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非課改實驗區(qū)的教育工作者。面對新課改,怎樣按照《課程標準》實施教學、做好新舊課程的過渡與銜接,我常常茫然無措。在此,特將工作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歸類,誠請專家及同行賜教。
一、備課方面
通常教師是主導者,要教啥就教啥?,F(xiàn)在則不然,學生要學啥教師就得教啥。一切從學生出發(fā),以人為本嘛。教師失去了對教學內(nèi)容的權(quán)威壟斷。教學生所需,答學生所問,解學生所想。那么備課教師應采取什么方法?教案該怎樣設(shè)計呢?
二、課堂教學方面
1.《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過去課堂教學基本是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如今學習方式多樣化,這樣教師的角色就發(fā)生了變化,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那么教師該如何面對課堂上突如其來的各種各樣學生的發(fā)問呢?在眾多的紛議中,又如何把知識進行歸類、定論、提存呢?
2.新課改要求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要想改變被動的局面,教師應怎樣做,才能使學生“動”起來,“活”起來?
3.在語文分析課中,提倡讀中悟理,讀中悟情,讀中悟法。凡問都讓學生讀中悟。如果學生悟不出來,教師怎么辦?諸如:時代背景的介紹、中心思想的概括、寫作特點的歸納、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總結(jié)等等。怎樣在授課中體現(xiàn)?要求整體感知,那么細節(jié)的問題怎么辦?是否還需組織學生分段、分層、抓重點詞句進行分析呢?難點怎樣突破,重點如何突出?
4.教什么知識,原來都由教師定格。現(xiàn)在新課改提倡參與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合作性學習,這些理念怎樣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知識和技能如何做到同步發(fā)展?如何做才能既完成教學任務(wù),又體現(xiàn)新課改精神呢?
(作者單位:肇東市明久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