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輕重,容顏美丑,均是經(jīng)濟學家研究的題目。與以“普通常識”推斷的結論相同,經(jīng)濟學家認為,肥胖和丑陋都是常人攀登社會梯階的障礙,亦與受薪階級的薪金收入成正比。這個結論,并非所有人都同意,正因為如此,經(jīng)濟學家才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搜索相關資料,經(jīng)長期觀察而后得出結論,令人不得不信。
其實,身體輕重,醫(yī)家早有界定:人之美丑,本屬“各花入各眼”,并無定論,但經(jīng)濟學家自有一套實證辦法,作出“科學”的鑒定,令鼓吹平等機會者亦無話可說。
近日在旅途中,間歇地細讀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三位經(jīng)濟學者合撰的論文《發(fā)育期對收入的影響——體高的個案研究》,知道在肥瘦美丑之外,高矮亦與收入成正比,即身材愈高收入愈豐;反之,則收入愈低。
從常識角度,肥胖有諸多不便,丑陋令人厭惡,亦稱“外部不經(jīng)濟”,它帶來較低收入,雖然有人認為是歧視,但亦有人以為人性如此,理所當然??墒巧聿母甙摹笆杖氩还健爆F(xiàn)象,便頗費解。在筆者的理解中,高矮各有所長,在不同領域(如籃球如舉重)各領風騷,但長人的平均收入高于矮子,則在想像之外。
這篇論文指出了兩項事實,令人對長人另眼相待。
其一是在美國立國以來43位總統(tǒng)中,只有五名身長低于人均高度,而以林肯的六英尺四英寸最高,克林頓亦有六英尺二英寸。這二位長人總統(tǒng),任內(nèi)都有“驚人之舉”,林肯解放了黑奴,克林頓則對大陪審團說謊。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在過去13次總統(tǒng)大選中,10次為比對手高的候選人勝出(小布什是最近的例外)。
其二是根據(jù)英國“全國兒童發(fā)育調(diào)查(NCOS)的統(tǒng)計,在英國白人中,比人均高度高一寸者的工資,較只及人均高度或以下的同工者高1.7%。美國“全國青年體高調(diào)查”(NLSY)資料亦顯示,白種男性比人均高度高一寸者的工資,較同工者高1.8%。英美的情況幾乎一致,而男女并無分別。收入差距在高矮“兩極化”中更為明顯,最高及最矮者的工資差達11%。
為什么平均而言,長人較矮子有優(yōu)勢?這是否因為長人比較成熟,比較醒目,或家庭背景較佳?作者們經(jīng)過仔細推演后,得出否定答案(事實是白癡、愚蠢及出身貧民窟的長人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認為,長人的優(yōu)勢,與自小培養(yǎng)出來的自信、自負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有趣的是,作者們歸納出,在初中時(以16歲為限)是矮子的長人,16歲開始突然長高,他們走上社會,收入與矮子相若;求學時不算矮,但很快停止發(fā)育而在青年期不算高者,其收入與長人無異。
這種說法十分詭秘,因為雇主怎知雇員求學時期的身高?而即使知道,其又與工作表現(xiàn)何干?
論文提供的解釋是,求學時期鶴立雞群,自然而然地養(yǎng)成高人一等的領袖群倫的信心,這種信心,不因進入社會而消減——即使那些較早不再發(fā)育而青年期只及普通高度的學生長人亦如此,因為在求學時期自視“出人頭地”的自信心已養(yǎng)成。這種心理狀況不僅僅限于學生,那些沒有入學的長人流浪兒,輕易成為“猴子王”,理由亦與自信心較強有關。
青春期培養(yǎng)出來的自信何以這樣重要?作者們指出,自信心強的少年有出人頭地的自負,因而較同齡人更傾向于積極參與公共活動,比如加入文娛、社交及體育活動,于潛移默化中學會與人相處、互動的本領。論文列舉了大量的年齡、身高、居住區(qū)域、家庭教育背景與收入狀況的資料,顯示在求學時期參加各項體育運動者,“入世”后的收入較不好此道者高10.4%,而只參加非體育性活動者的收入,只比一般人高5.1%。長人求學期間傾向于加入各種組織,雖然喜歡運動及有多方面興趣者與體高無關,卻構成青春期已是長人者投入勞工市場后收入較高的部分因素。
不可思議的是,論文的數(shù)據(jù)展示,平均而言,個子矮的少年因為缺乏自信,較少參與課外活動,在經(jīng)濟學者眼中,這是投入較少,對來來收入有負面影響——求學時投入少,將來收益亦較低。然而,矮子較少參加課外活動,作者們認為是理性的決策,因為未來的收入既然受制于身體高度,少做與學業(yè)和興趣無關的事,對他們來說并無損失。
身高與收入有正比關系,在香港的說服力不高——因為大家所見的高官中長人不多;長人任商界高位亦不普遍。不過,這只是浮光掠影的印象,如果學者能作深入研究,也許香港的平均情況與歐美并無太大差異。
作者為香港《信報》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