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邏輯哲學論》的“6.421”節(jié),維特根斯坦說:“很清楚,倫理是不可說的?!边@句話寫于1921年,對于這句話的更充分的解說,則構成了維特根斯坦1929年~1930年間在劍橋大學作的“倫理學演說”的主要內容(參見Ludwig Wittgenstein,“A Lecture on Ethics”,《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74,no. 1,Jan 1965,pp. 3~12)。
這篇演說的第二節(jié),主旨是要澄清倫理陳述與事實陳述之間的本質差異。
維特根斯坦舉例說,假如我的網(wǎng)球技巧十分糟糕,假如你如實地向我指出了這一事實,假如我的回答是:“我知道我打得很糟糕,但我不想打得更好。”那么,所有旁觀的人多半都會這樣想:“噢!那么,就這樣也好(thats all right)?!薄@是對事實的某種承認,而事實無涉于倫理。假如,我們談論的不是網(wǎng)球技巧而是我的惡劣行為,假如你對我說:“你的行為簡直禽獸不如!”假如我的回答是:“我知道我行為不如禽獸,但我不想有更好些的行為。”那么,凡是見到我的行為并且聽到我這樣回答你的人,多半都不會認為:“噢!那么,就這樣也好?!薄驗檫@里涉及的不僅僅是事實,還涉及倫理。
倫理不是事實,它無法以陳述性的語言表達。更進一步,維特根斯坦論證說,倫理雖然意義重大卻無法以任何語言表達,這就是《邏輯哲學論》第“6.421”節(jié)里那句話的解釋,這解釋遲至1965年才公之于眾。我們用符合邏輯的從而無意義的語言傳遞意義,是要傳遞超越語言的從而在世界之外的意義。用維特根斯坦的話說:我們其實是在用悖論式的語言來傳遞那些包含了重大意義的信息。
在許多情況下,場景比語言更能夠凸現(xiàn)意義,因為場景不必符合邏輯,還因為符合邏輯的總歸是無意義的。換句話說,場景,因為具有了悖論的性質而足以傳遞那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信息。關于北京大學燕北園的這組照片,似乎具有這種悖論的性質,從而,似乎傳遞了具有重大意義的信息——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文明的核心地區(qū)呢?還是文明的邊緣?
背景
北京大學燕北園某研究生宿舍一瞥
圓明園西側,隔一條街,就是燕北園。走進燕北園,首先看到的,是一片垃圾場——原計劃修建商業(yè)服務設施后因部分居民反對而長期擱淺,故而堆放了垃圾。住在這里的,多是北京大學的年輕教師和退休職工,他們是大學權力的邊緣群體,同時也是大學學術的中堅力量。燕北園的單元房,還有一部分被房主出租給了大學生們。這部分房主,在更好的小區(qū)買到更好的居所,離開了這片原本最美好的小區(qū)。
這幾幅照片,是記者走訪燕北園某研究生宿舍時,在現(xiàn)場拍攝的。
[小琪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