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舒緩、輕柔的音樂,學生們正在學習《錢塘湖春行》。通過朗讀和賞析,學生們體會到這首詩通過對水、云、鶯、燕、花、草等典型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現了早春時節(jié)西湖的蓬勃春意。我順勢引導學生們閉上眼睛想像:在你眼前呈現出怎樣的景象——學生們閉上了眼睛,在音樂的伴奏下,那神情猶如一個個引馬緩行,沉醉于旖旎春色的游者……我適時引導學生,這首詩之所以讓大家如此人情入境,在于詩中抓住了典型景物的特征進行描繪。引導學生分析“淺草才能沒馬蹄”表現了春草的勃勃生機,是春天“草”的特征。引領學生通過詩文集、文曲星等查找出能突出其他季節(jié)“草”的特征的詩句,學生們查找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初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夏季)、“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秋季)、“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冬季)等詩句。又由“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亂花”是“花色品種繁多的花”,引導學生“說出春天里有哪些花”,進而說出描寫春花的詩句……這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但其中卻滲透著對新課程改革的點滴思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為詩歌的語言具有“含蓄、凝練”的特征,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品味一首詩或一句詩而引出對更多的詩歌或詩句的學習。這很像“拔花生”,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們主動地在課外大量閱讀詩歌,篩選許多相關詩句,這樣就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教學外延。所謂“拔花生”,就是求一得十,以學習某篇課文為依托,輻射到其他文章的學習。即以課本為例子,從其中某一知識點引出對若干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同樣也適用于其他文體的學習。例如,在初中語文第一單元反映家庭生活這類文章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課外反映親情的文章,如:《奶奶的手》《父親挑書》《橋》等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深深觸動學生的心弦,與生活對接,一次次地產生情感共鳴;在聯想想像單元學習時,學生由課內遷出課外,由課內學寓言到課外讀寓言、寫寓言、編寓言。當學生們捧著自己編寫而成的寓言冊時,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他們也會深深地體驗到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語文學習對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設計者、促進者和引導者,決不能以本為本,局限于課本,應努力開發(fā)和改進教學內容。用此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篇目的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同時,對于學生豐富積累知識、提高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來說,不失為一種值得借鑒的導學方法。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124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