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2003年11月22日
電影《黑客帝國》第一集中,默菲斯介紹了人類在利用機器多年之后被機器奴役的情況。不無諷刺的,他說,這是命運。今天,醫(yī)學界在努力將這個富有諷刺意味的命運顛倒過來:讓人類在被生物奴役多年之后反過來利用它們。
幾百年前,天花像今天的癌癥或心臟病一樣致命。但最終,它被自己的近親——危害小得多的牛痘——通過免疫程序驅除了。
盡管在恐怖分子使用生化武器之后,仍有許多人對天花懷有恐懼,但11月15日出版的《免疫學期刊》稱,牛痘所帶來的免疫效果能夠維持至少50年。在連根拔除天花的同時,牛痘的效用也就停止了。但是,牛痘過去是,而且未來還是一種非常有用的病毒。
一些研究人員展開了新的研究,他們認為牛痘很可能也可以免疫其他病毒。11月12日,一家紐約的慈善機構,國際艾滋病疫苗在南非和瑞士發(fā)布了一種針對艾滋病的疫苗。
此種被稱為安卡拉牛痘的疫苗是牛痘的遺傳變種,它攜帶了極少量的艾滋病病毒(HIV)的基因材料。它在五個國家進行實驗,至少五年后才能確定這個實驗是否成功——牛痘能又一次成為挽救生命的疫苗嗎?
1796年,愛德華·金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嘗試接種免疫疫苗的人,他以為自己用的是牛身上的天花(cowpox),但實際上是該種天花的屢過性毒菌(vaccinia)。對于人體而言,牛痘幾乎無害,而且能令人對天花免疫。金納給他的花匠的兒子試過之后,證明了它的效果。這一實踐立刻傳播到全球各地,而接種疫苗的英文拼寫vaccination則來自于拉丁語“牛”。
關于牛痘的起源,至今仍是個謎。有人認為它是牛的天花的變異;另有人認為它是天花病毒的一種變異。倫敦帝國學院的高弗里·史密斯認為,它可能來自于馬,由于擠奶的女工也每天與馬有很多接觸,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牛痘很可能是“馬痘”。
所有的痘疹病毒,包括牛痘在內,都是十分復雜的。牛痘內有200個因子,而HIV只有9個?,F(xiàn)在仍不清楚,它們每個因子的功能是什么。但似乎它們中的一些,能夠生產抑制主體的免疫系統(tǒng)的蛋白質。如果研究者能夠發(fā)現(xiàn)為什么牛痘及其他痘疹病毒能夠限制免疫細胞的能力,他們就能夠在人力免疫系統(tǒng)的研究上前進一大步。
都柏林圣三一學院的研究人員安德魯·鮑威,對于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上的受器深有研究。它們是抵御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線。在它們表面的蛋白質叫類鐸受器(TLRs),它們來認知入侵病原體的主體——通常是附著于類鐸受器之上。是類鐸受器開啟免疫系統(tǒng)。而牛痘能夠通過產生干擾其行為系統(tǒng)的蛋白質令其停止工作。鮑威醫(yī)生解釋說這很像用鑰匙開門。
哥倫比亞大學的佟良(音譯)說,這些研究還揭示了分子和互動對于免疫系統(tǒng)的關鍵作用。這能用于治療眾多人體免疫系統(tǒng)病毒。
同時,11月17日發(fā)行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說,即使是最具危害性的天花病毒同樣可能有益于我們。10%的歐洲人帶有一種變異基因CCR5,這能保護他們抵御HIV的侵犯。
有理論指出,這種變異源于另一種疾病的“物競天擇”——腹股溝腺炎瘟疫(黑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艾利森·高瓦尼和蒙哥馬利·史拉特金爭論說,天花能更好地解釋此種基因變異。天花經常令兒童死亡,但存活下來的人生命力更強。而且這個時間比黑死病的時間要長的多。
而且,科學家們認為,天花就像HIV一樣,是一種很容易想像出一個普適的生物機制的病毒。無論這一機制是怎樣的,都將會被發(fā)現(xiàn)。歷史上曾讓無數(shù)人死亡的病毒已經成為今天的疫苗,也許將業(yè)有一天會出現(xiàn)這樣的“救世主”。