轉讓溢價率的降低,從而達到降低收購方的成本之目的。
統計表明,近幾年收購一家上市公司支付的平均金額在1~2億元之間。對于如此高的上市公司收購門檻,即使那些有收購上市公司欲望的中小企業(yè),也只能望而卻步。
深圳交易所推出中小企業(yè)板以后,一是將增加可供選擇的目標公司數量,二將有可能降低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轉讓溢價率,從而降低上市公司的收購門檻,使更多的企業(yè)有能力參與上市公司收購。更多的中小企業(yè)將通過上市公司并購來整合資源,加速中小企業(yè)的自我發(fā)展,從而達到我國企業(yè)產業(yè)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之目的。
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國上市公司收購數量目前已經進入一個平臺時期。據我們統計的數據表明,經過1997年到2002年的快速發(fā)展,并購數量增長率每年都在20%左右,到2003年的并購數量增長率為2.38%。2004年第—季度上市公司并購數量為31家,而2003年同期為42家。與上午同期相比,2004年并購數量增長率為-26.19%。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并購數量增長,已經進入一個發(fā)展中的平臺時期。
我國上市公司中小企業(yè)板塊的開設,在增加目標公司、增加收購方、降低收購成本的情況下,必將有利于突破目前上市公司并購所處的“平臺”狀態(tài),從而引領上市公司并購走向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