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經濟評論》 2003年10月23日
SARS危機給亞洲航空公司帶來了幾許福音。當然,毫無疑問,打擊仍是第一位的。根據(jù)亞太航空中心的數(shù)據(jù),在5月疫情爆發(fā)高峰期,SARS恐懼使得乘客銳減了多達2/3,亞洲航空公司收入大約減少了8億美元。
但這一危機也幫助航空公司做出艱難的抉擇:削減成本,貫徹靈活隨機的文化——這些不僅能使它們從容面對未來的危機,也有助于公司長期的發(fā)展。
一個關鍵的變化是,航空公司在如何處理員工方面贏得了更多的余地。
比如新加坡航空公司裁減了600個工作崗位,占全部員工的4%———是20多年來最大的一筆開支節(jié)省,同時和其他員工談判降薪,今年預計將因此節(jié)省大約2300萬美元。
與此同時,國泰航空公司更多地與飛行員和空中小姐(先生)談判,使之離職而不付任何補償。業(yè)內人士認為:“國泰有了更多的靈活度?!?/p>
香港的航空公司也在和供貨商進行艱難的談判,試圖把“無數(shù)小節(jié)”的價格砍下來,從食物到雜志,“情況恢復正常時,有一些會恢復原來的價格,但并非所有的都如此。”
節(jié)省成本的哲學在國泰已經存在了10多年,但SARS危機給了它“推動力”:“我們的管理者現(xiàn)在明白,必須以較少代價獲得更大收益,現(xiàn)在我們的成本預算更現(xiàn)實,多余的水分已經被擠掉?!?/p>
另一個趨勢雖非始自SARS,但也在其中獲得了動力。
亞洲航空公司現(xiàn)在盡量少買飛機,有時甚至把飛機租借出去,比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把新交付的飛機賣給了租賃公司,然后再租借回來。
這個趨勢從2001年9月11日之后就開始了,“在恐怖活動的威脅下,當時的金融市場太嚴峻,把錢都押在飛機上可不是個好主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